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为你介绍最怀旧的老北京人文风俗,提供北京古典建筑的文化解读,为你介绍最正宗的北京小吃和各种美食,提供最详尽的北京旅游经典景点路线规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北京国家级博物馆+1! ·  2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为了这些地方 · 秋天一定要来趟北京 | ... ·  昨天  
气象北京  ·  2024年北京地区中秋节天气预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北京城

北京人,念念不忘的那些美食!

老北京城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2-10 10:23

正文

梁实秋老先生曾感慨过:“离开北平就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也正如他在另一篇文里感慨过:“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就正如我们依然在北京,但是有些“故乡的味道”早已变成了奢侈品,我还未曾告别,就已然消失了。



 “吃儿”是为北京小吃量身打造的词,也许小编带给你们的这些老北京吃儿,能让你想起胡同里的青砖小道,想起冬日里满院的白茫茫,能让你想起四合院隔壁奶奶刚出锅的吃食,想起走街串巷的“冰糖~葫芦~”,想起街角转弯处发小的嬉笑打闹,那些胡同生活的碎片随时光散落,但是总有些依然定格在记忆里,从未曾离开。


 

颠覆想象的吃食之蜜供

此饽饽非彼饽饽,北京在过去把糕点叫做饽饽,而正明斋确实当年北京有名的饽饽铺。提起北京的糕点,南味当属稻香村、桂香村为首,清真糕点以大顺斋为最,而正宗京味糕点,正明斋当之无愧。

 
 

从咸丰年间开始,正明斋的糕点就是清朝宫廷喜、庆、宴、寿的御用食品,而慈禧太后常拿来赏赐宫内嫔妃以及赠送宾客等。而后在延续,像张学良将军喜欢订做正明斋的玫瑰花饼,而京戏名净郝寿臣,独爱正明斋的鸡油饼。它如此出名,不光是因为它被一众名人所喜爱,更因为其糕点制作原料的严苛挑选和制作工序的严谨。



蜜供尤为出名,他们家的蜜供超人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做得小如棋子(便于吃),大如小山(为了供),更在于它会在蜂蜜中加入定量上好的冰糖,如此一来,不仅色泽光亮、松软轻脆,吃起来口感香甜,不会粘牙但又耐咀嚼,柔软度刚刚好,也不糊嘴,正因为如此,当年老佛爷也独爱这口。

 


正明斋的蜜供还有一神奇之处,不管天气变化如何,遇冷遇热,既不会淌蜜也不会变形松散,不像现如今稻香村也卖蜜供,可是却是十分硬,很难用手掰开。

 


当季必吃饽饽之鲜花玫瑰饼

那要在旧时,老北京吃饽饽是讲究季节和时令性的,在什么日子口吃什么,比如:正月十五要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要吃太阳糕;三月要吃藤罗饼;五月端午要吃粽子和五毒饼;六月、七月要吃绿豆糕;八月中秋要吃中秋月饼;九月九要吃花糕;而到了冬天最寒冷的季节,要吃芙蓉糕。


 

而祥聚公的应时应节糕点"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曾经风靡旧日王府大宅门,每逢时令必吃之食。他们家每当四月玫瑰破蕊、藤萝垂花季节,玫瑰摘自妙峰山,而藤萝花是从京郊各大寺庙里收集滴。

 


玫瑰饼其实是糖馅酥皮点心,用鲜玫瑰花,摘瓣、去蒂用清水洗净后,通过腌制,与炒熟的蜜糖拌在一起,做成玫瑰馅儿,再用富强粉合成的面团,与发酵后的面团,分层折叠后做皮,将馅儿包好,按扁,成圆饼形,上印“玫瑰细饼”四字及鲜花图案,再经过烘炉烤制就做成了,玫瑰的香气和糖的甜味都回荡在口腔中,几日都挥散不去。而藤萝饼的做法与玫瑰饼大致相同,但是藤萝饼味淡清香,没有玫瑰的浓郁,但是它的小清新的香味也是让人不能忘怀的。



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名点之炸三角

 以前,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油炸的三角哇,虾米韭菜馅的”的吆喝声,炸三角是北京汉族传统名点,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如果你记忆里有关于炸三角的美好,那一定是道地的老北京。烫面擀成的半圆形面皮里包裹上馅料,把它包成三角形状,入油炸熟。一口下去,呈稀糊的馅料在嘴里四散,鲜美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第二口下去恨不得把舌头咬下来。



清《帝京岁时记胜》中写:“正月荐新品物,则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不难看出,这炸三角不管有素的还有荤的。其中素炸三角在民间最为常见,通常是以咸胡萝卜丝、香菜、焖子和熟芝麻为食材,用香油入味,包在面皮里,下锅炸熟,外酥内嫩,香菜透着胡萝卜的香气一下就窜出来了,酥脆多汁,着实好吃。 


而肉炸三角以都一处的最为有名,是以猪肉为馅料,佐以蔬菜,这个蔬菜可是有讲究了,老北京儿吃上的讲究处处体现,这个必然选当令蔬菜,比如要吃春季的青韭,味道最好。而到了夏季,则是要吃“五月鲜”的扁豆,烫熟了口感好,鲜嫩多汁。

 


不明就里好吃的吃食之蒸而炸

 西葫芦做馅儿,烫面做皮儿的饺子,看似朴实无华,就因为蒸和炸的奇妙碰撞,吃出了惊艳的味道。郭德纲曾在相声里这么描述这道吃食,“单预备一份醋蒜儿,蘸着吃蒸而炸!这边吃,这边拿剪子绞耳朵你都不知道疼!”可想而知,好吃的程度啦。

 


这么好吃,那到底是为何物呢?其实就是素馅大饺子,但是和饺子又有所不同,用西葫芦、小香菜、胡椒面儿、醋、蒜为主料,用黄酱拌馅,再撒上点儿熟芝麻,包成饺子型。先蒸熟,现吃现炸,而这炸本身也是有讲儿的,油位要高,要半煎半炸,炸出来表面布满珍珠状的小泡,才恰如其分的好,入口香脆,吃不够的感觉。


 

不过市面上已然见不到了,如果真想吃,您不妨试试自己跟家试试,是不是能吃出惊艳的味道。

 

名不符实的吃食之苏造肉

 苏造肉,看其名字,以为来源于苏州,实际不然,这是清宫传出的做法,是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它是以多种中药和香料配合,烹制时,着重于文火煨焖,汤浓而鲜美,肉也酥烂绵软,所以此“苏造”是取其“酥造”之意。

 
 

旧时,它是什刹海集市上的名菜。卖苏造肉的设在席棚内,肠、心、肺、肚煮在一起,琳琅满目,全摆在锅边上,任人选择,按量论价。然后切成小块,浇上原汤,放上佐料,即便看着长条肥肉,却不腻不油,炖至极烂,味道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一碗下去胃里暖暖的,好这口的,真是爱极了。

 

现如今,苏造肉的身影,却再难寻觅……,那就试试它的民间改良版本卤煮火烧,过过嘴瘾吧。

 

静心等待的吃食之青酱肉 

青酱肉,《故都食物百咏》中就夸奖它“故都肉味比江南,清酱腌成亦美甘;火腿金华广东腊,堪为鼎足共称三。”足以看到这道吃食的名气了,但已然失传了。



它始于“猪肉杠”,原来老北京管卖猪肉的铺子叫“猪肉杠”,而最为有名的是东四一带的“猪市大街”。当年是因为条件有限,所以当天卖不完猪肉,就直接放到黄酱缸里腌制,腌制的时间会很漫长,一般都是寒冬时节开始腌,直到转年出了数伏,才将肉捞出来洗净再煮制,方才制成美味。


“青”就是什么都没有,“酱”就是黄酱,肉就是猪肉啦,用黄酱腌制,过程中会发酵,黄豆的氨基酸进到肉里,而猪肉本身的蛋白质也降解,于是乎猪肉便有了鲜味,吃起来肥而不腻、润而不柴、酱香浓郁。

 

技艺繁复又美味的吃食之果子干儿

 过去被称为“打冰盏儿”的,是指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敲出有节奏的声响,走街串巷售卖果子干儿、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等小吃,这里面就是咱们说的果子干儿。其实果子干儿是属于数九寒天时节的吃食,那个时候新鲜水果罕见,而果子干儿和冰糖葫芦、冻柿子等是用来调味解馋之物。

 

 别看平常一物,由于其用料讲究,制作繁复,正逐渐在慢慢消失。现将山东耿县的柿饼去蒂洗净,加上西山红杏晾制而成的杏干,黑枣洗净,一起放在热水中熬制,待汤汁粘稠时,加入莲藕,梨切成的片,放在户外(或用冰)冰镇食用。

 

橘红色的柿饼片和杏干片虽熬得软烂,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其形状,品出其滋味,果肉的酸甜搭配着薄薄脆爽的藕片和梨片,味道已然升华到了极致。

 

似是而非的吃食之糊涂糕

 糊涂糕其实就是介于山楂酱和山楂糕之间的产物。用糯米做成的碗,直径大约4厘米,雪白雪白的,随吃随装。

 

拿糯米小碗,装满满一碗糖煮山楂酱,红白配起来,煞是好看。糊涂糕吃完了,还可以直接把小碗也吃点,有没有冰激凌前身的赶脚。酸的山楂,甜的糖,清香的糯米,在嘴里满满都是跳跃的味道。


寓意满满的吃食之打面仓

 打面仓是官府小吃,应该是升级版的驴打滚和豆面糕,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红糖馅,上锅一蒸,再裹上豆面,味道相当好。



进入官府里,档次就提高了,用熟芝麻代替黄豆面,用煎炸取代驴打滚的蒸制,口感会更香甜。而叫“打面仓”,取其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也更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代表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满族传统的吃食之墩饽饽

 墩饽饽又称硬面饽饽,旧时一般夜间出售。"饽饽"一词源于满语,清朝较为盛行。当时一般称点心为饽饽,称水饺为"煮饽饽"。

 



墩饽饽颜色白黄,味道甜润,质地松软且富有弹性,富有嚼劲。凉着吃口味是最好的,所以一定烤熟后要晾凉,尤其是要放在木箱中将其闷软再食用,异常美味。


招聘通知

职位:文字编辑(请注意是全职,兼职请勿打扰)


要求&职责:

1、喜欢热爱北京文化,北京土著优先,喜欢探访美食,各种北京好玩店,有相关资源者优先考虑!

2、负责北京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编辑,文字驾驭能力强,想象力丰富!

3、有一定的摄影经验,喜爱摄影能拍出精美的图片(风景类和美食类)

4、脑洞较大,创造和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新鲜热事,结合话题策划好文案。 

简历请投递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