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结束,如果说2023年还有2022年的高基数影响,业绩弱尚且可有理由;那么2024年再打这张牌就显得苍白一些,留给IVD企业的或许只有这最后一次,2025年若无明显起色,市场或将不再选择。
这几天从已知的万泰、东方、热景等12家IVD企业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2024年也并不好过,除了集采政策的赢家与国外市场吃得开的企业们,预计没几家能拿得出手。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对IVD未来有信心,对这领域里的企业仍有信心。
在目前的科创板中,股价低于净资产的企业不算多,东方生物算一个
。这使得近日其公布的业绩时,二级资本市场仍有一定的支撑度,并无洪水猛兽。其预计归母净利润-4.85亿元到-5.35亿元,扣非净利润-5.50亿元到-5.95亿元。东方生物对此结果,也解释地较为充分,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收购及新设项目短期业绩不及预期;上市前业绩规模基数较小,目前重点产品的研发、临床、注册取证、市场推广及客户验证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近年来,公司加大对已有技术的产业转化基地建设,相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折旧摊销费用较高,同时产业化建设带来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加。随着项目资金投入增加,货币资金减少,相应的利息收入、汇兑收益等财务贡献减少。持续加大海外本土化生产布局,目前处于项目前期投入阶段。等等
简单概括就是处在前期不赚钱的项目居多,尚未能取得收入和盈利
。自其在新冠期间获得66亿元的流动资金后,截至三季度已剩至28.63亿元,近2/3已用于投入这些项目中,静待花开中。
能在此时公布预亏业绩,也说明这家公司的坦荡和对未来的信心,这已经比很多企业强很多了,至少不会遮遮掩掩。东方生物曾凭借新冠检测试剂的成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实现了业绩的飞速增长。而如今,业绩预亏的现实摆在眼前,坦荡阐述原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IVD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东方生物部分收购及新设项目短期内未能达到预期业绩,这并非偶然。在有限的市场份额里,各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从产品创新到价格策略,从市场推广到客户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了竞争的战场。
特别是
研发端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最终被市场接受,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且时刻面临着技术难题无法攻克的风险,临床阶段则要严格遵循各种规范和标准;
注册取证
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要求。市场推广和客户验证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与客户沟通、展示产品优势,才能逐渐获得客户的认可。
简单来说,想要告别过去的辉煌,重新开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东方生物此前在传染病、毒品、肿标、心标、优生优育、血糖、自身免疫、炎症、遗传病、过敏原等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产品经验;在此基础上,新增“动物 / 宠物疫苗和检测”产业链布局;并且成立国际/国内市场部,针对不同区域市场和产品需求展开深入调研,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
困境摆在这里,只有新质生产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塑造新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在当前行业结构调整之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
实打实地立足培育实力,而非片面追求短期的好看业绩,才是首要之选。
目前其自主创新的荧光功能微球制备技术、荧光微球编码技术等,
均优于国际主流产品所采用的技术
。编码微球中的染料为荧光纳米晶,具备光稳定性好、荧光发射峰窄、编码能力强等特点,且可用同一波长光激发,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公司产品性能更为优越。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市场中打造性价比,和受众喜欢程度;还需要发展其他技术产品。
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东方生物
向分子诊断、POCT等新兴领域进军
,这无疑是较为正确的方向,
凭借当前较为充裕的现金,后期的培育成功率极高;
在业务拓展方面,东方生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 年 11 月,全资子公司美国衡健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专业版)获得 CLIA 证书生效,并获得加拿大医疗器械注册证,进一步拓宽了在北美市场的销售覆盖。控股子公司杭州莱和的四款毒品检测试剂成功获证,丰富了公司的毒品检测系列产品。这些都预示着东方生物在未来有望凭借自身的努力,扭转当前的局面,实现业绩的回升。
在创新源动力的保持上
,注重与科研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打造产学研医协同模式,通过项目合作,东方生物能够快速转化科研成果,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同时借助合作方的资源与渠道,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如果在集采争夺战中,海外市场的开拓之旅上,并未取得明显的亮点,这些年IVD企业的日子很难过
。以安徽发光试剂集采为例,一刀下去,将这场利润一分为二,留给企业能有多少,只有这些强企才有资格去分配资格;早期未在海外市场打好基础,新冠检测量大爆发期间也未能获得品牌知晓率,疫后的这几年恐怕很难过。这不是一个孤例,许多IVD企业都有这个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首先要能坚持下来,而坚持需要本钱,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多方面进行更迭升级,使之能在市场中的地位提升,用通俗的话来讲,对用户来说,如能更加物美价廉,自然就会维持这些积极供应商的生存。
参考资料:
1.东方生物去年归母净利润预亏4.85亿元到5.35亿元,新京报,2025
2.15亿投资研发总部项目 “不差钱”的东方生物开始“买买买”,贝果财经,2024
3.国产液态芯片实现“突围”,东方生物—上海交大发布最新成果,证券时报,2024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
-
精彩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