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扑克投资家网站
文 | 排骨
来源(知乎专栏) | 排骨眼中的日本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日本最大的新闻之一,估计就是东芝要倒闭了。
创立143年,以做钟表起家,由生产灯泡开始壮大,日本第一台国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饭煲等等都是由东芝开始,培养出了冲电气工业创始人冲牙太郎,池贝工业创始人池贝庄太郎,宫田工业创始人宫田荣助等人。2016年总资产5兆日元,雇员18w人,在日本制造业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就这么一家大公司,混到要倒闭的地步了。到底东芝是怎么才能把这么大的家业给败光了呢?
这几年,东芝出的事情并不少,过劳死事件层出不穷。去年电通的东大美女因为过劳而自杀,这种事在东芝并不稀奇,光被认定的就有08年,09年。2011年又有工厂过失死亡事故,以及2014年将因为过劳导致忧郁症的女性解雇的恶性事件。只不过东芝家大业大,根本不是电通这种公司可比的,所以就算经常有,财界政界手眼通天,根本没人去查。
当然,真正让东芝伤筋动骨的是2015年的粉饰决算,7年里1518亿日元的利益其实不存在,深入调查,这才发现,东芝的电脑事业,半导体业,核电站事业都陷入危机,财政体制早已恶化。但这7年里,三任社长为了自保没有一个说出来。
东芝经营危机的开端,来自于2006年以54亿美元(当时汇率6216亿日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而当时各个专家都认为适当的价格应该是2000亿日元左右比较合适。东芝在第二轮公开竞标里以2700亿日元投中,原本应该就此结束。没想到第二天被三菱重工坑了一把,三菱重工放出风来也要收购西屋电气,希望举行第三轮公开竞标。
而在第二轮公开竞标里失败的日立也不太甘心,也准备第三轮加大投入。这下东芝不干了,本来东芝和三菱重工就不对付(原本东芝是希望和三菱一起公共收购西屋,但被三菱一顿“没钱就闭嘴”的嘲笑了),“说啥也不能输给三菱重工”,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东芝报出了破天荒的6216亿日元的价格比原定价格高了将近3倍拿到了西屋电气。
而一看出价这么高,原定准备支援东芝的丸红打了退堂鼓,直接说我们原先只是口头协定,现在没那么多钱了。其他的三井物产和住友商社也拒绝了投资,这使得西屋的风险被扛在了东芝一个公司的肩上。
花了三倍的价钱得到了西屋之后,东芝的核电站事业进一步强化,东芝原计划在2015年为止要拿到39基核电站的建设预定。到了09年,中国4基,美国8基的建设预定到手,其他国家洽谈中。
但没想到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问题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讨论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美国4基中止,其他国家也都陆续停止了核电站的计划,也就是说实际上东芝只拿到了8基核电站的建设计划。原本加强了的核电站部门反而成了包袱。
出现了巨额亏损,东芝却隐瞒了亏损的事实,明明2011年的福岛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已经没有了大批量核电站建设的可能,却依然制定了今后15年要拿到64基核电站的豪快目标,而实际上09年以后东芝的核电部门就没有任何新的订单。
15年不正会计决算被发觉以后,东芝开始砸锅卖铁,填补亏损的空缺。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东芝电梯子公司卖给了投资家,白色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其余的土地,不动产也能卖就卖,还全世界范围内裁员1万5000人,总算凑了一兆日元填补了窟窿。
但巨额的核电部门依然在亏损中,今年还要卖,半导体事业是现在东芝最赚钱的,预计有2-3兆日元的价值,卖掉这个事业部可以大大缓解东芝的危机。但问题是谁买呢?
和80年代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时代早已过去,现在东芝是日本唯一一家可以排在世界前10名的企业。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希望能有其他的日本企业收购东芝半导体事业,以维系日本半导体最后的荣誉。但令人尴尬的是,虽然日本呼吁很高,但首轮表示有兴趣,愿意出资购买的企业里没有一家日本企业,最想收购的是鸿海集团的郭台铭,开出了3兆日元的最高价。
不过郭台铭有不好的“先例”,当年收购夏普的时候就使用各种手段把夏普的价格从4890亿日元压到了3880亿,所以这次东芝真心不想卖给鸿海。但就算不卖给鸿海,真正有实力能收购东芝半导体的基本也都是外资企业,日本想保留日本半导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89年,世界前十的半导体企业有6家都是日本企业,日本包揽前三。而今只剩下东芝一家了。
而且就算东芝真卖掉了半导体部门,逃过了这一届,核电部门依然亏损中,这才是最大的包袱。目前日本核电部门还有三菱重工和日立,也都日子不好过。最好的可能性是三社把原子能事业合并在编,增加市场竞争力。
这样也许是对东芝最好的归宿。只是东芝所有曾经引以为豪的重要事业和部门都不复存在,和曾经的NEC、夏普一样,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很多人会问,为啥日本企业一个个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呢?往日那些日本大企业都怎么了呢?
这是日本企业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总认为技术第一。学过经营学的都知道,研究开发战略应该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技术力量应该是为企业经营目的服务的,而特意的追求技术力就会造成本末倒置,企业反而被技术能力所拖累。文中东芝以3倍的价格收购西屋就是典型的想要核电站技术,不顾现实情况而犯下的经营战略上的错误。此后几代社长的会计粉饰决算更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某个领域出现技术革新的时候,就算在某个领域技术再强,一旦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这个技术也是没有用的。原来持胶卷业界牛耳的柯达公司的倒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讽刺的是数码相机还是柯达发明的,当然柯达现在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活过来了)。而富士胶卷却预测到了时代的变化,在数码相机时代到来之前积极进入数码相机、化学、医疗器械、化妆品等等业界,现在依然活的风生水起。
只可惜,像富士胶卷这样的公司实在太少了,日本大多数企业并不是这样。日本企业在60年代开始走强,80年代横扫全球,那个时代技术力确实比较通用。而到了当代,商业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快,而日本大公司的经营者却大多数是80年代日本技术力走强时代的见证者,总认为技术力才是正确的,想法开始落后于时代。夏普抱着最先进的IGZO液晶技术只能卖身给富士康,给小米提供液晶技术。
东芝同样拥有核电站、医疗、半导体的专利技术却找不到日本买家,这些现象都是日本企业家的短视,从而导致了日本企业目前落后于当代,这怪不了技术落后,怪不了匠人精神,只能怪日本的经营者们落后与时代。
为啥三菱重工的客机飞不起来?
文 | 排骨
来源 | 排骨眼中的日本@知乎专栏
最近三菱重工的小型客机MRJ颇为引人注目,原因就是这架传说中的客机又要延期了,社长又换人了。说起来,这已经是三菱航空机成立以来,第5次延期,第4次社长换人。MRJ已经进入第10年的开发期,原定13年就应该量产的传说中的国产客机,到了17年依然还是个传说。
4回社长更换,5回延期
要是其他公司也就算了,这可是三菱重工呀,曾经造过超弩级战列舰武藏,零式战斗机,即使到现在也是几乎可以制造日本所有武器的三菱重工。而且早在1940年三菱重工就造过客机,著名的MC-20,中华航空的白鹤号,也算是性能优秀的小型客机。
中华航空使用的白鹤号,MC-20-2型。三菱重工生产。
现在过了70年,三菱重工不会造大型客船也就算了(另一个悲伤的故事),连中小型客机现在也造不出来了?
三菱航空机是三菱重工为主,加上三井物产、丰田、三菱系各个著名公司出资,可以说日本有名点的公司和技术都投进去了,注册资金500亿日元,其中最大投资者是三菱重工,占64%的股份。虽然注册资金500亿,但去年赤字就有998亿,算起来早就是赤字超过原资的企业了。好在三菱重工财大气粗,每个月往里投钱补贴。
刚刚立项的时候,日本各个公司,包括美国公司都很看好,加上三菱重工的金字招牌,立项之后没多久就预定出去了447架。其中美国公司就预定了360架,占了大部分。其他的被日本的航空公司和瑞典的航空公司瓜分。但等开始设计建造了,三菱重工才发现,造战斗机容易,造民用客机难得多。
战斗机不太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开发的时候考虑最高速度和机动性,安全性也达到规定就行。而民用客机却是每一个部分都要考虑安全基准,连内装都要有安全和强度的保证。这对于70年没有开发过客机的三菱重工来说几乎是空白,一个个的测试非常花时间。
原来考虑这种设计是安全的,但等实际操作测试的时候却拿不到肯定许可,就必须推倒重新设计。最后三菱航空机社长宫永俊一不得不承认在开发民用机方面,技术人才不够,这是5度延期的主要原因,三菱航空痛定思痛,干脆不在公司内部开发。为此去年从波音等航空公司挖人,直接雇佣了几百人现役外国人才,才算把问题逐步解决。
虽然问题在逐步解决,但能否确保20年就可以交付使用还不敢保证。3月在美国测试的3号机就因为油管破裂导致迫降夏威夷,现在正在解决问题中,20年奥运会让国产客机正式开始使用的计划能否顺利还有待验证。
除此之外,MRJ还有一个大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MRJ不满足美国的起飞要求。
美国航空公司为了保证雇佣和工会之间有飞机座位数和荷载的协定,按照这个协定,MRJ90型(88个座位)是不满足要求,没法起飞的。只是这个协定是几年修改一次,当初MRJ设计的时候预想今后也许会修改,所以设计了2个型号,MRJ70(76个座位)和MRJ(90个座位)。如果到了20年这个协议不修改的话,那么只有MRJ70才能满足美国航空的飞行要求,这样在美国预定的360架飞机里估计很多(MRJ90型)要被解约,订单也许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
不过好在最大竞争对手巴西航空工业的E2型飞机也不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延迟到21年交付。理论上日本三菱有机会抢在巴西航空之前投入市场。
不过就算20年正式投入市场,也是晚了7年的制品,和市场上现有中小型飞机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也许飞机内装好一些,用的碳素纤维多飞机比较轻一些?)。
目前,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都有制造中小型客机的能力。日本MRJ的能力并不突出。
当年预定MRJ的开发费用是1500亿日元,现在预算已经达到了5000亿日元以上,是否还有第6次跳票谁也不知道,就算2020年正常交付,还有会不会因为不符合美国荷载和座位数规定的危险性。这些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三菱重工也因为三菱航空的拖累,去年112亿日元的赤字。不过好在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三菱重工再怎么折腾日本政府也不能让它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