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产生背景:
● 察举制的弊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贪贿盛行,察举制出现诸多问题,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混乱局面,其选拔人才的功能已难以正常发挥,亟待改革。
●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东汉末年察举完全为地方士族所控制,地方操纵选举,中央政府难以掌控官吏选拔权力。为改变这种局面,将选官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势在必行。
● 统治者与士族妥协:东汉末年地方上逐渐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他们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所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曹丕称帝前夕,采纳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 主要内容:
● 设置中正:中央在地方上设置大小中正。州中正由中央任命,多由本地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担任;郡中正最初由各郡长官推荐,西晋时改为州中正推荐。
● 确定资品: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并将其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 按品授官:与资品相应,官品也被划分为九等。士人获得相应的资品等级后,便有了做官的资格,由政府按照品级授予官职,一般资品与起家官的官品之间相差三至四品。
3. 发展历程:
●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建立初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坚持选贤任能的标准,综合考虑“家世、德才”两项。这一时期该制度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一些人才,有助于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 西晋时期:沿袭魏制,州设大中正,郡国置小中正,职掌选举。家世门第逐渐成为中正定品的主要依据,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开始形成。
● 东晋时期:中正评定的九品逐渐归为上品和下品两类,上下品之间的界线成为士族与寒门的分界线,士族子弟在仕途上具有极大的优势,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
● 南朝时期:选任中正的条件发生变化,精通谱牒成为重要标准。中正在选举官员的过程中地位不断加强,乡品与官职相一致的原则执行得更为严格,进一步巩固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内迁各族对汉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增强,九品中正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如被应用于少数民族统治阶级自身。
4. 影响:
● 积极方面:
● 初期选拔人才:在制度建立初期,确实选拔出了一些有才能的人,为政府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加强中央集权: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士族的势力,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