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约新会
新会人,新会事,尽在“相约新会”——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运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破100亿! ·  昨天  
广东台今日关注  ·  “下脚废料制棉被”,苏州、湖州最新通报 ·  昨天  
广东台今日关注  ·  搜救仍在进行!四川筠连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广东今起回暖!回温≠干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相约新会

【新会风物】“七堡李”,好犀利!除了李锦记,还有这么多名人……

相约新会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5-06 18:49

正文


带着读者们的疑问

小编又来找林老师问问题啦↓↓↓

(第51期回顾)

【新会风物】新会有五堡、六堡、七堡……那么,一堡和二堡呢?

第51期说“堡”,很多读者都感兴趣,本期接续这个话题。

在这批“堡”中,要算“七堡”为最知名,因为它所指的行政区域大,人口多,文化积淀厚,又有“李锦记”“无限极”在区内。

“七堡”由来

新会“七堡”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李姓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原为宋朝高官,从京城临安(杭州)迁入新会,因杭州有七堡,迁新会后取名七堡以作纪念。这显然是臆测。杭州的“七堡”始于清朝乾隆后期,是以数序为堡名的,从一堡至九堡顺次编列。看过第51期微信的读者都知道,新会的“堡”是相邻的多个村落、多个姓氏联保,“七堡”是七个姓氏的居民点联防立堡之意。

▲《七堡奎星阁》 By 青藤@紫筠

新会“七堡”之名最早见于清康熙《新会县志》(1690年),记有“潭冲七堡”、“七堡里”。“潭冲”即潭冲圩。潭冲本为“谭涌”,以姓氏居地近河涌为名。新会人喜欢将“涌”简写成“沖”,或作“冲”,又有冠以姓氏为居地名称的习惯,如崖门黄涌(今作黄冲)、罗坑陈涌(今作陈冲)、司前马涌(今作马冲)等。

谭涌原是谭姓所居。据《谭氏志》记:十世祖谭帝寿号求峰,自白龙池(今开平龙塘,六世祖在龙塘开基)迁冲花村。又据1840年的清道光县志,后谭姓徙到东边的南坦岛,因无谭姓而用近音改写为“潭冲”,旧县志地图亦有写作“谈冲”。但直至今天,当地人口语仍念“谭涌[hǎm cěnɡ]”。潭冲圩为全岛中心,大约在清初前曾有“谭冲八堡”之名,由潭冲一带八个姓氏居民点联防立堡而得名,谭姓迁出后少了一“堡”,剩下七“堡”,变为“潭冲七堡”,省称为“七堡”。

七堡文昌阁


七堡岛

1961年以后,“七堡”所指地域是整个七堡岛。该岛处潭江下游,初为江中小沙丘,经不断淤积,逐渐变成大沙洲,最后形成为水绕四面、内无山丘的江心“七堡岛”。

元代已有谭姓迁入岛内冲花村;李姓迁入岛内高地,因此村名称“高地”。明代洪武年间,有黄、袁、周、杨、聂、邓等姓进入开发,共立潮阳都第七图。七堡岛宋、元地属潮阳里,明、清潮阳里称为潮阳都。据明万历县志记载村落,有分界(即高地村)、冲花。据清代县志记载,七堡岛有冲花、潭冲七堡、潭冲圩,编为潮阳都七图。

到1936年左右,潭冲圩建了8间平房店铺,围千余平方米作市场,在“圩”(定期摆卖)的基础上,有了“市”(全天摆卖)。

七堡原是孤岛,1994年8月建成七堡大桥后,从此“天堑变通途”,经济建设渐突飞猛进,“孤岛”变成“宝岛”。


七堡沿革

清至民国,“七堡”仅指岛中一部分。民国时,七堡独成一乡,属新会县第六区,但岛内新旧那居村(上冲廉在内)因村民姓林,为石咀(沙冈)分支,为方便乡村自治,并入潭江对面的林姓石咀乡,也属新会县第六区。1951年全岛设为七堡、潭冲、冲那3个乡,其中冲那乡辖冲濂、那居、横冲、冲老、容屋、信义、新填等村,乡名取冲濂、冲老的“冲”和那居的“那”合成。

1952年全县调整区乡,将原六区的大泽各乡和七堡岛析出,成立第十三区。1955年第十三区改称大泽区。

1957年“小乡并中乡”,岛内原来的七堡、冲那、潭冲3个乡合并为新的七堡乡。接着,1958年大泽区改立大泽人民公社,七堡乡又分拆为七堡、冲那、潭冲3个大队。

1961年七堡岛从大泽析出,成立七堡人民公社,下设17个生产大队,“七堡”由一小乡之名演变为大地名。1965年有13个大队共65个生产队。1982年有15个大队共67个生产队。1983年社改区,称七堡区,1984年调整为6个乡共32个自然村。198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2002年1月撤销七堡镇,合并入会城。今为七堡、冲那、潭冲3个村居。

“七堡李”

七堡有众多姓氏,林姓分布濂桥、濂溪、嘉乐、长乐、新龙、新那、永庆里等自然村;容姓分布容屋;莫姓分布冲老;麦姓分布新地;重华、重塘有袁姓,庙边有黄、邓、徐、付姓,黄屋有黄姓,黎屋有黎姓、周姓。但以李姓为最大,据说人口约占七成,因此下文仅介绍该李姓。

七堡黄屋村

该李姓迁入新会的始祖李栋梁(栋祖)。入七堡始祖、即司前云步李氏五世祖李重裕,其父李学诗原迁到“分街村”(筋竹坑,在今台山),重裕的遗孤李帝祐,依母苏氏,于元朝避难迁来潮阳里高地村,即七堡岛中,以后袭其名为“分街”,以示不忘旧地,至明代改作“分界”。由帝祐开枝的七堡李氏渐成大族,到清中叶,全岛仅冲花村、新冲花村为袁姓,下鹤湾(冲那)为林姓,及人口较少的姓氏外,其余基本姓李。至清末,分18枝72派,有丁男9000多人。最后,形成8村24里,族称“分界派”或“裕派”,对外俗称“七堡李”。

“七堡李”人才辈出,李夔班清乾隆年间任河南信阳州知州;清代武术家李友山,传承南少林“李”拳,为蔡李佛拳中“李”。清末以后有华侨实业家、革命家李纪堂,文化名人李淡愚、李钦等。新会著名书法家“大三李”(李淡愚、李扬芳、李香介)“小三李”(李钦、李铨宰、李文象)全是“七堡李”。现代更有“李锦记”家族实业家。“七堡”已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地名。

李纪堂

▲李钦先生书鲁迅联



运营丨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编辑丨阮晓雯

责任编辑丨陈长灿

监制丨夏景星

版权声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