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若梳理产业投资和产融结合的样板,陈峰掌舵海航集团绝绕不过去。
1990年,在民航总局计划司、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计划处任职的陈峰,受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之聘,拿着政府给予的1000万元,以省长航空助理的身份受命组建海南航空。此后的故事已为业界所熟知,在此不一一赘述。
从“连一个飞机翅膀都买不起”的1000万元起家的航空公司,发展成为世界500强排名第464位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海航只用了22年。但这22年,海航也并非一番风顺,至少经历了三次危机。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这三次危机也是海航从一家航空公司,快速成长为集航空、旅游、实业、资本、物流、科技文化于一身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的重要诱因。
第一次危机是海航集团成立的2000年。当年7月,国家民航总局开始部署以国航、南航、东航三巨头为中心的战略重组。这一明显带有政府配置市场色彩的计划,令当时仍偏居海南一隅的海航备感焦虑。要避免被三大巨头吞并,就必须抢先做大自己。
此后的两年中,海航沿袭了“融资、重组、再融资”的一贯手法,通过并购或重组,控股新华航空、山西航空、长安航空、金鹿公务机等8家公司,并开始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涉足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
这一次危机加速使海航从一个地方航空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型航空公司。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03年,受SARS所累,一向现金流充裕的海南航空出现历史上首次亏损,当年报亏10亿余元。这让公司认识到,尽管航空业有日常现金流好的优点,但也有受外部影响大、敏感度高、利润率低的缺点。如果一个企业80%以上的收入依靠航空产业,将会始终处于经营不稳定状态。从那时候开始,海航开始围绕航空主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2003年收购西安民生,开启了海航收购商业零售类公司的先河,因为商业零售业与航空旅游业在购物、机票、免税品等具有一定业务关联外,还能够为集团其它产品提供销售通路和客户资源,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商业零售类公司具有周期性弱、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可以对整个集团发展起到平衡器的作用。至此,海航贯彻这一理念,开始了组建跨产业金融控股集团之路。
2008年前后的次贷危机,开启了海航的第三次转型,海航海外收购步伐开始大举加快。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宝能系、生命人寿系、茂业系、中植系、安邦系甚至中科招商系等等,投资范围绝大部分局限于A股,而海航系触角早在2008年以前就开始已伸向全球。
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2007年,海航收购比利时Sode、Edipras、Data Wavre酒店;2008年700万美元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成为中国民航“走出去”的里程碑事件。
回顾这期间海航的并购,主要围绕航空、酒店和旅游的主业展开,并充分利用了次贷危机海外优质资产便宜,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海航多起酒店收购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为五星级或外资品牌的单体高端酒店物业,而且地域分布零散,遍布全球。在外界看来酒店业务发展似乎没有章法,但按海航酒店内部的说法是“飞机飞到哪里,酒店就收购到哪里。”
酒店收购除了与航空业的互补效应外,加强具升值潜力的资产储备可能也是其重要目的。而旅游资产的收购,可整合、调动海航集团航空、酒店、旅行社等丰富资源,可提供覆盖“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六大要素的综合服务。
海航这些年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有现金流。民航业是类固定收益债券资产性的行业,买一个飞机,开一个航线,初期投资的成本是很高的,就像建一个核电站、水电站,一旦建成以后,正常的运营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收益是相对稳定的,于是会带来很强的现金流。
但如上所述,航空行业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就需要在现金流充裕的时候,围绕产业链上下进行多元投资,把充裕的现金流变成稳定的现金流。
为实现这个目的,
海航一方面围绕原航空旅游主业,上下游延伸投资地产、商业、物流等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开始大力布局金融板块,通过融资租赁、证券、信托、保险、期货、保理、小额贷款等产融结合,为进一步的并购发展、产融结合提供资金保障。
海航系资金来源的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进行股权融资。以上两点,与清华系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在于清华系的自有资金,背后多为大的产业投资基金,而海航系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政府紧密合作,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和资源支持,其快速发展背后,一直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官方背书。
分析海航系的产业投资特点有三
:首先是对资本市场机遇把握精准。海航的产业并购,充分利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海航的成功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成功的范例和缩影。
其次,回顾海航的产业投资手法,或者是产融结合的历史,基本可以看出,其从最早涉足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到逐步投资运营实业、资本、旅游、物流、科技领域,业务版图从南海明珠初步发展到全球布局,基本上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的脉络一致,对国内的产业布局是顺周期的,海外投资则是逆周期的,越往后越倾向海外收购,这与清华系的节奏也颇为相似。今年海航旗下的天海投资,斥资60亿美元收购国际IT分销巨头英迈100%股权,就颇有当年紫光收购美光科技的气魄。
最后,但也最重要的是,尽管海航善于资本运作,但资本运作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优化实业;实业发展起来后,再通过资本市场提升价值、做大做强。资本运作始终未偏离“实业+资本”双轮驱动战略的主线。资本加杠杆的目的,是为了实业去杠杆,实业是市盈率基础,资本是市梦率的保障。这一点与清华系十分相似。
海航的市梦率,就是最终成为一家治理规范、运营高效、财务稳健、信誉良好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2020年前跻身世界500强前50。
截止目前,海航总资产逾6000亿元,参控股上市公司11家,2015年实现收入近1900亿元,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海航已跻身中国500强企业第99位。2015年7月,海航集团更首次登榜《财富》世界500强,以营业收入25,646.4百万美元位列第464位。若旗下天海投资收购英迈国际顺利完成,海航集团有望在今年就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