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镜相
「镜相」 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镜相

那些摇摆的年轻人 | 明日世界活法

镜相  · 公众号  ·  · 2018-03-26 21:32

正文



来都说:“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一直未绝,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北上广。上个世纪末时,那些出生于60、70年代的年轻人要么待在家乡的体制内要么坚定的想去往更大世界。相较于他们,如今渐渐成为就业主力军的90后似乎更为犹豫,一方面是已经习惯的大城市生活,一方面是生活上种种的其它现实考量。


在迷茫中,这些摇摆的年轻人该何去何从?或许,“北漂”与“回家”本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选择。今天的文章来自镜相主创申音,他写下了他的观察和感受。


一个25岁的小同事决定要回合肥老家了,跟我辞行。


这姑娘做事挺认真,我有点舍不得。


可我留不住她了。留下还是离开,她已经为这事纠结了大半年。一端是父母,一端是自由,放下那一端,都舍不得。


从上大学算起,她在北京已经待了七年。这个城市有适合她专业的工作,有各种文化娱乐展览,有聊得来的朋友。过去7年,她在老家的日子加起来不会超过150天。和原来的那个城市肯定是有疏离感的。


可她看着我,叹了一口气,有点无可奈何想哭的样子。可还是要回去。


我问她为什么?“因为要陪母亲。”


家里四口人,她姐姐嫁到了安徽的另一个城市。她爸也在外地工作。就她妈一个人在合肥郊县的小镇上。以后谁照顾呢?


在她妈看来,她在北京没房没车没男朋友,一个人生活太辛苦。每次拿起电话,就叫她早点回来团聚。据说有一种苦,叫做妈妈觉得你苦。


她自己去年一场大病,虽然有医保,可还是花了家里一些钱。她有点内疚。于是对自己说,要不就听妈妈的话,回去待个半年看看吧。


趁着春节回乡的时候,她好好打量了一下合肥这个城市。


其实,日常生活消费跟北京差别不大。有地铁有万达广场有星爸爸也有外卖。


市区的房价两万起,说不上很便宜。家里的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大概在合肥市区可以付个房子的首付。


合肥到北京/上海的高铁也很快了。5个小时以内。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存在于看不见的地方。


她上公交车排队,结果被旁边插队的大爷挤下去了。觉得很无语。以前的高中同学,有的在当公务员,有的在企业里,有的自己做个小生意。不少已经结婚了。


上网搜索,整个合肥没有几家所谓的文化传媒公司,唯一接近点的是搞装修装潢的。她学的是“影视动画和后期剪辑”,也不知道能干嘛。


她爱看电影,想着找个跟电影发行相关的工作。可打听了一下,整个合肥做电影发行的没两个人。


她爸让她去考公务员。可她一想到考试就头大。每次银行招工,她爸都替她报名,可她也不想去,现在都二维码了,谁还用现金。说不定银行柜员也要下岗。


我和她讨论了一会,回去还能做什么?做个淘宝店主?当个soho的个人工作者?忘掉专业去个大企业当职员。她的心里也没有特别笃定的答案。


回去,并不会让她马上解决自己的烦恼。但在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之前,至少先尝试一下其它的可能性。


我们70后这一代人,读了点书,就一心想往更大的城市跑,见更大的世面,读书找工作买房子定居下来。去了北京的落脚北京,去了深圳的落脚深圳,去了美国的落脚美国。也没有多少人觉得非要回老家去,父母也不觉得。


而90后这一代人,看起来没有那么坚定。“逃离北上广”这样的话题,动不动就在朋友圈里刷屏。ta们时而焦虑,时而烦恼。


ta们本是最后一代的独生子女,生来就挺孤独,没有特别大的生活压力。一线城市生活自由,可是不稳定,竞争激烈,扎不下根。回到家乡没那么精彩,又不甘心。



于ta们而言,“摇摆”是一种更普遍的状态。生活总是不那么确定或者拖着不想太早确定。目标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没有目标也能够接受。“拖延症”和“焦虑症”往往同时并存。


为什么会摇摆?因为A/B两个选项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好坏之分。


如果仅仅比较生活环境,一二线城市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差别在于,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以及陌生人社会带来的自由度。


那些新冒出来的机会新鲜的体验,总是出现在更多年轻人更多新思维更多新钱聚集的地方。


可年轻人迟早会面临着成熟的一天,在北京解决不动那些人生的现实问题。但老家的解决方式又是自己难以接受的。


公司里不少年轻人选择在老家买房子。其实大部分时间空着,但想着回去的时候,就有个自己的窝。


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是因为彼此的变数太多。在老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可选择面太窄。


有了高铁,来去基本上只在6个小时之内。自由迁徙越来越容易做到,但个人情绪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切换。不像70后,当年回家动辄十几二十个小时。一年也未必回去一次。


“北漂”与“回家”,对ta们而言可能都是暂时性的。问题不会在这种二元对立中得到解决。


“摇摆”的状态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伴随着ta们。ta们的个人情绪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会反复波动。90一代也许会成为中国“在路上”的一代。ta们的流动性超过前两代人。


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90后的总数只有1.88亿,只有80后的76%。


90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力军。虽然ta们的创造力毋庸怀疑,但“摇摆”的ta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和要求,已经呈现出和上两代人不一样的变化。


仅仅从我看到的简历,发现这一代人的工作变动更加频繁。ta更愿意把专业、钱和兴趣分开。


至于这一代人的结婚和生育,也许会因为生活的流动性,而变成一个在未来十年都很重要的话题。


对于90后年轻人来说,并不一定要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如果那里“总量控制”,竞争太激烈,留下来的门槛太高。


但有一点很明确,ta们肯定是落脚城市的一代人了。ta们早已经习惯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就是城市怎么吸引ta们留住ta们的问题。


到底是一线大城市,还是离老家最近的中心城市,或者最符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城市,也许是最满足自己生活要求的城市。


多去一个城市,也许是多体验一种生活。


“摇摆”一代人也许会促成一些新的社会变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台各种政策吸引年轻人,毕竟年轻意味着活力。那些房价持续高企的城市,至少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需求旺盛。


只有少数一些千万级的城市才有发展成为全能型城市的可能。大多数城市都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吸引特定专业方向的年轻人。某种程度上,跟美国的大城市分工很像。


但城市显然不能只有工厂、商店、餐馆和写字楼,年轻人需要更多自己的热情灵感能够释放和进步的地方。不光是有就业的地方,还要有身心安放的所在。



在未来五到十年,城市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不同的发展战略,带来不同的吸引力。而年轻人的选择和流向,将会直接决定不同城市的兴衰。


现在这些“摇摆”的年轻人,最终会在反复追寻之后,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地。到底是哪里,也许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反而会帮助ta们比上两代人更自由。


至于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同事。她还会回到北京吗?你觉得呢?


图:Florent Hauchard



◆  

你现在在哪个城市?选择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