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中的建筑学
普及建筑美学,提供全球建筑旅行资讯。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中的建筑学

建筑地图244|杭州:新建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 公众号  ·  · 2024-06-20 10: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杭州,当下热门新建筑汇聚之地。从教育建筑到交通枢纽,从体育场馆到高层办公,杭州的新建筑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在前几篇建筑地图(包含经典项目)的基础上,本篇地图收录最近3年刚落成的新项目,欢迎关注!

杭州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大谷仓 - 玉鸟流苏小镇中心

设计:大舍建筑,2023

坐标: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玉鸟集1-101号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建筑处于一个被道路环绕的岛状用地之上,正好符合业主对其所能起到的中心作用的期待。 建筑师决定设计一个双坡顶建筑,但需要让场地周边的空间关系作用到这个预设的坡顶上,也就是西侧玉鸟集商业街和东侧安藤忠雄的建筑,正好给出了两个方向朝向这个场地挤压的力,让屋顶产生了扭转,常规的双坡顶的屋脊变为一根斜线。

接下来,建筑师把通常立柱支撑屋顶的檐下立柱取消,让屋顶成为由间距56米的南北山墙支撑的长向结构,这样东西两个方向的立面就只剩下纤细的钢立柱回廊,成为开放连续的界面。细钢柱回廊也承担了屋面的面外抗风结构作用,屋顶本身则成为一个桥型的壳体结构。


为了强化建筑的公共性,场地整体抬高70公分 ,以形成景观化的建筑基座,并在室内形成了下跌式的纵向变化的空间。而大谷仓的屋顶不仅提供了通高的颇具精神性的大空间,还容纳了一个夹层空间,提供了多尺度功能的场所可能。



02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设计:非常建筑,2021(一期Ⅰ段);2023(一期Ⅱ段)

坐标:杭州市余杭区古墩路2849号

国美良渚校区全景  ©田方方

©田方方

“上居下学”的校园空间  ©田方方

工坊半室外空间  ©田方方

工坊室内  ©田方方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在良渚校区设计竞赛初始,中国美术学院(国美)要求参赛的各建筑师团队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非常建筑的教育体系,包括以下若干的关键点,业已付诸实行:1)手脑并用的教学法;2)建筑学设为通识课;3)以研究为主导的高年级课程;4)兴趣社的设立;5)取消“系”的设置;6)与校园规划关系最直接的居学一体构想。


在“居学”成为校园空间组织的指导思路的同时,“开放”构成建筑设计意图的另一条主线。建筑师将开放定义为:1)空间在物理层面上的开放;2)空间内容的可变性;3)使用者,包括校方及师生,参与对空间使用的再设计。


开放、绵延的工坊,由一系列拱券组成,意味着鼓励师生走出自己相对私密的环境,更多地进入公共领域。现在,除了日常的学习、研究、创作,设计评图是在工坊里经常举行的活动之一,其它已在发生的活动还有展览、会议、电影、戏剧/舞蹈演出等。


学舍在工坊的上方,学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从寝室下到工坊。在学舍内部,每隔一层就有宽阔、二层通高的共享空间,打破了常规双边走廊的局限性,便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或休息娱乐。


图书馆  ©田方方

体育馆  ©田方方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图书馆内的空间组织是垂直的。9座塔楼中,8座用作学习和研究,每一座塔内可以容纳包括几个子课题的大型研究项目或若干个独立的学习小组;第9座塔是一个所谓的“探索器”,本质上是一个纯建筑空间,是师生们放空冥想的去处。在学舍的屋顶上也有一系列探索器,校方计划一一激活开放。


封闭的阶梯式报告厅,其本身的使用方法是特定的,但门厅仍然具备灵活性,可作展览、酒会之用。门厅的二层设有咖啡厅。即使报告厅里没有活动,咖啡厅也仍然营业。


体育馆是个单一的大空间,由联排拱券屋顶覆盖。它的单纯性很容易转化为高度的适应性。目前,它即为平日各种体育项目训练比赛提供场地,同时也是大型的会议、庆典、宴会等举行的所在。它的空间质量又与报告厅不同,体育馆的平地面是多功能的前提,并具备自然采光。



03

杭州西站

设计:筑境设计+铁四院,2022(部分建成)

坐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良睦路西侧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AOGVISION

云谷”端部空间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AOGVISION

云谷”中央交通换乘空间  ©杭州西站枢纽

“云厅”候车厅  摄影:奥观建筑视觉AOGVISION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杭州西站站房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规模为11台20线,采用“上进下出”模式,进站旅客以高架候车室候车为主,辅以线下快速进站厅。此外,中国首个新建高铁正线上方雨棚上盖开发项目也在西站枢纽诞生,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杭州”模式。

设计团队以“云”为设计理念,提出“云谷”“云厅”“云门”等概念作为“云”意向的新呈现,既呼应了杭州“三面云山,一江抱城”的独特山水格局,又象征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精神。

云谷:高效的中央换乘系统。利用站场拉开的新空间形成28米宽的进站通廊,将传统火车站“两端进站”的进站方式化零为整成为“中央进站”。通过各种接驳方式而来的旅客集中在云谷中部,再乘坐专用扶梯直达候车层。

云厅:候车体验的迭代升级。十字天窗玻璃下的遮光膜使阳光经过漫反射照进候车厅,使整个候车厅看起来如同漂浮在云上一般轻盈通透。另通过计算机模拟将照明资源分区,配合自然光线柔和地作用于整个“云厅”,在节能的同时满足候车空间的照明需求。



04

阿里巴巴达摩院南湖园区

设计:Aedas,2023

坐标: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杭瑞高速北侧

摄影:张虔希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项目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 —— 余杭区南湖科学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28,100平方米,南北与东西方向的进深都接近500米。山顶远眺,缤纷水畔一叶浮生的独特景象,突显达摩院东方底蕴与未来科技相交融的企业气质。设计仿照叶片脉络构建景观及轴带系统,将园区打造成为浮于南湖水面飘然生长的一片菩提叶。


园区布局采用南偏东15度的夹角,形成层层深入的中式庭院建筑群落。东西向的手指状板楼平行设置,访客中心位于主入口,餐厅及公共服务设施位于园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设计通过达摩环与达摩道的串联,创造出高度伸展和向心几何拓扑关系,风雨连廊与绿色庭院将各办公楼自然衔接,形成与湖光绿脉交融共生的空间环境。


基于“工作组团”的理念,园区的工作、会议、个人空间充分融合,营造出开放共享、自由协作的办公环境。多层办公楼采用规则柱网结构,布局弹性机动,模块化的办公空间每层可根据需求,形成500到4,0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灵活性。



05

杭州西溪深蓝

设计:GLA建筑设计,2022

坐标:杭州市西湖区西园三路西侧

摄影:建筑译者姚力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项目场地相对方正,西侧为清幽河道,三面毗邻不同类型、高度的办公建筑。作为二次委托设计,整体用地较为紧张,建筑密度也不得突破原方案。在充分考虑平衡孵化类办公建筑的空间需求与心理需求的设计愿景后,设计采用了独立办公空间和共享开放区域相结合的方式。独立工作空间向外,保证一定私密性;开放区域向内,形成一个更有利于交流共享的空间。


为了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及景观绿化,在分析城市空间和基地流线后,依据斜穿方形(东北—西南)的对角线,将建筑形体斜向切割3次:东北角主入口斜切面、西南面上层退台斜切面及下层贯通内部中庭和河道景观的灰空间斜切面。纯粹的几何体切割,使建筑较好地融合了整个城市界面,同时X形的聚合立面又保持了新型办公建筑的独立性格。


在环境可持续表达上,西南角上下两组开口显著增强了大楼内院的自然通风效果,提升舒适性的同时节能环保。河道景观顺着小广场景观被引入中庭、层层退台及室内,视觉上将建筑内的空间与周围的自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滨河绿谷—地面绿带—中心庭院—景观露台”的立体化景观。



06

杭州小河公园

设计:隈研吾事务所+浙大院,2023

坐标: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小河路118号

©田方方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小河公园位于世界文化遗产 —— 大运河的河畔,由一个废弃的油库所在的工业用地改造而成,是一个多功能的开放式公园。


考虑到场地的历史价值,设计团队尽量减少对场地的干预,在场地上搭建了一个精致的ETFE网状顶棚,使其将所有建筑连接起来并向四面八方延伸,邀请游客前来参观。顶棚带有定制的点状印花图案,可以像树叶一样过滤阳光,提供柔和、半透明的遮阳效果。


4座老仓库和7个油罐被保留下来,并被改造成剧场、活动场地、商店和竖向交通空间。在保留和改造仓库建筑时,团队使用了铁锈色的耐候钢搭配清水混凝土、红砖,从而延续了该场地独特的工业特征。一个环形的大型下沉花园,则为公园下方新建的零售商业区带来了阳光和绿色植物。



07

杭钢遗址公园

设计:家琨建筑,在建

坐标:杭州市炼铁路和观桃路交叉口北侧

在建实景 摄影:文沛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杭州钢铁厂是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钢铁厂,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运营近60年后,于2015年正式关停。杭钢曾是杭州人民的骄傲,其改造而成的“杭钢遗址公园”也将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地标。


杭钢片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4.3万平方米,场地内工业遗存类型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遗存建筑分布零散、场地空旷缺乏游览趣味、遗存建筑空间不满足功能需求等问题。针对场地问题,改造设计建立了一个与遗存建筑相得益彰的“新系统”。新系统环绕场地中心,明确场地分区,组织空间结构,功能上补充遗存面积的不足,联系激活遗存建筑。新系统也是一条趣味路线,在较长的线性系统中组织增加节点,提升游览的趣味性。


设计尊重杭州地域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山水资源,“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在马岭山和杭钢湖之间形成曲折且富有变化的当代活力园林。新系统以板柱为基本元素,以平远为形式特征,以锈红色混凝土为基本材质,力求以适度的分寸融入遗存建筑。其形态对高耸而复杂的工业遗存而言是一种对比和衬托,而在色彩和气质上则是一种呼应。



08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

设计:BIAD胡越工作室,2021

坐标:杭州市萧山区盈丰街道博奥路杭州奥体博览城

©范翌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体育游泳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南岸西兴大桥以东,杭州奥林匹克中心北侧,与“大小莲花”和“双子塔”毗邻。用地西北濒临钱塘江,隔江与钱江新城相望,共同构成并延伸城市新轴线,带动江南城市的开发。


建筑师在设计阶段早期深度介入结构设计,在结构选型、结构造型、结构构件节点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项目整体非线性造型的基础上,结构在比赛大厅内为长轴对称,避免了非对称造型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


设计在由逻辑生成的基准面上,根据结构的计算结果生成了屋面的钢结构网壳,一个完整的网壳结构屋盖覆盖了混凝土结构的三个单元,自然延伸,支承到8米平台。基准面和钢结构呈交互关系,在方案早期两者经过了匹配研究,钢结构的基本逻辑被确定,且设计反复调试了钢结构的尺度。钢结构反馈给建筑的基本要求 —— 结构形式、分格数、分格大小、网架高度等也成为造型的参数之一,在下一步中成为造型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中游泳馆和体育馆区域的屋盖均采用斜交斜放的变厚度双层网壳结构。两馆中部的连接处因斑驳光线的洒入形成迷人的诗意空间,以城市休闲客厅的面貌服务于市民。



09

杭州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

设计:AREP+杭州市建院,2020

坐标:杭州市萧山区奔竞大道227号

©RudyKu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训练馆是奥体公园的制高点,也是新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主楼是一座“运动之塔”,总高99米,楼体边长84米,共八层,每层容纳了不同的运动场地。此外,一条长坡步行廊道自公园盘绕而上,直达训练馆的屋顶,将地面花园与楼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了在景观中穿梭漫步的效果。


设计希望赋予综合训练馆一个象征意义:它是连通天地之间的运动纽带,也是衔接公园与天台之间的活动空间。稳重的方形(象征大地)与一条盘旋上升的生动廊道相结合,与玉琮的形象不谋而合。这一强有力的联想使得综合训练馆的设计自然地融入杭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可被释义为“玉琮出土,立于天地”。


大楼每层包含了四个活动区间,这些区间的尺寸适应球类运动场地,至少可以布置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羽毛球场或其他类型的运动场地。12.6米的层高保证了球类运动所需的上方净空。另外,大跨度结构设计使支柱都避开活动区间,形成开放灵活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时根据活动内容调整场地布局。



10

杭州世纪中心

设计:SOM,2023

坐标:杭州市萧山区奔竞大道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南侧

©绿地集团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SOM设计的杭州世纪中心(杭州之门)位于萧山区钱塘江东岸的钱江世纪城核心板块,东至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至综合训练馆,毗邻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大莲花”。双塔朝向远处的钱塘江和利民河,从江南大道眺望,杭州世纪中心是通往市中心的重要门户。


整个综合体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包含两座超过300米的连体超高层塔楼和商业区,集高端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为一体,是杭州目前建成的第一高楼。


SOM在设计理念上结合杭州文化的城市之形、拱桥之意、园林之神,打造出以杭州拼音首字母“H”为蓝本的建筑造型。塔楼流动的形态,从地平面冉冉升起,让人联想到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的景象。双塔之间的曲线连廊底部,参照了杭州拱桥比例尺度,并在水面上通过倒影围合出一个圆形,犹如江南园林中的拱门,包含了圆满之韵。


两座塔楼结构对称,每个塔楼高64层,结构高度为282米。两座塔楼之间由跨度约60米,高度约22米的钢结构连桥连接。天桥上方是悬挂在两个塔楼之间的巨大“垂幕”,由玻璃和钢材组成,旨在为公众打造一处舒适的公共空间。项目通过“刚”度大的塔楼抵抗风荷载,并且为垂幕结构提供支座。塔楼之间悬链线垂幕以轻巧的结构实现了建筑造型,同时也因为其“柔”,在地震下不会引起塔楼的相互作用,也避免自身吸引到大的地震内力。结构设计“刚”“柔”并济,用创新的手法实现了壮观的建筑效果。




延伸阅读:

杭州:屋瓦之上的当代江南

杭州:江南新篇

杭州:江南故事



建筑地图 往期回顾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菁琳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以“在看”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