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文摘
普及数据思维,传播数据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陕西过大年 | ... ·  2 天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陕西过大年 | ... ·  2 天前  
西安晚报  ·  明天22时10分!陕西正式进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文摘

英伟达赛高,市值破30000亿,全球第二,超越苹果

大数据文摘  · 公众号  ·  · 2024-06-07 12:10

正文

大数据文摘授权转载自头部科技

作者:俊俊


英伟达股价一路飙升。


截至 6 月 5 日美股收盘,英伟达市值突破 3.01 万亿美元,超越苹果 3.00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仅次于微软 3.15 万亿美元。


英伟达真正实现超越,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司。从 0 到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英伟达用了近 25 年时间,接着 8 个多月便增至 2 万亿美元。


而进入突破 3 万亿,英伟达只花了约 3 个月的时间,连马斯克都忍不住感慨「Wow」!



狂飙的英伟达,终于拿到 爽文剧本


英伟达市值的持续飞跃令人瞩目。


一年前,该公司的市值尚不足1万亿美元,彼时在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苹果和微软等巨头之后。在「科技七巨头」排行中,其市值仅略高于Meta和特斯拉。


然而,英伟达的市值增长势头迅猛。至2023年6月13日收盘,其市值便已成功跨越1万亿美元大关。


今年开年以来,英伟达市值连续超越多家巨头,2月14日达到1.78万亿,超越亚马逊;2月15日达到1.83万亿,超越谷歌母公司Alphabet。


而到了2024年2月23日,更是强势突破2万亿美元,成为市值最快从1万亿美元跃升至2万亿美元的公司。


今年5月22日,英伟达发布的亮眼业绩推动该公司股价持续攀升。5月23日,英伟达股价首次冲破1000美元大关,市值达到惊人的2.5万亿美元。


再到今天的3万亿美元,英伟达实现了市值的「三级跳」,这一里程距离其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尚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涨速度令人咋舌。


要知道,英伟达仅有2.8万名员工,不到苹果的1/5,但却创造了超越苹果的市值,员工平均市值贡献高达1亿美金!


在一众国外媒体看来,「英伟达市值超苹果,标志着硅谷的转变」。



在今年的「科技七巨头」中,英伟达无疑是表现最耀眼的公司,而Meta的股票则以35.6%的涨幅紧随其后。然而,特斯拉的股票在收益和估值方面则成为了一个明显的例外,领跌大盘。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身价也如火箭般蹿升,一举突破 1000 亿美元大关,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16位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富」之一。


但仍落后于比尔·盖茨(Bill Gates)、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人。


英伟达还将进行股票拆分,比例为10股换1股。


这一举措无疑将降低英伟达股票的门槛,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进来。股票拆分后,英伟达的股价虽然会相应降低,但市值仍然保持不变,这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无任何投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的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也反映出整个芯片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6月5日的交易中,费城半导体指数(PHLX chip index)飙升了约4%,显示出市场对芯片股的信心满满。


其中,与英伟达合作的超微电脑(Super Micro Computer)股价也大涨近5%,可见市场对AI芯片的需求有多么旺盛。


科技巨头押注AI,英伟达盆满钵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再到当下的「AI革命」,手握高性能芯片的英伟达注定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英伟达发布了2025财年第一财季报告显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首度营收超过游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


AI服务器需求的大爆发,已经使得数据中心GPU相关产品成为英伟达最大的收入来源,且相关产品收入增速惊人——数据中心GPU业务的持续放量,推动英伟达身份属性从硬件厂商向AI算力龙头转变。


黄仁勋表示:「数据中心的增长,得益于对Hopper平台上生成式AI训练和推理的强劲需求。除了云服务提供商之外,生成式AI还扩展到消费者互联网公司以及企业、主权AI、汽车和医疗保健客户,创造了多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垂直市场」。


与此同时,Blackwell新架构的芯片产品正在生产出货过程中,这也将成为英伟达的新「印钞机」。


此外,英伟达耗时十余年打造的CUDA软件生态,也让英伟达在软件层面建立了独特的护城河,大大提高了市场对其GPU产品的认可度。



英伟达无疑成为了人工智能热潮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英伟达的处理器理所当然成为各大科技巨头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微软、Meta(前脸书)、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都在用英伟达的处理器来构建自己的AI计算能力,以期在AI竞赛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为英伟达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英伟达的崛起成为了AI浪潮下最真实的写照——紧握AI时代的钥匙,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空间。


不少人认为,AI 浪潮下,只要 AI 还在产生影响力,英伟达市值就会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甚至可能会比英特尔、AMD 、高通、博通加起来还高,成为「芯片之王」。


产品力出类拔萃,英伟达的护城河


英伟达的成就,与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战略眼光和英伟达团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出类拔萃的产品力,是英伟达造就芯片帝国的基石。


对于英伟达的市场表现,Hargreaves Lansdown股票分析主管达伦·内森(Derren Nathan)表示:「市场一直在努力跟上英伟达不断改善的增长轨迹。尽管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35倍左右,但这并不让人觉得是泡沫区域」。


黄仁勋在6月2日COMPUTEX 2024活动上的「努力带货」,也证明了这一点。


黄仁勋现场表示,售价高达7万美元(当前约 50.8 万元人民币)的「全球性能最强的AI芯片」——Blackwell B200 GPU已经投产。


英伟达的更新节奏还在持续不断地加快,英伟达 AI 芯片将转向「年更」节奏。


黄仁勋剧透了英伟达未来三代 GPU 架构,确保此后每年都会有新的芯片发布:计划将在 2025 年推出 Blackwell 的增强版 Blackwell Ultra 芯片;2026 年,计划推出下一代用来取代 Blackwell 的 Rubin 架构芯片;2027 年推出 Rubin 的升级版 Rubin Ultra 芯片。并推出了面向AI PC市场的 GeForce RTX 芯片。


此外,其他所有芯片产品线的更新速度也将以非常快的速度推进,「新的 CPU、新的 GPU、新的网络网卡,新的交换机……即将迎来大量芯片新品」。


3月的GTC大会彰显了英伟达的技术和业务扩张野心,6月COMPUTEX上的这场卖力推销,显示了黄仁勋在努力证明英伟达市值的增长神话并非泡沫。


三万亿的市值暴涨,也是市场与大众对英伟达的热情回应。


英伟达的核心理念也非常明确,首先构建覆盖整个数据中心规模的解决方案,然后将这些解决方案分解为各个部件,以每年一次的频率向全球客户推出,最后不遗余力地将所有技术推向极限。


事实上,作为 AI 行业的「发动机」,不管哪家 AI 企业笑到最后,英伟达一定会是从头笑到尾的那个。



英伟达的前世今生,老黄走过漫长黑


黄仁勋,这位出生于台湾的企业家,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带领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他曾经说过:「我们相信,未来的计算将不再是CPU的天下,而是GPU(图形处理器)的时代」。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而甚少有人知道的是,英伟达今天享受的「AI 红利」,来自于黄仁勋多年前的「豪赌」。


有人问道:「如果你回到30岁,你会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黄仁勋说:「我不会再做这事了,之所以我不会再做一遍是因为,做一家公司,把英伟达做到今天,他的难度比你想的要难100万倍。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中间的痛苦、苦难,无力感,面临的挑战,中间的尴尬和耻辱,可能出的问题,任何人都不会去做一家公司,但这可能也是企业家的超能力吧」。


30岁,1993年的黄仁勋为了兑现大学追老婆时的承诺,也为避免5年后被职场淘汰,黄仁勋成立了英伟达。


但真要比起来,黄仁勋算不上天才中的天才,属于发育期靠后的英雄。这一点和显卡的市场不能说很像,只能说一模一样。


英伟达这30年的发展历史,也远比大家想象中复杂得多。


出道即谷底


英伟达1993年4月5日由黄仁勋与另外两位芯片设计师 Chris Malachowsky 和 Curtis Priem 共同创立。那时还没有 GPU 的说法,火热的是图像加速卡。


当时图形加速技术尚未定型,没有统一的业界标准,许多公司选择的是「多边形」加速路线,老黄和联合创始人想要与众不同,选择了「四边形」路线。


结果是他们被主流市场抛弃,或者说被微软抛弃。微软在操作系统中提供了DirectX框架,在微软制定的标准中,「多边形」才是主流。


英伟达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投入重金研发的新产品很可能陷入没有市场的境地。


绝境逢生


好在当时英伟达有一个大金主,游戏机大厂世嘉给予了援助。黄仁勋后来回忆说,世嘉如果拒绝给钱,英伟达就只有倒闭。


1996年,英伟达解雇了一半员工,转投「多边形」路线,把剩下的钱全部砸到了支持 DirectX 的新产品开发。


只用半年时间拿出了 RIVA 128 加速卡,但这时英伟达账上的现金只够付1个月的工资,老黄此后好几年的内部开场白都是「我们距离倒闭只剩30天」。


结果 RIVA128 上市爆卖,不但打破了当时芯片产业2年开发周期的传统,还实现 4 个月卖出 100 万份的成绩。



拿着 RIVA128 赚来的钱,英伟达又推出了 RIVA TNT 的升级系列,也是在这一年英伟达与台积电合作开始了新的历程。


布局CUDA,持续近20年的赌注


正式加入芯片产品的英伟达日子并不好过,英特尔这个巨头一直盯着图形加速市场,同行竞争也从来没有停过。


直到1999年英伟达上市,GPU 作为独立芯片推出。黄仁勋仍然在探索图像处理有没有别的赛道,一个 CPU 不会入侵的领域,竞争者没有这么多的行当。


黄仁勋搭上伊恩·巴克 (Ian Buck),2004年后伊恩·巴克开始负责英伟达CUDA的研发。


2006年CUDA发布,黄仁勋开始为投资人和市场描绘GPU用于各种计算的新场景,他认为GPU会是未来新一代的计算单元,虽然他自己还不太清楚除了科研还有哪些具体的作用。


华尔街当然不看好这种故事,投资人和分析师都觉得「你一家游戏显卡公司为啥要花钱去做梦」。


到2008年,经济危机中英伟达因为一系列冲击股价下跌了70%。同一时期 CUDA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2009年下载量到顶开始回落,为 CUDA 付费的大客户也没有出现。


英伟达当时为了给 CUDA 找买家,和股票交易员、分子生物学家都有合作,据老黄透露,当时他们还帮助一家公司用 GPU 做冷冻披萨加热的计算模拟。


当时没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会和 GPU 绑定到一起。


2009年,AI大佬杰弗里·辛顿 (Geoffrey Hinton)向老黄发了一封邮件,希望他能送一块GPU给自己,结果老黄并没有理他。但这并没有妨碍杰弗里·辛顿向身边的人推荐英伟达。



2012年,辛顿的两位学生Alex Krizhevsky和后来创立OpenAI的 Ilya Sutskever,推出了知名的AlexNet,两块GPU解决了过去需要1.6万块CPU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之后就是AI技术崛起的故事,只是大家很长时间都只看到Alpha Go、ChatGPT的惊人成果,没有发现这些AI全部都需要英伟达的GPU做计算,要发挥GPU的全部潜力,更离不开CUD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