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DOI
:
10.1021/acs.est.4c07961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研究员团队周俊研究员和扬州大学环境学院刘海龙博士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了题为
“Bioaccumulation
of atmospherically deposited cadmium in soybean: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combined with cadmium isotopes”
的研究论文,采用野外全因子大气暴露试验与镉(
Cd
)稳定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沉降对大豆
Cd
富集的贡献以及大豆吸收大气沉降
Cd
的主要途径,为区域农田
Cd
污染防控和作物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认识
。
通过三年的野外全因子大气暴露实验,结合
Cd
稳定同位素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大气沉降
Cd
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在大豆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大气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
Cd
只占土壤总库存的
1-13%
,然而这部分
Cd
对大豆植株中
Cd
积累的贡献却达到
11-72%
。随着土壤暴露于更长周期的大气沉降,土壤中生物有效性的
Cd
以及植株中
Cd
含量和
Cd
同位素比值均没有显著性变化,这些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大气新沉降
Cd
是大豆植株中
Cd
的重要源。利用一级指数衰减模型揭示的大气生物有效性的
Cd
输入土壤后发生的快速老化效应进一步支持了我们上述的观点。大气沉降中
Cd
同位素偏轻,因此导致了植物暴露于沉降点位大豆植株中
Cd
同位素比值出现明显地负向偏移。通过优化的
Cd
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以及联合质量平衡的方法,量化了叶面吸收方式对大豆植株
Cd
积累的贡献,对于茎、叶和籽粒其贡献值分别达到了
13-51%
、
16-45%
、
21-56%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叶面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
Cd
积累的重要作用。未来在农田
Cd
污染防控研究工作中,控制叶面吸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重金属
Cd
。这些
Cd
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以后,可通过根系和叶面两种吸收方式在作物体内积累。然而,目前有关这两种吸收方式对作物
Cd
积累的贡献并没有量化,相应的作物特别是其可食部位富集大气沉降
Cd
的主要吸收途径尚未明晰。准确识别作物吸收大气沉降
Cd
的主要途径,有助于针对性从根系或叶面吸收角度采取措施阻控作物对大气沉降
Cd
的积累。近年来,
Cd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已经成为农田系统
Cd
污染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植物在吸收以及转运过程中明显的
Cd
同位素分馏效应给同位素示踪植物体内
Cd
来源带来了困难。基于
Cd
同位素分馏效应,优化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有助于准确识别植物体内的
Cd
的来源和
Cd
的吸收途径。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植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大豆也倾向于富集重金属
Cd
,高
Cd
大豆给亚洲居民和世界素食主义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准确识别大豆中
Cd
的来源是有效控制
Cd
污染的必要条件
。
图文导读
图
1.
野外三年全因子大气暴露实验设计
为了区分土壤
-
大豆系统中通过大气沉降输入的
Cd
和土壤中原有的
Cd
以及探究大气沉降
Cd
在土壤中的动态环境行为,在我国最大的铜冶炼厂周边,选择了大气沉降梯度区域,包括大气高沉降区、中沉降区和背景区,进行了连续三年的野外全因子土壤和大气暴露实验(图
1
)
。
图
2.
不同处理下大豆叶片和籽粒中
Cd
浓度
暴露于大气沉降区,大豆各组织中
Cd
的含量显著增加(图
2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豆种植在暴露于不同沉降年限的土壤中,大豆各组织中
Cd
的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大气新沉降
Cd
是大豆植株中
Cd
的重要源,先前两年沉降的大气
Cd
对大豆植株中
Cd
的积累贡献很小
。
图
3.
基于质量平衡方法计算根部和叶面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
Cd
积累贡献
基于质量平衡方法本研究尝试估算了根部和叶面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
Cd
积累的贡献(图
3
)。对于大豆各组织,叶面吸收的贡献远高于根部吸收。本研究强调了叶面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
Cd
积累的重要作用。
图
4.
不同处理的土壤剖面、大气沉降和大豆各组织中的
Cd
同位素组成(
a
)以及不同处理大豆地上部组织到根的同位素分馏(
b
)
质量平衡方法在植物体内
Cd
污染源解析应用方面还有一些局限性,如生长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影响植物体内
Cd
的吸收和转运。
Cd
同位素技术有助于更为准确的识别植物体内的
Cd
的来源和
Cd
的吸收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土壤中原有
Cd
,大气中
Cd
的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图
4
)。土壤和大气两个端元明显的
Cd
同位素组成差异,有助于我们利用
Cd
同位素技术来示踪土壤
-
大豆系统中的
Cd
来源。土壤暴露于大气沉降,表层土壤中
Cd
同位素的组成明显偏轻,表明大气沉降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中
Cd
的含量。大气沉降也导致暴露于沉降区大豆植株中
Cd
同位素比值明显负向偏移,这表明大气沉降对于大豆植株中
Cd
积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后,本研究中首次测定了
Cd
在大豆植株中转运过程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值。基于同位素分馏效应,本研究优化了
Cd
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并利用优化的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叶面和根部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植株中
Cd
积累的贡献。在背景土壤处理组中,叶面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大豆茎、叶、籽粒中
Cd
积累的贡献分别达
49-51%
、
44%
、
52-56%
,远超过根部吸收大气沉降
Cd
对植株中
Cd
积累的贡献。同位素示踪方法的结果也和我们本研究中质量平衡方法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
Cd
同位素技术是示踪植物中
Cd
的来源和
Cd
的吸收途径的一种非常可靠的工具。
图
5.
大气沉降
Cd
在土壤中的老化曲线
一阶指数衰减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大气沉降
Cd
输入土壤后的老化过程(图
5
)。大气中的
Cd
沉降进入土壤后,其生物有效性的组分伴随老化效应会迅速降低,老化过程基本在
40-90 d
完成。这些结果,也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观点:作物生育期大气新沉降
Cd
是大豆植株中
Cd
的重要源,而不是来自先前两年沉降的大气
Cd
。
利用野外全因子大气暴露试验和
Cd
同位素示踪技术,本研究准确解析了大豆中
Cd
的来源和
Cd
的吸收途径。大气新沉降的
Cd
是大豆植株中
Cd
的重要源,对大豆植株中
Cd
积累的贡献达
11-72%
。对于新沉降的
Cd
,叶面吸收是其在大豆植株中积累的主要途径,占大豆籽粒
Cd
总积累量的
21-56%
。我们的研究强调在大气高
Cd
沉降区域,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叶面吸收可能会显著降低大豆中
Cd
含量。未来,应该加强调控叶面吸收的研究。例如,从叶面暴露的吸收过程角度,一些气孔调节剂以及叶面阻控剂应该加强研究;从转运过程角度,叶面暴露情景下作物低积累品种以及调控
Cd
积累的转运蛋白应该筛选和鉴别
。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刘海龙,博士,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污染效应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等知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
通讯作者:
周俊,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杰青。长期从事于地
-
气交换通量与土壤修复研究,重点研究地表重金属(汞)排放和大气重金属(镉、汞等)沉降以及其在复杂地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和土壤修复技术与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西省重点研发课题,作为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
/
通讯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等知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任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副主编以及
Nature Communications
、
One Earth
等
30
多个
SCI
期刊的审稿人。
投稿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研究员团队
周俊研究员和扬州大学环境学院刘海龙博士
。投稿、合作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域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20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