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感动!71岁农民誓要“复活”100座民居!当他智力退化时,谁来接替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2-09 18:06

正文


你的生活中,还有多少物件能与你妥帖相处,甚至还能追寻出历史的出处与讲究?


素材|《匠人匠心》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我们的生活与头脑里充斥着各种“物”,这些物或者说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只做短暂停留,转瞬被新的观念和产品取代。生产者关注产量,而消费者则在物的狂欢中消弭了记忆,似乎也脱离了人与人,人与天地的种种关联。




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乱世”,温馨狂喜的物的“乱世”。


但有一群人,在物欲的狂欢中,却在与时间赛跑,追寻古风、古物,寻觅老物件的灵气与质感,技艺的修复与传承:


01  古宅异地复建——71岁农民誓要“复活”100座民居


地处湘桂走廊的桂林市全州县,在2000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唐以金的家就在灌阳河东岸的全州县邓家埠村,自幼家贫的他16岁就跟着老匠师们学习木砖瓦工。



在广西灌阳河西岸白地头荒地上异地重建的蒋仁禄古宅群落


在老匠师手中,再平凡不过的木料和石块也能变成建筑精品,精湛的技艺让唐以金深深着迷。在走街串巷讨生活的几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本能地留心当地的老建筑,每每看到老房子被拆被卖,就心疼不已。

 


唐以金


2009年10月,卖沙的老主顾在闲聊间告诉唐以金,由于湘桂铁路扩建,自家村里的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将被拆除时,老唐坐不住了,坐着运沙车就赶到了永岁乡的和好铺村。当老唐风尘仆仆赶到的一瞬间,就被眼前建筑的恢宏与精致震惊了。

 


木雕工人在雕刻古宅雕花构件


让唐以金惊艳的古民居群落占地约2400平方米,尤以该村清代先贤蒋仁禄建于嘉庆三年(1798)的家宅、和好铺学馆及蒋子麟宅三座建筑最为精美。蒋仁禄家宅为硬山顶穿斗式建筑结构,是整个古民居群落的核心,附属建筑则分别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地散布在主建筑两侧。这座三进四院的大宅院,大门前设前院,一二进间以排扇门隔断,二三进间则竖立着蜈蚣形隔断墙,中开月亮门,屋内有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堪称桂北地区的古建精品。


蒋仁禄古宅细节


就在短短3天时间里,腹背受敌的唐以金殚精竭虑排除万难,逐一拜访了拥有古民居所有权的20多户村民,最终艰难地买下了这组古民居。不顾四个子女的强烈反对,誓要揽下这桩惊世骇俗的“闲事”。


蒋仁禄古宅细节


第4天,天刚蒙蒙亮,唐以金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古民居拆除的编码下架工程。虽然和好铺村的这组古民居并未被列入文保单位,但他却严格按照文物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拆除,并请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古民居来说,木构件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每拆一件,哪怕是最细小的部分,都要拍摄影像资料,记录它原来所在的位置。”唐以金强调,“就算是两边一模一样的窗户也要进行编号,确保不被混淆。”


真正拆解时,却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手艺的考验。“拆解古建筑必须懂得榫卯结构的奥妙,否则便不知该如何下手。如果强行拆除,已经损坏的榫卯结构就永远无法复原了。”在下架过程中,唐以金意外地发现,每一个榫卯结构的结合部位都有先辈工匠们用竹笔留下的标记索引,标明何处与何处连接。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就像找到了这座古老建筑中蕴藏的密码说明书,对拆解和复建都太有帮助了。”


古宅构物原件和复制品对比


唐以金说,整个拆解过程中最难的要数穿斗式架构了。所谓穿斗式就是穿枋将中柱、金柱、檐柱穿起来形成的构架,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承重墙。“在拆解时,三根柱子必须同时放下来才能保持力的均衡,否则柱子一砸下来就不可复原了,甚至可能砸伤人。”老唐胸有成竹地传授:合适的角度、绳索的管控、平衡的把握是安全拆解的诀窍。在他的指挥下,20多个工匠通力协作,长达40天的拆解过程中,无一人受伤,无一物受损。大卡车整整运了180多趟才把上万个构件,运送到全州县老氮肥厂山脚下的仓库里和湘江河畔一处简易的瓦房里暂时保管起来。

 


唐以金老人在做木工


拆解容易复建难,180多车、数万个构件,在没有详细图纸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一丝不差地原样复建?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年近古稀的唐以金却凭借一个匠人的惊人悟性做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古建筑修复是极为专业的工作,很多手艺到现在已经失传了,对于唐以金来说,也是在边建边学,不断摸索。


“现在懂得古民居修复技术的工匠已经相当稀少了,最年轻的一拨,如今也有60多岁了。”老唐说,古建筑的构件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制造,而是精雕细琢工效缓慢的手工制作。“20多个工匠花了800多天,才完成主体结构的复建。这还只是组装拼接,免去了制作流程,否则还要花上三倍不止的时间。”而这组古民居的木制、石制雕花多达上万个,山墙墀头也有200多个,要对缺失的雕花进行仿制,对损坏的墀头重新修复,全部完工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唐以金老人和他修缮的桂林古建筑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老唐对古建筑的悟性极高,是真正能跟古建筑对话的人。他心怀敬畏的修复,使得这组古建筑具有了某种神圣的光辉。唐以金的梦想不止于此,他开始建设一个占地2.6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的“桂北古民居博物馆”——他要在这里“复活”100座古民居!一发不可收拾的他,又陆续买下了数座颇具代表性的桂北古建筑加以修复。


71岁的老唐在和时间赛跑,他最忧心的是,当他的智力退化时,谁来接替他?


02  年画——买年画的人都很虔诚,他们是在“请”,而不是在“买”


据考证,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凤翔县,做年画的历史“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位于县城东边的南肖里村是凤翔年画的中心,根据流传下来的祖案记载,世代耕居于此的邰氏家族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在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这门手艺传到邰立平这里,已经是第20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代表传承人邰立平


木版年画的画版以梨木为主,梨木被砍伐后,需要阴干三年方可使用。从大的方面来看,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画样、刻版、印刷、填色。


用墨线定好画样后,将其用糨糊反贴在修得平平整整的梨木板上,等糨糊干后,再用湿毛巾将背面浸湿,用手一点点抠掉纸屑,画样便显现在木板上。再经过“站版”、“浸版”、“刻版”、“修版”、“洗版”等环节,一块雕刻精细的年画墨线版便宣告完成。

 


邰立平正在为一幅大门神手工填色


这样一块版用来印刷黑白线条的年画已经够用,但要把凤翔年画中经常用到的水红、黄、大红、绿和金黄等多种颜色印到画上,则必须根据墨线版印出的画完成“号色”环节,一块版印一种颜色,名曰套色版。因此,一幅颜色鲜艳的年画往往需要五六块版,在印刷的时候也需要印五六遍。


木版年画的画版及刻制工具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年画的技艺几尽失传,而世代家传的邰立平最终担起了这个责任。恢复传统年画并不容易,在老画版丢失的情况下,邰立平只有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设法搜寻散落各地的画样。1978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王有政告诉邰立平,他们馆藏有将近100幅他爷爷在1954年手工填色的年画。


邰立平激动不已,连续几天,他用铅笔把样子描下来,再回家用毛笔描出来,《西游记》的版就这样被恢复了。神奇的是,当他将这些画印出来,手工填色完毕后,拿去和群艺馆里存的填色版对比,发现二者竟然几乎一模一样!在不同的时空里,两代人对年画色彩的把握竟实现了同步!



凤翔年画之《骑马秦琼》


还有一次,邰立平在参加完一个民俗艺术节的展览后,去参观当地一位收藏家的年画藏品,竟意外发现一幅太祖父之前在顺兴局的画样,一幅三开的墨线《龙凤钱马》。他兴奋得几乎要发疯,执意要买,对方考虑了一夜,最后拱手送他。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苦心搜集,邰立平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在1992、1997年出版了两卷《凤翔年画选》,两卷四本年画选囊括了邰立平能够找到的所有300多幅传统年画。


在邰立平看来,“中国人过去卖年画都是摆在地上,买年画的人都很虔诚,他们是跪在年画摊前请门神,是在请,不是在买”。



03 元青花——烧制时变幻莫测,对它,我们始终保持敬畏


饶克勤与青花的缘分始于56年前。1960年秋天,喜爱画画的饶克勤在初中毕业后参加了江西省艺术院校的联合招生,没想到竟然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虽然只是中专,但对于家境贫寒、出身“不好”的他来说,已是幸事。



元青花仿制大师饶克勤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人才开始知晓和认可元青花的存在。江西高安出土过19件元青花实物,这是饶克勤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如此大量而完整的元青花实物。其中,出土的6件元青花带盖梅瓶,在盖壁与底部分别见有墨书“礼”“乐”“射”“御”“书”“数”6字款。瓶身青花呈现出极浓艳的颜色,并有自然晕散,积料处可见明显的铁锈斑。绘画纹饰、用笔奔放活泼,越发显出龙的凶悍。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就像被勾住了魂魄,从此以后,复制元青花的念头不断在饶克勤的脑海中发酵。


元青花的复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制瓷工艺之繁多:“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自古以来,景德镇的老师傅一辈子仅专攻一道工序。而独立开作坊复制元青花,这些重担全部压在饶克勤一个人身上。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左)饶家人仿制的元青花瓷: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中)“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右)


20世纪80年代初,元青花最早的复制仅仅停留在绘画纹饰和器形的模仿上,至于成型工艺,人们则想当然地采用了现代琢器的手工拉坯技艺。“但烧出来的器物怎么看都没有元青花那种厚重拙朴的质感,即使图案模仿得再接近,器物本身传递出来的信息和感觉也不对。”饶志阳(饶克勤的儿子)说,“用拉坯工艺复制出来的瓷器其实比真正的元青花还漂亮精致,但问题恰恰是太精致太漂亮了。元青花瓷片摸上去的手感有凹凸不平、一棱一棱的感觉,仔细观察,还能在整器上找到明显的圈状接痕。而拉坯形成的器物,内外都很光滑,不可能有拼接的痕迹。”



饶克勤女儿饶明媛屏气凝神描绘象耳瓶上的云龙纹


除了成型工艺和泥釉料加工,青花发色的最终呈现效果是决定元青花复制成败的关键。“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按照传统说法,呈色灰蓝者为国产青花料,呈色蓝艳者为进口青花料。但在长达30年的试验中,饶克勤发现影响青花发色的并不止于此。青花料的配方、釉层的厚薄、火候把握的分寸,甚至窑位的差别,都会造成呈色效果的千差万别。


无论青花料和釉料的配比与施就有多完美,不到烧制完成的最后一刻,永远无法预知青花发色的真正效果。“正因为成因复杂、变数莫测,面对元青花,我们始终心怀敬畏。


04  纸——还原你的书写状态:你的情绪、速度与情感


“简单来说,‘paper’不是‘纸’,前者属于木浆体系,仅能完成传播的功能;后者属于韧皮纤维系统,能真正实现‘纸寿千年’意义上的传承功能”。贡斌说。


在2009年开始研究造纸之前,贡斌跳了十几年的霹雳舞和现代舞,又跑到贵州大山深处做了三年的儿童公益项目。贡斌公益计划的一项,是教会孩子们当地的民间技艺,其中就有蜡染、刺绣、雕版印刷以及手工造纸。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接触并学习贵州当地一些民间的造纸工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造纸会成为他日后生活的重心所在。


德承贡纸坊创始人贡斌


从事实层面做出的合理推断是,那套材料与工具造就的传统工艺,从元代起就已失传。“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文物修复所用的造纸工艺,都是明清系统的工艺”。贡斌要做的,是继承与还原元朝以前的传统造纸工艺,找到他理想中的“真纸”。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蔡伦以来,传统造纸术的基本特点并没有太多改变,也就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一书中所概括的:“植物纤维原料,经过切断(剉)、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称之为纸。”



贡斌老师在做划漕


经过最初的资料查阅与实地考察,贡斌对手工做纸的基本环节已了然于心。但是他发现,“现在修复古书画的用纸,集中在竹纸和今宣纸系统”。像唐代名画《五牛图》这样的书画,则采用古宣纸。目前必须恢复那个年代的材料体系,才能真正解决种种修复问题。


贡斌的德承贡纸坊古纸制作工序


材料与工具互相配合,最终形成做纸工艺。要了解古纸材料,除查阅零星记载的文献材料外,还要熟悉那些古纸的质感,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拿真东西上手,感知纸张上字与纤维的变化。那种感觉就是你做纸过程中需要寻找的,就像练武,到一定程度,一搭手就知道怎么回事”。



贡斌复原真纸体系


“材料是永远的老师。”在摸索过程中,贡斌发现许多民间的造纸工艺多半是未加思索地沿革旧法,而这种旧法并未真正继承当时的工艺,更多时候都是被贪图便捷的后人篡改。一个简单的例子,造纸的树皮,最合适的收取季节应在冬季,桑皮则在清明之前。原因在于冬天水里细菌少,水质洁净。此外,用以使纸浆均匀悬浮的植物纸药,在冬天性状更为稳定,不易挥发。多数民间手工造纸者对此无视的原因在于偷懒,立春过后,树皮易剥,不需要蒸的环节。然而,“就差这一个工,质量却差远了”。



写有原料、制法与产量的原纸纸样


在贡斌看来:关键在于人心,要看他对此有无正确的认知。这个时代,大家还知道什么是真的东西、好的东西吗?在欧洲中世纪,所谓那么黑暗的时代,人们还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现在这么好的时代,大家知道吗?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坚持与传承)。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