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4
日下午,在兴证国际(
06058
)的
2024
年业绩发布会上,首席经济学家张忆东先生对
2025
年的经济及市场分享了最新观点。
投资报数据显示,从
2001
年至今,张忆东已在证券分析行业深耕
20
余多年,先后
11
次获得新财富卖方分析师评选第一名;
并且是
A
股策略与港股策略的双料第一,
2023
年更是成为了中国总量研究领域首位新财富钻石分析师。
张忆东在
2024
年
3
月份,业内最早发布了对港股看多的研究报告《港股的春天》;
又进一步在
7
月份,旗帜鲜明地提出
“
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
”
,明确建议大家看多港股。去年
9
月以来,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提出,港股与
A
股出现了飙升行情。
投资报报道他最近一次重磅观点,是张忆东在今年
1
月市场下跌至低位时,结合内外各种因素判断,当大家都放弃牛市思维时,春节前后将迎来主升浪;具体点此查看。
今年春节后,中国资产,尤其是科技股,在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后进一步迎来重估,恒生科技指数一度大涨
38%
。
而张忆东这一次的观点同样非常明确,
“
科技领域的突破,确立了中国牛市的主升浪
”
。
今年乃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港股指数的表现可能会持续地震荡向上。
港股的资产,现在依然处于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区间。
不过看短期,
3
、
4
月份,由于前期高波动的资金蜂拥而至来追高,
追高的资金有点亢奋,不可避免地就会遭遇到一些获利回吐的压力。
无论是换手率,还是港股卖空成交的占比,这些指标都反映了短期的情绪偏高。
偏高了以后,就像夏天的时候,需要泼一盆冷水,冷静冷静。
但是这种获利回吐的调整,恰恰让牛市主升浪的时间持续得更长,对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
张忆东的结论非常明确,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逢低布局、逢低配置优质资产的好时机。
总体来说,节奏上,不要追高,要坚定地看牛市逻辑
——
以科技牛为主,牢牢抓住这次
AI
科技行情的核心资产,特别是以
“ATM”
(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为代表的具有生态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公司。
投资报(
liulishidian
)整理精选了张忆东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技术突破型的科技牛市
是这一轮牛市的主线
我们看到,
DeepSeek
的崛起、科技的突破,将
AI
从此前算力的竞争,开始延展到应用端的竞争。
在这方面,中国的优势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之一,再加上我们拥有最高的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
所以我们认为,往后面来看,
AI
应用会为中国各行各业实现效率的重大提升,进而出现商业模式的落地。
这是乐观情形。
如果对于乐观情形进行展望,这一次中国的科技资产中,那些最牛的公司,有可能它将迎来一个
8
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就是一个
8
年的扩张期。
当然,也有悲观情形。
以
90
年代互联网为例,你可以看到,
1995
年美国互联网的渗透率在
10%
左右,到了
2000
年,它的渗透率达到
50%
左右。
然而很遗憾,它一直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缺乏变现的路径。
所以,随着
1999
年、
2000
年美联储的加息,以及美国经济的走弱,资本开支驱动型的行情泡沫破灭了。
悲观情形也能够延续数年。
我们大胆地假设,明年的这个时候,很可能中国的大模型渗透率超过
50%
。
那么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大模型对应的
AI
应用浪潮的爆发。
所以,我们要重视所谓的革新
“
巳
”
火。
这种技术突破型的科技牛市,是这一轮中国资产重估、中国股市牛市的主线。
第二个层面,我们来讲政策面。
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领域从事科技创新的民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我们认为,发展新的生产力,将会是今年经济基本面中间最大的亮点。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今年总体来说会相对平稳。
因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动能,阵痛期逐步缓解。
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慢慢地已经超过了无风险收益率。
这预示着中国房价在
2025
年的企稳,预示着中国房地产相关产业链,作为中国经济的旧动能,能够有所企稳。
再叠加
AI
的新动能带来经济的结构性亮点,以及人民群众信心的恢复对于新兴消费的提振,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今年宏观经济企稳,但新兴消费朝气蓬勃。
新兴消费里面,既有文化类型的消费,又有像情绪消费、
AI
消费等,包括养老育幼等等这些消费。
90
后、
00
后这一代年轻人,慢慢成为中国未来数年新消费快速增长的驱动力量。
整个港股的估值框架
或将回到成长股的逻辑
下面我们还要聊一聊,最重要的,怎么来看待牛市,怎么来看待香港资本市场。
最近,有些投资者有点恐高情绪,因为过去四年,大家被熊市的思维给限制住了。
大家看到,一些互联网龙头,他们的估值回到了过去四年的高点。
但是,我们要看到什么呢?
它同时又是过去
15
年,乃至于过去将近
20
年估值的低位。
当前,
AI
领域正处于典型的技术扩散期,它的商业变现的路径还没有完全清晰。
这使得传统估值框架下的
PE
、
PEG
、
PS
,这些指标的解释力是不强的、不足的。
所以,你不要太关注于静态的指标,而应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要聚焦
AI
科技渗透率的提升、研发资本开支的投入,再加上各个领域在
AI
应用方面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变现。
所以我们认为,随着
AI
技术逐步落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企龙头公司,他们的成长性将会恢复;
他们的估值,也会从过去四年的向下崩塌转为向上重塑。
民企的科技龙头,特别是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
AI
科技龙头,他们要逐步改变估值体系、估值方式。
我们认为,后续要更多地关注研发费用,以及它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场景的落地。
反而,要淡化回购、淡化分红。
因为你强调回购、强调分红,本身就是一个深度价值的逻辑。
但反过来说,一旦
AI
突破,导致这些民企科技龙头重新恢复成长性,那么我们要更多地关注
EBITDA
,更多关注远期现金流折现的逻辑。
事实上,现在就算是用传统的框架,用
PE
、用
PS
,我们来看恒生科技的一些龙头公司,他们的估值依然是合理的,甚至我们认为是偏低的。
后续,随着新的业务被
AI
赋能,我们认为,整个港股的估值框架可能会回到成长股的逻辑。
港股现在依然处于
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区间
我们再聊聊资金面,估值提升一定是要钱堆出来的。
过去四年,美股的风险溢价逐步下行,反映的是它的风险偏好非常高,反映的是美国例外论,反映的是美国在科技上面已经赢了这样一种假设。
但是,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国例外论,反过来说,我们其实在一个赛场上竞争。
所以,中国优质的科技型资产和消费型资产,不应该风险溢价那么高;
美国的优质资产,它的风险溢价不应该那么低;
所以是一个相向而行。
这种相向而行的过程,恰恰是中国股市,包括港股在内,重新获得内资和外资再配置的一个甜蜜期、窗口期。
我们先看内资,中国
150
万亿的居民储蓄,目前正处于有效资产荒中,可以配置的渠道不足。
过去几年,无论是提前还房贷,还是说买一些货基、债基,整个性价比都越来越弱。
随着风险偏好的企稳以及改善,我们认为,权益型资产将会成为中国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宠儿。
其中,港股是率先受益的,因为它的性价比更高。
政策也在积极引导社会财富向权益,包括港股、包括
A
股的中国股市再配置。
现在,对于未来的预期已经逐步升温、逐步改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鼠拉木锨
——
大头在后边。
整个的社会财富,中国居民的社会财富,包括银行的理财资金,以及保险的资金,都会向最优质的中国资产进行配置。
这里边,
A
股有机会,而港股,它受益于
AI
、受益于新的消费浪潮,优质公司又比较集中;
特别是我们知道,恒生科技主要就是科技
+
新消费,而对于恒生指数本身,它的第一大权重股也是科技。
所以,今年乃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港股指数的表现可能会持续地震荡向上。
因为这里边资产的质量,现在依然处于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区间。
当然,外部的风险偏好,依然是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的再配置,还是一个慢慢复苏的过程。
所以,外部的风险因素,乃至于贸易摩擦、其他市场的行情反弹,都对于节奏上有影响。
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最终外资加大对于中国资产的配置,还是要立足于中国资产自身的基本面。
而这个基本面,我们要淡化宏观
——
宏观可能就是企稳,是一个不温不火的过程。
但是这里边,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呢?
是中观的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偏好的提升,带来的一些优质资产的阿尔法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后续外资,特别是一些非美的外资,可能会持续增加对于中国资产的配置。
所以,结论就是,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逢低布局、逢低配置优质资产的好时机。
震荡向上牛市主升浪
但是节奏上蛇行斗折
2025
年,牛市开始进入主升浪。
但主升浪也并不代表着是一条直线向上走,它是个震荡向上。
一方面,科技牛是条主线;
AI
带动了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特别是
TMT
、先进制造,科技型的资产本身是一个主脉络。
同时,它也会对于消费,特别是新兴消费,有所支撑。
甚至,对于传统领域里面的龙头公司、高股息的资产,也能够带来水涨船高的机会。
所以,总体来说,我们迎来的是一个震荡向上的牛市主升浪。
但是从节奏上来说,大家要适应蛇行斗折
——
震荡向上,它不是直线,而是有颠簸的。
但这个颠簸,往往是有惊无险,甚至叫
“
洗洗更健康
”
。
它是通过短期的波动来去消化外部的风险,以及等一等境内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和修复。
我们来讲讲短期。
短期,我们认为,
3
、
4
月份,特别是
3
月下旬到
4
月份,由于前期高波动的资金蜂拥而至来追高,追高的资金有点亢奋,不可避免地就遭遇到了一些获利回吐的压力。
我们看近期,无论是换手率,还是港股卖空成交的占比,这些指标都反映了短期的情绪偏高。
偏高了以后,就像夏天的时候,需要泼一盆冷水,冷静冷静。
特别是到了四月份,一些海外的不确定性会更容易引发获利回吐的调整。
但是这种获利回吐的调整,恰恰让牛市主升浪的时间持续得更长,对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
我们看到,在近期,特别是内地的一些散户资金,包括一些游资,有点情绪偏高。
所以,我们要关注业绩期之后,
随着各种代表性的公司业绩出来,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利多出尽的等待期。
可能下一个向上突破的节点,要关注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是不是能够降息?
以及国内的一些政策,有没有可能落地,并且带来基本面的预期提升?
所以,短期我们认为是处于主升浪里边的冷静期,或者说,主升浪里边的第一段震荡调整期。
并且,我们不会因为今天短期的反抽,就改变这个观点。
节奏上不要追高
要坚定地看牛市逻辑
我们认为,冷静期本质上是要化解投资者的恐高情绪,
因为,
“
恐高症
”
是过去四年港股持续向下重估所带来的阴影。
而这个怎么来打破,是需要
AI
浪潮持续地推进,同时可能也要利空出尽。
我们看,未来几个月要关注哪些利空呢?
一,地缘政治和关税的摩擦。
在四月份,随着特朗普
“
对等
”
关税的具体内容在四月初发布后,我们要关注在美国关税大棒的威胁下,会不会出现第三方
——
他威胁第三方,然后让第三方经济体再对中国进行关税的升级,从而试图
“
围剿
”
我们。
当这种贸易摩擦在四月份发生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一些资金获利回吐。
但利空出尽以后,可能会使得行情向上得更为顺畅,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美股和欧洲股市的反弹,
美股在年初以来可以说是显著调整,特别是纳斯达克,以及罗素中小盘指数。
相应的,港股、中概股它的表现非常惊艳。
这种跷跷板有可能在三月底、四月份有一定的收敛,进而导致部分资金试图去美股抄底。
但其实未来两年,我判断,美股在
2025
年、
2026
年整体是不如中国资产的。
同样的,从指数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标普不如恒指,更不如恒生科技。
恒生科技是这轮中国资产重估的带头大哥、领军者。
我们也知道,由于资金的跷跷板效应,会使得港股的短期行情呈现波折。
利空出尽以后,到了
5
、
6
月份,我们再看,港股可能又会回到一个新的向上走的路径中。
3
、
4
月份,港股也要等待中国刺激性的政策、扩张性的政策落地,特别是看一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能不能超预期。
如果说后续能够超预期,快则二季度末,慢则三季度,我们认为,也能够对于港股进一步向上拓展空间带来驱动力。
所以,总体来说,节奏上,不要追高,
要坚定地看牛市逻辑,
但是关注节奏,要立足于基本面,行情夯实才能够持续。
那怎么去围绕基本面做投资呢?
以科技牛为主,牢牢抓住这次
AI
科技行情的核心资产,特别是以
“ATM”
(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为代表的具有生态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公司。
淡化指数
寻找最优质的公司
另外,
A
股里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的龙头,也值得中长期的配置,它不怕跌。
如果真的跌了,那可以在性价比更好的时候,来买这些互联网的公司、机器人的公司。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受益于
AI
渗透率提升的行业龙头,包括
TMT
里边的半导体、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
当然也包括一些新消费,怎么能够利用
AI
技术带来
AI
消费;
这样的话就属于强强联合,科技和新消费的结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超预期的弹性。
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
AI
科技行情的核心资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去关注,比如说
AI
对于生物医药的赋能,对于教育的赋能,对于金融的赋能。
AI
赋能的终极载体
——
我们认为是机器人。
现在,大家淡化指数。
因为主升浪确定以后,开始淡化指数,去寻找中国资产中广义
AI
链条里边最牛的公司,这可能带来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机会。
这是成长的主线。
其次,就是内需牛为辅,科技牛为主线。
还有,
2025
年红利资产,要从前面四年低波红利的逻辑、纯债的逻辑,转向可转债的思路。
要围绕着它的业绩弹性,整个分红作为安全边际,关注它的业绩弹性。
所以这里面要关注运营商,以及那种优质的、
“
死不了
”
的企业,特别是国企的地产股龙头,以及香港本地的地产股龙头。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
2025
年主升浪来了。
但你要注意,要把心态放平,不是通过急吼吼的追涨杀跌,追涨杀跌会在牛市中亏掉大钱。
耐下心来,围绕着基本面找到最优质的公司,伴随着公司一起成长。
那才是在牛市中赚钱的核心窍门。
- 结语-
投资报原创的稿件,有转载需要的,请留言。
投资报发布的、未标原创的,可直接转载,但需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