北大教授李洋老师,一直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同时,他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老师。当然,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大旗虎皮。
一定程度来说,我当年是看着他的专栏长大。他的文章也是少数几个,我觉得即很专业,又很通俗好读的。所以,这次他又要推出一套新书,我必须全力支持。
上河·新迷影丛书·主编 李洋
只有以激进的姿态迎接外部的思想和历史的声音,吸纳威胁电影本体、仪式和艺术的质素,主动拓宽边界,才能建构一种新的、开放的、可对话的“新迷影”,而不是用悲壮而傲慢的感伤主义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鱼死网破,这就是本套丛书的立意。
对,就是上面这一套四本的“新迷影”丛书,而这次“新迷影丛书”是全网独家销售,只在我与虹膜等几个公众号销售,实体书店、其他网店尚未到货,要到一周之后才能铺货,因此是真正的独家,别的地方买不到。
另外,这四本书每套定价242元,亚马逊等网店未来的定价会是在210元左右,公众号特别回馈影迷价格:190元,也就是说有个非常大的折扣。暂时,这个书只是成套出售,之后可能会考虑拆分单本。
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查看文尾的购书二维码与原文链接。
我们也可以看看李洋关于本套丛书的序言,也就大概了解这套书了。
什么是“新迷影”?
文 | 李洋
1月初,在北大未名湖边的红六楼,我跟十几位同学聚在一起,第一次正式讲了“新迷影丛书”的计划。我把这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我负责的电影文献翻译的人,起了个名字:“大都会电影翻译小组”,这里有我的学生,有慕名来听课的同学,有通过微博微信认识的网友,也有同行推荐的热心译者,几乎所有人都是出于一颗赤诚之心,参与这个翻译计划。
这套书以“新迷影”为题,缘于“电影自爱”,迎向“电影之死”。
所谓“迷影”(Cinéphilie),就是“对电影的爱”。我在《迷影文化史》中写过,从电影诞生时起(甚至在电影诞生之前),就有人对电影这种运动的视听幻觉艺术产生了超乎寻常的狂热。这些人因爱而迷影成痴,成为影评人、电影保护者、电影策展人、理论家和忠诚的观众,甚至成为导演。他们在历史上那些充满激情的活动,构成了电影文化史的主要内容,这包括电影批评的诞生、电影杂志的出现、电影术语的厘清、电影资料馆的创立、电影节的兴起与电影学科的确立,都与“迷影之爱”密切相关。从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到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从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到马丁·斯科塞斯……从某种角度看,电影的历史的就是迷影的历史。“迷影”建构了一套发现、评价、言说、保护和修复电影的机制与网络,推动电影从一种集市杂耍变成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的死亡史。从电影诞生起,就有人不断诅咒电影败德渎神,预言电影会夭折、衰落,甚至死亡。2015年,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安德烈·戈德罗(André Gaudreault)出版了一本书,叫《电影终结了吗》(The End ofCinema?)在书中他提出电影已经“死过”八次,事实上,电影“死”过的次数要远超过这个数字。
1917年,法国社会评论家爱德华·布兰(Edouard Poulain)出版了《反对电影》(Contre le cinéma),公开诅咒电影沦为犯罪的罪恶学校。有声电影出现后,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就公开发表了《反对白片宣言》(TheRejection of the Talkies, 1931),宣称有声技术会“埋葬电影艺术”。1933年,先锋戏剧理论家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在杂志《电影83》(Cinéma 83)上发表文章,题目叫“电影未老先衰”(La Vieillesse précoce du cinéma),他说,电影让“千万双眼睛陷入影像的白痴世界”,已经衰退。而德国包豪斯艺术家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在1934年的《视与听》(Sightand Sound)杂志也发表过文章,宣布电影工业因把艺术隔绝在外而走向崩溃。到了1959年,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nisme International)创刊号上公开发表了《在电影中反对电影》(Contre le cinéma avec le cinéma),认为电影沦为“反动景观力量所使用的原始材料”和艺术的消极替代品……
关于电影即将死亡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而当数码技术全面取代胶片之后,“电影终结论”更是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不绝于耳,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在2007年就在威尼斯的电影节上宣布“电影已死”,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则在2014年宣布数字电影已经杀死了胶片,胶片——“迷影人”虔诚膜拜的电影物质本体,已趋于消失。
在电影史上,两个相隔一百年的事件在电影的“爱与死之辩”上最有代表性。1895年12月28日,魔术师乔治·梅里爱看完了卢米埃尔兄弟举行的公开放映后,决心立即买下这个专利机器,但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安托万·卢米埃尔(Antoine Lumière)却对梅里爱说,电影的成本太高、风险很大,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技术”。这是“电影终结论”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出场,而这一天却是电影的诞生日,预言电影会消亡的人却是“电影之父”的父亲。这个悖论在一百年后重演,1995年,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应《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Rundschau)邀请撰写一篇庆祝电影诞生一百年的文章,但在这篇庆祝文章中,桑塔格却认为电影正不可救药地衰退,因为“迷影精神”已经衰退,唯一能让电影起死回生的就是“新迷影”,“一种新型的对电影的爱”。所以,我们不仅可以把电影史看作一个民族国家电影工业的竞争和兴衰史,也不完全是一个导演和风格的兴替史,也是“迷影文化”与“电影终结”互相映照的历史,“电影之爱”与“电影之死”构成了电影史的两面,它们看上去相互矛盾,实则相反相成。
那么,桑塔格所说的“新迷影”到底是什么?过去我曾认为,这种“新迷影”就在于DVD和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就是让西方的“迷影”在中国开花结果。然而,与亨利·朗格卢瓦、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那个迷影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不同,今天,电影的生存境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迷影精神”一方面倡导电影中心主义,建构对电影及其至高无上的艺术身份的近乎专断的独裁想象,“迷影”形成的精英主义和圈子文化缔造了某种“大电影主义”,一种“电影院崇拜论”,强调清教徒般的观影仪式,传播对胶片及化学成像美感的迷恋,另一方面在电影文化和研究中逐渐形成封闭意识,在公共场域提高电影评论的对话门槛,让电影的评论与创作拘囿在密不透风的行话话语系统中,建构了新的电影权威。“迷影文化”曾经在历史中捍卫了电影尊严,维护了电影的神圣性。
然而,电影不再是大众艺术的国王,数字成像、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视听技术缔造了多元化的视听景观,电影院被风起云涌的新媒介解除了宗教光环,在各种形式的屏幕上观看电影并根据个人意志快进、中止或评论电影,已成为新一代观众的生命体验。屏幕在不断增生,观影环境倏忽变化,内容更加混杂多元,文体不断解放,电影与非电影的界限已难以辨别,电影的地位和定义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继续信守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苏珊·桑塔格倡导的“迷影精神”,可能无法让电影在下一场死亡诅咒中幸存,反而可能会生产出加速电影衰亡的文化基因。在跨屏多元互动时代,电影必须正视跨屏时代和媒介融合的现实,面对视觉机器的进化和虚拟现实与多维视听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正如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预言的那样,电影注定因拟像的膨胀和内爆而濒临消失,“现代的反偶像崇拜不再是去摧毁图像,而是制造图像的泛滥,那里无物可看。”因而我们面临的下一场“电影之死”不是“电影的终结”,而是“电影的消失”,电影因其对真实的忠诚而建构了电影的“完整神话”(巴赞语),但当影像无限增生、无处不在时,“迷影“时代那种如宗教般虔诚膜拜的电影、那种只能在封闭的黑暗空间中、面对一块巨大屏幕全情投入地观看的电影,已经开始瓦解,我们对电影的定义、观念和规范,以及电影的形态、功能和文化,正逐渐被无数不在的大小屏幕而改变,传统的“电影”的边界将溶解并消失在无处不在、无始无终的膨胀的影像世界。
因此,“电影之爱”可能在今天阻碍了电影通过主动的进化去抵抗更大更快的衰退,“电影之爱”与“电影之死”在今天比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显现出强大的张力。
主编“新迷影”这套书,就是力求凭借主动地寻找,去回应来自未来的需要,向外钩沉被电影史上忽视的外部文献,清理那些来自哲学、史学、社会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电影文献,同时向下在电影研究的深处,开掘电影史论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想要延续我们对电影的爱,延续分享和发现电影、捍卫电影的喜悦与荣耀,延续电影的生命力,必须以宽容的姿态接纳来自外部的形式和思想,吸收而不是抵制可能威胁电影本体和仪式的新剧场、新文化,主动拓宽电影的边界,而不是用悲壮的感伤与不可预见的未来鱼死网破,建构一个新的、开放的、可对话的“迷影之爱”。
在这套丛书问世之时,我要特别感谢吴萌、王伟和谷壮三位同学为前四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感谢上河卓远的杨全强、萧歌和晓菲的编辑校译工作,更要感谢不吝惠赐译稿的学界前辈,谢谢!
《历史悲剧的维度——欧洲电影大师访谈与研究》
李洋 主编
【塞尔维亚】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等著
ISBN:978-7-5649-2807-0
本书收集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贝拉·塔尔等世界著名导演的访谈记录以及电影研究者的相关论述,对所涉及导演的拍摄理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主要探讨了电影对历史,尤其是对战争和动荡时期的表现。
+
《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
李洋 主编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等著
ISBN:978-7-5649-2726-4
本书从各个时期的报纸、期刊、文集中精选出英美加等英语区哲学家、知名学者的电影文献,包括苏珊·朗格、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娜塔莉·戴维斯、乔纳森·克拉里、麦克卢汉、海登怀特等,从哲学、分析美学、新史学、意识形态批评、艺术史等多个角度阐述电影本体和风格。
+
《电影的透明性——欧洲思想家论电影》
李洋 主编
【德】西奥多·阿多诺 等著
ISBN 978-7-5649-2806-3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
李洋 主编
【法】米歇尔·福柯 等著
ISBN: 978-7-5649-1410-3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北京大学李洋教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