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造就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under Park  ·  Claude工程师聊prompt:不要把模型 ... ·  6 天前  
Founder Park  ·  Claude工程师聊prompt:不要把模型 ... ·  6 天前  
天天IPO  ·  刚刚,佛山4000亿IPO敲钟了 ·  1 周前  
天天IPO  ·  刚刚,佛山4000亿IPO敲钟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造就

走进全世界最安静的房间

造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2-06 22:01

正文


在离瑞士苏黎士市中心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岩床洞穴,里面放着一台自旋极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这可不是那种脏兮兮、潮乎乎的洞穴,它为纳米技术进行了专门的改造,不但安静至极,而且能屏蔽电磁辐射,无振动。还有一点,这儿很凉爽。


如果要进行原子级别的实验,把一个原子从分子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就需要极为精确的设备。但如果没有同样严格精密的实验室来安放它,那设备再精确也无济于事。当你用显微镜观察单个原子时,丝毫的振动都不能存在,否则影像就会模糊。


另一方面,原子也不安分:你花了几个小时架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因为气温波动或电磁场影响,原子就会获得足够的能量开始四处乱跑。



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在地下深处建一个地堡,从最初的模拟、设计直到构建,方方面面都围绕一个目的:彻底与世隔绝。2011年,IBM研究所设立宾宁与罗尔纳米技术中心(Binnig and Rohrer Nanotechnology Center)时就建了这样一座地堡。


该中心位于苏黎士郊外的吕施利孔,造价约9000万美元。建筑物由IBM建造并拥有,但IBM研究所和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共用建筑与设备。该学院与IBM之间存在大量合作,特别是在纳米技术领域。

 


中心下方有六间“安静”至极的屋子,从声波、物理振动到电磁辐射,任何干扰波都无法侵入。每间房专门用于一项纳米级实验:一间摆着台拉曼显微镜,用于给分子“提取指纹”;一间摆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它类似于光学显微镜,但不用光线而用电子束,可分辨0.09纳米的细节。


每个房间都是一片死寂,显得有些瘆人,而正中间却摆了一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笨重设备。探访了几间后我才发现,我的手机变得异常安静。“这是因为每间房都用镍铁包裹了起来,”引导员跟我说。


房间内的功能设计无法一一详述,我只能择其精要,向读者略作介绍。首先,它们直接依岩床而建,极大地减弱了附近道路和地铁传来的震动。其次,每间房的四壁与上下都用镍铁合金包裹,大部分的外部电磁场都被屏蔽在外,包括隔壁实验发出的辐射。



多数房间都分成两个区域:一边是小小的前厅,一名控制员坐在里面;一边是主室,安置实验设备。人体的产热功率约为100瓦,发出的噪音和震动也不可小觑,所以在实验运行时,也需要做到人机隔离。


为加强隔离效果,每间房都安有两层分开的地板,一层架空供人走动,另外一层安放设备。安放设备的那层与其说是地板,不如说是巨大的混凝土块(重达68吨),安放在一套主动式气垫悬架上。就算有震动通过岩床传导过来,或者附近有卡车轰隆而过,气垫悬架都会即刻将振动吸收掉。



这还不算完!为将声波干扰降至最低,房间内还衬有吸声材料。另外,如果某项实验的辅助部件(真空泵、电变压器等)会发出噪声,它们就会被放到另一间房,远离主设备,实现物理和声学上的隔离。


最后,空调的设计也十分讲究,不但安静、将空气流动降至最低,而且能保持室温平稳。每间房专门供人类走动的架空地板都布满孔洞。冷空气从孔中缓缓冒出,升腾至天花板,然后被吸走。你几乎感觉不到气流的存在。


关于IBM研究所的静室,最主要的物理特征就是这些了,但还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照明一律用LED灯,靠直流电供电,且距离够远,不会带来电磁辐射干扰。其二,每间房配备三对亥姆霍兹线圈,按照X、Y和Z轴摆放,覆盖三维空间。若有电磁场(比如地磁场)通过重重关卡,渗透到这里,就可以通过调谐线圈,将其抵消殆尽。

 


静室到底有多静?


六间房每间造价约149万美元(不计设备)。那么,它们究竟有多静呢?我们不妨按干扰类型逐一分解。


房间中齐腰高处的温度设定为21度,稳定性为每小时0.01℃(也就是说,温度升至21.01℃需要一小时)。24小时最大温差仅为0.03℃。


交流电源产生的电磁场被衰减至不足3纳特斯拉(nT),相当于冰箱贴磁场的1500分之一。直流电磁场被衰减为20 nT。另外,还有约43微特斯拉(μT)的地磁场。


最厉害的也许要数震动的衰减了:对水泥基座上的设备而言,振动频率为1赫兹时,其每秒移动幅度削弱至不足300纳米;振动频率超过100赫兹时,每秒移动幅度不足10纳米,远远优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高级测量实验室的规格。


虽然本文的标题是以“安静”作为噱头,但颇为讽刺的是,最薄弱的一环竟是声波。虽然房间与外界噪音隔绝,吸音材料也很好地扼杀了内部声波,但机器本身的微弱震动,以及通风系统的轻微响动,这些总是在所难免。


房间里的声波干扰永远低于30分贝,若不运行动静较大的实验,甚至可以低至21分贝。按照人类的评判标准,这已经非常安静了,但还不至于让我失去理智,或者说静到离谱。说实话,我因为没能听到自己肠蠕动的声音而感到些许失望。


海因里希·罗尔与格尔德·宾宁共同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图中是作者手持罗尔的诺奖奖章。


为什么要建六间静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说已经说烂了,而IBM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花这么多钱建造静室,原因也不外乎如此。


不论是透射电子显微镜,还是自旋极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这样的大型机器都要摆放得十分稳当,并尽可能减少外来干扰:如果不能把干扰控制在机器的标称操作参数之内,所得数据可能就没多大用处了。


另一方面,如果能创造出比机器最佳参数更理想的条件,比如将振动或噪声减至“建议水平”以下,那就可能得出连仪器制造商都意想不到的精确图像和图表。



举个例子,IBM 研究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曾被安放于主建筑的地下室,接触的是普通的水泥地面。搬入静室之后,使用自旋极化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首席科学家称,其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先的两到三倍(这样的提升绝对是巨大的)。


引导员告诉我说,也正因此,已经有“多家仪器设备制造商”找到研究所,询问能否借用静音实验室测试设备。他们想知道,在近乎完美的环境条件下,其设备表现能达到何种程度。



最美好的故事留到最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中心尚未诞生,IBM的研究人员还没有专门的纳米技术研究设施。他们的实验室往往设在地下室。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那会儿,海因里希·罗尔(Heinrich Rohrer)和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工作,以减少附近道路的振动等外部干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因此收获了诺贝尔奖。


新建筑以罗尔和宾宁的名字命名。完工后,一些IBM退休人员对无噪室进行了审核,并感叹道:“要是八九十年代有这样的设施那该多好,我们就不用在半夜三更工作了。”


翻译:雁行

来源:Arstechnia




史航 | 谁能把旧的给创造出来?

王双强 | 文字的力量 

路伟 | 做文艺片,为了更亲密的关系

黄海清 | 五年后,我们都活在云端

伏彩瑞 | 中国教育散不去的霾 

龙伟 | 互联网下半场的仗该怎么打?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