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顶着“美利坚分裂总统”的嘲弄,唐纳德·特朗普仍然没有悬念的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年度风云人物。
自2015年8月31日特朗普首次登上《时代》封面,16个月以来已九次登上封面,包括问鼎年度风云人物。
仔细研究这九个封面就会发现,几乎没一个正面形象。2015年有两次是特朗普的背影,2016年大多充满了冷嘲热讽。
在美国另一本杂志《福布斯》刚出炉的“2016年度权力人物排行榜”上,特朗普名列第二、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
对于美国传统媒体给予的关注和评价,特朗普显然是不满意的。他一度在“推特”上发文:“如果媒体能准确、体面地报道我,我在‘推特’上发文的理由就少多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
在他看来,以“推特”和“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才是自己真正心仪并倚重的“武器”。正是通过它们,特朗普才搅动了舆论场,搅动了美国乃至世界政局。
自2009年3月注册账号至今,他已发送约3.41万条推文、约2000张照片和视频,平均每天发送12条推文,拥有1740万粉丝的特朗普曾很得意地说粉丝赞他为“140个字的海明威”。
2016年早些时候,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对特朗普推文的分析显示,他使用“伟大”、“输家”、“赢家”、“愚蠢”等词汇的次数是其他总统候选人的两倍。特朗普推文的目的显而易见:招徕拥趸,攻击对手,让剩下的美国人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大量特朗普给不出答案的问题。
而当选总统后,他在“推特”上依然故我。延续“简单直接粗暴”风格的推文,或吸引眼球,或转移视线,或制造悬念,或混淆是非。有些充满“政治不正确”,甚至引发外交纠纷,他却不以为然。
“得社交媒体者得天下”。然而,靠“推特”打江山的特朗普,真的也要靠“推特”治江山?
“特朗普让人回想到民粹主义的过去。”《时代》周刊如此评价。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则表示,特朗普个性鲜明,雄心勃勃,渴望名垂青史。在他看来,特朗普“要么可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要么可能会失败得非常凄惨,但就是不会介于二者之间”。(熊争艳)
马尼拉湾边的黎萨公园挤满了支持者,黑压压的人群把目光对准一个方向,他们挥舞着画有拳头的标牌,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杜特尔特”的名字——这是2016年5月菲律宾大选中一场竞选集会的现场。
两天后(5月9日),选举结果显示,杜特尔特以历史上最高票数当选菲律宾总统。
对菲普通民众而言,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结果。
人们拥护杜特尔特,是因为认为他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他会带来改变。即便在打击毒品问题上,他的反对者遍及全球,但他仍然强力出击。
不过,杜特尔特也并非“蛮干”。在和奥巴马共同出席的东盟峰会上,杜特尔特一边展示一张一个世纪前美军士兵杀害菲律宾人的照片,一边说:“让我来跟你们谈谈人权。这是我们那些被他们(美军)杀害的先祖,我们为什么要现在讨论人权问题?如果要讨论就要讨论人权问题的全部。”
此外,他多次指责正是美国的行动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他们(美军)冲进伊拉克,杀了萨达姆。看看现在的伊拉克,看看现在的利比亚……中东的人们走投无路才会产生恐怖主义。”
如果说西方批评者是杜特尔特最强大的外部敌人,那么菲律宾参议员莱拉·德利马和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则是他最难缠的政敌。
杜特尔特就职总统没多久,德利马主导的参议院司法与人权委员会即展开针对他强硬扫毒的调查。与此同时,罗布雷多也多次公开在媒体上就扫毒、恢复死刑、降低犯罪责任年龄及安葬前总统马科斯等问题上与杜特尔特公开唱反调。
由于参议员和副总统为民选职位,无论杜特尔特有多大权威都不可能将她们(两人都是女性)解职。一些分析师曾认为杜特尔特恐怕将不得不忍受6年的攻击,直到下一次大选。
但未曾想,杜特尔特在以快制快与两个对手过招的同时,抓住她们的破绽“一招”解决对手。
9月19日,早已达成院外沟通的参议院投票决定德利马不再担任参议院司法与人权委员会主席一职。失去这一职位的德利马再也无法动用自己的权力,仅仅能作为参议员投票而已。
12月4日,或许是不堪杜特尔特要求其不再参加内阁会议的羞辱,罗布雷多宣布辞去“住房与城市发展协调委员会主席”这一内阁职务。次日,杜特尔特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辞呈。失去了内阁职位的罗布雷多仅仅保留副总统之位,她的“反杜”之路势必将声势大不如前。
铁拳破枷锁、太极化霸权、咏春克政敌。三种拳法,应对三类敌手,杜特尔特看上去游刃有余。2016年即将过去,而杜特尔特的舞台才刚刚开始。(杨天沐)
这个女人不简单。上任至今五个月,英国历史上第二个女首相特雷莎·梅已经充分展露了她的坚毅性格、政治野心和强硬手腕。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决脱欧,前首相卡梅伦突然宣布辞职,令世界哗然。英镑狂跌,保守党和反对党工党内讧不断,精英与民众争吵不休,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出现分离呼声,英国与欧盟就脱欧的程序、价码各执一词……作为当时保守党内领袖的争夺者之一,59岁的梅在一番争夺后最终成为保守党党魁、接任首相。
梅的当选是公投脱欧后“风雨飘摇”的英伦三岛对稳定的追求和传统上保守主义的回归。与卡梅伦相比,梅在上任时是一位“高龄首相”。有几件事可以管窥梅的个性:她在极富挑战性、被称为“政客坟墓”的内政大臣的职位上任职6年,成为英国政坛半个世纪以来任此职时间最长的政客;近年来欧洲大陆频遭恐怖袭击重创,而自她2010年担任内政大臣以来,英国未发生过大的恐怖袭击事件,包括通过了伦敦奥运会安保的“大考”,这也成为其辉煌政绩的重要部分。
与此前担任内政大臣时的低调、谨慎不同,她入主唐宁街10号后的首次人事任免显露出她在用人上的魄力。接任首相当天,梅就紧锣密鼓开始任命新内阁成员,两天内就雷厉风行地完成了组阁。舆论称这是“英国人记忆中‘最大手笔’的几次内阁重组之一”。
梅和历史上为英帝国崛起奠定基础的伊丽莎白一世有许多共鸣。梅曾在接受采访时引述伊丽莎白一世的话:“我知道我有一个无力且柔弱的女性身体,但我有一个国王的胆识。”
梅的政治雄心逐渐显露。与撒切尔夫人不同,她在就任后第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显示出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的“左派”色彩:关切民生,承诺通过深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所有人都能从国家的发展中享受到好处。她在国内政策方面的“第一把火”烧向教育,期待教育改革为国家带来公平,强调精英治国;在外交方面主导英国在中东地区趋近沙特,划清与前任政府的界限。
但其实归根结底,梅成为英国首相是因为脱欧,她就任期间最大的任务与挑战就是脱欧,她将如何被写入英国历史教科书也将取决于脱欧。可以预料,她在一百年后被人提起时,将以“脱欧首相”的头衔出现。(桂涛)
“在野不易,执政更难。”这八个字作为年终总结送给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可算相当贴切。
昔日,昂山素季被广誉为“缅甸女神”。如今,她正彰显走下神坛的真实本色。
无论是鬓角新添的白发,还是脸上新刻的皱纹,分明折射出缅甸2016年国家的变迁和政坛的风雨。
眼下,昂山素季面临着巨大国际压力。过去很多年间,国际社会给予她的是同情、支持和赞誉。而2016年,罗兴亚人问题又起,昂山素季作为执政者,受到多方面的批评和施压。就连东盟兄弟国家马来西亚总理都在官方集会上发表讲话批评缅甸的相关政策。缅甸政府发言人则对此予以驳回。
12月19日,东盟外长聚集仰光,举行一次非正式会议。昂山素季就若开邦宾格里问题向东盟外长会议做出缅甸解释,以争取一贯奉行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东盟国家理解。
2016年,由于这一问题,昂山素季先后取消了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访问。而为了解决有关问题,8月23日,昂山素季推动成立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为主席的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这一新举措又引起包括若开民族党在内的多个政党及一批民众的不满和反对。昂山素季受到来自国际国内两种压力,可谓“压力山大”。
恐怖主义势力干预这一问题,使得事态更为复杂。10月9日,若开邦3个边防警察哨所被武装袭击,造成8名警察身亡。事后,缅甸军警加大了对若开邦的清剿行动和管控力度。有关报告显示,这起袭警恐暴事件是国际恐怖组织与缅甸境内势力勾连实施的恐怖活动。
2016年4月起,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正式走上缅甸执政舞台。她成了民盟政府的当家人。但是,缅甸的政治现实又令她在一些事情上虽“当家”,却做不了“全主”。要让缅甸这条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舵手的位置既不好坐,也不好玩。
然而,凭借拥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议会多数席位优势以及个人禀赋,昂山素季还是把头三板斧抡得“有板有眼”。
外交上,她优先东盟,优先近邻,重视大国,重视平衡。对缅甸来说,该优先重视的国家,她在短短几个月里都跑到了。
和平进程可以说是缅甸最为棘手的问题。缅甸1948年独立后不久便产生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问题,长期困扰和阻碍缅甸的发展和民众的安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自然不那么容易。昂山素季竭力优先推动和平进程,并主导举行了21世纪彬龙会议(即和平大会),但离解决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
尤其是近期,缅北战事又起,前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议员和军方议员在掸邦地方议会联手推动通过了将缅北三支民族武装确定为恐怖组织的议案。尽管这个议案尚不可能成为民盟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一“添堵举动”被认为无疑给困难重重的和平进程增加了更多的阻力,人们期盼的全面持久和平好像遥不可及。
经济上,昂山素季主导的民盟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原则方针,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对去年以来的经济下行走势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尽管如此,缅甸目前经济总体形势仍不如预期。
昂山素季并非无所不能。缅甸国内一些民众期待民盟一上台就有大变化,民盟一施政就会一切变好,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昂山素季而言,2016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而2017年也许将是攻坚克难的一年。(张云飞)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