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镇江市政协委员)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到世纪之交的短短20多年发展,中国老百姓就能够在温饱之余想到休闲。经济学教科书里关于“劳动与闲暇”的替代关系,终于有机会在中国基层社会出现。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确定每年“
五一”、
国庆节和春节的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而形成了分布在春天、秋天、冬天不同时令的三个黄金周。有了这三个黄金周,红红火火的旅游消费托起的假日经济,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平日生活的企盼!不过,这个休假制度的改革并没有维持多久,第一个“十一”黄金周是1999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是2000年,还没等人们习惯于黄金周,北京的几位专家学者在2004至2006年间,陆陆续续提出要求改革黄金周休假制度,
取消某些黄金周
。毕竟出自北京大专家学者的主张,终于在2007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中,明确了从2008年起执行的假日方案: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三天短假期,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法定节日假期。
“五一”黄金周,从2000年始,到2007年终,享年7岁。
据说当初专家学者
主张
取消“五一”黄金周的
理由,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是黄金周期间旅游出行者人数太多,导致交通拥挤,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设施破坏严重;二是黄金周破坏了人们的休息权,应该采用带薪休假,让人们自由安排出游,才能赋予人们休息的自由选择权;三是把中国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设立清明、端午、中秋短假期取代“五一”黄金周,有利于文化传承。
尽管这些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但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突然取消“五一”黄金周,内心感到无比沮丧!本来三个黄金周,有春季的(“五一”黄金周),有秋季的(“国庆黄金周”),也有冬季的(“春节”黄金周),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春节”黄金周又基本是回家团聚,尽管增加了清明节和端午节,但因为假期太短,只好选择窝在家里,
这样就活生生地将我这个南方人春季踏青远足的希望给灭了,从此不能在每年的“五一”黄金周自驾去广东,去贵州看奇山异水,田园风光,品农家小吃,尝地方特色风味了。
一晃12年,“五一”黄金周取消的理由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者更直接地说,这些原来的理由,现在基本上不成立了,那可以将“五一”黄金周恢复吗?我认为不仅可以,而且十分迫切,尤其是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的严重灾情,更有理由通过恢复“五一”黄金周来救助乡村创业,提振乡村经济!
首先,恢复“五一”黄金周,有助于恢复疫情后的乡村经济。
相信大家现在和我一样,正宅在家里抗击“新冠”疫情,如果是往年,现在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对乡村经济的打击要深远得多。我们知道,钟摆式迁徙的农村,经济最为活跃的时间就是“春节黄金周”了,而今年,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尽管2003年也发生过“非典”疫情,但那时的疫情没有这次覆盖面那么广,病例数量也仅相当于这次的1/10左右,而且疫情被广泛关注并采取抗击措施是在春节之后的3-5月份,也不像今天那样严格。现在的“新冠”疫情,刚好发生在春节,自1月23号武汉“封城”之后,各地采取的都是一级响应,村自为战的隔离,所有人员都停下了流动的脚步。路断了,车停了,人关在屋里了,村里指望春节回来的人流销售的农产品,一下成为自我消费的物品,为别人养的鸡自己吃,为别人种的菜自己吃,为情人节种的花自己欣赏,为别人准备的民宿自己住,为别人打整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前去游逛。与此同时,村民们养殖需要的饲料进不来,春耕需要的化肥进不来,种养指导需要的技术员进不来,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都关在家里出不了门。一个月熬下来,乡村农户的经济可谓蒙受灭顶之灾,只能盼着疫情早点结束,尽快恢复农村经济活力。昨天有专家说疫情的拐点要来临,这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走出2月之后,3月有望重启农村恢复经济的脚步。
如果恢复“五一”黄金周,让城里那些在家憋了一个月而错过春节狂欢的人们,尽情尽兴到农村去补回春节的遗憾,去赏五月的鲜花,去踏青,去郊游,去欣赏春夏之交的美景,去采摘新鲜的时令果蔬,去品尝春节错过的美食,去体验春耕的乡土文明,这是对疫情过后农村经济的拯救,意义之大,如同救火!
其次,恢复“五一”黄金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一个理由是,“因为
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导致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旅游景区人满为患”;“长假期间消费过于集中,给旅游及相关经营活动安排带来较大困难”。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正是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最佳时期。我国在2005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工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之后中央各相关部委陆陆续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农村重振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现状。
这几年,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在农村不断出现,乡村创业蔚然成风,
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目前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已达850万人,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6%,也就是说,100个行政村中有83.6个返乡入乡的创业项目。”在这些返乡创业项目当中,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聚集村和民俗村,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2亿人。
如果说十多年前的“五一”黄金周,大家还只能去挤传统景点,造成人满为患,那么,如今的农村各种旅游产品的涌现,已经很好地缓解了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农村旅游产品,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承载着众多乡村创业者的希望,如果不能实现向价值的跳跃,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
恢复“五一”黄金周,让城市的人们在万物复苏的春夏之交,进入农村,放松心情,是对乡村创业的支持,是对乡村就业的帮助,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
“五一”黄金周的长假,对城市人来说是休假,对农村人来说恰恰是工作,是创造,城乡互动,更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可谓一石多鸟!
再次,恢复“五一”黄金周,已有交通、住宿基础条件的支持。
人们出去游玩,交通、住宿是大问题,担心长假造成交通拥挤,住宿紧张,是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另一个理由。但是从实践来看,由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所有游客只好集中在国庆黄金周、春节黄金周出行,但这两个黄金周都在下半年,而且时间挨得很近,造成两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