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日悉尼  ·  澳洲洪水肆虐,香蕉价格恐涨至$14澳元/kg ...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被流量收割的中国人…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20-11-14 23:02

正文

点击上方 “要资讯” 关注我们




很多形成公共规模的平台经济,从打破垄断到成为垄断,又是一个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


- 1 -


先来说说购物。


今年的双十一,电商的流量的越来越贵。


我的一个实体朋友这么和我抱怨,他是做学生用品的,按说家长给孩子花钱是不太心疼的,但是他还是感觉越来越难做。


朋友的工厂不算太大,有点偏小众,产品也经常能占上品类销售第一名。


他说现在的流量费用差不多占到商品价格的15%,比往年高了不少,再加上平台的抽成扣点,双十一虽然销量涨了40%,但是利润却没涨多少,特别是退货很厉害。


退货真的很坑,因为退货虽然抽成扣点退了,但是流量费却不退,退一件就损失15%,每退一笔都肉疼。


特别是今年他尝试了直播,退货率更是吓人。


直播刷单太多,这玩意就是坑,因为主播要完成销量才能拿坑位费,所以很多人就自己灌水单,直播结束就退。


这里面还有个内幕很多人不知道,就是很多主播号称成交金额破亿,其实指的是GMV破亿。

GMV =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


这就比较好玩了,比如我看直播买了一个100块的商品,然后觉得太冲动不需要就把它退了,实际上成交是0,但是直播成交金额是200,神奇吧。


所以,直播这玩意儿本质上是过剩产能和需求不旺的剪刀差,商家和消费者一起剪,套路太深。


朋友说,现在流量其实就是那么多,这里多一块那里就少一块,所以流量只会越来越贵,谁要告诉你又好又便宜的,十有八九就是坑。


当一个渠道平台越大,流量就越贵,特别是当它有了垄断规模的时候,甚至可以要求独占商家,去年双十一的“二选一”就是这样。

怎么办?


当然是涨价,最终买单的 还是消费者


一个让商家和消费者都不难做的商业模式,最后却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很拧巴。

- 2 -


再来说说出行。


我忘了是哪一年,刚工作那会儿有一天加班晚上下大雨,公司楼下好不容易拦下一辆出租车,感觉抓了根救命稻草,上车之后说明地点,司机师傅把表一按,说交班了。


那一刻,我的心比被雨水浇还凉。


所以,我对出租车真的是又爱又恨。


后来就喜欢跟司机聊天,慢慢也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一辆车两个司机两班倒,吃喝拉撒都只能从简。有个司机师傅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每天眼一睁就是300块份子钱,一上午都在给出租车公司打工,剩下半天才是自己的钱,起早贪黑除去油钱挣不了多少,要是接了一个偏僻地方的乘客,要少拉不少活儿。


我才知道原来出租车牌照一个差不多要一百万,为了保证份子钱出租车公司也不愿多投放车辆,乘客也经常打不到车。


所以,当网约车出来的时候,相关部门也是不情不愿的,又是扣车又是非法运营的,我很反感。


我那时是非常支持网约车的。


后来大家知道了,当网约车成了老大的时候,也露出了獠牙。


以滴滴为例,一方面司机端抽成提高到20%,另一方面乘客端这块也是套路不少。


前段时间曝出的大数据杀熟,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贵10%,这个我没有亲身体验,说一个我亲身体验的例子。


早上堵车地铁出行,中午突然有急事需要往回赶,于是打开滴滴,输入目的地叫车之后告诉我专车等待时间更少,于是我就选了专车,结果等了快1分钟给我安排了7公里远的一辆车,让我等5分钟。


我哪等得了,取消订单又叫了一辆,好家伙这次是5公里,我有点怒了,转而选了专车,结果600米一分钟不到就有一辆。


我彻底怒了,上车之后跟司机一通抱怨,本来选择多花钱买个方便,滴滴反而套路我,太可恨了。


司机也说, 他们司机群早就吐槽滴滴了, 最近滴滴还搞了个优享车,也是个坑。


- 3 -


最后说说外卖。


外卖也是两家巨头,主要说说美团吧。


我个人对王兴推崇备至,美团也经常用,所以说点体会。


人们对美团的诟病主要集中在商家和骑手这块。


去年美团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商家提高抽成和二选一。


据说美团和饿了吗都把商家抽成提高到24%,这意味着一份堂食20块钱的餐品在外卖平台上算上骑手的费用要差不多30块了。


不但外卖越来越贵,而且还让商家二选一,否则就缩小配送范围甚至是关闭店铺。


今年,媒体报道了美团通过AI算法优化了骑手配送时间,被认为是用算法剥削骑手,因为骑手是最没有议价能力的一方,只能被动接受优化。


美团的这件事还引发了效率至上和技术原教旨主义的争论,突破了垄断和恶性竞争的范畴。

- 4 -

结语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公共规模的经济模式里,最终是国家、资本和个人三者的参与。


早期国家兜底一切,很多公共服务不好效率也低,个人明显不满意。


后来放开让市场来做,国家转而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形成的高效率的物流网络,宽带移动信号塔4G形成覆盖偏远山村的互联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