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常说:“冬不进补,来年受苦”。
小寒过后,天气转冷,进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但这进补可有讲究,补错了养生不成还伤身,往年就有这样的例子:
(图源 / 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冬日进补到底要怎么补呢?进补时有什么要注意?以下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小雪过后,不少人都把进补提上日程,但冬日进补,以下3件事千万别做:
很多人认为,冬日进补就要大补特补,多多益善,要多吃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补益作用强的药物。
但如果本来就阴虚内热,过量服用人参、鹿茸等,可造成咽干舌燥、口鼻出血、嘴唇起疱,可谓是“火上浇油”。突然大量进补,会加重脾胃及肾脏负担。
建议:
冬日主张缓补、清补,不宜过急,需
循序渐进
,
避免一次性吃大量补品
。各种营养补汤,一周1~2次就够了。
俗语常说,“物以稀为贵”,这也让不少人认为东西越贵越好,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买人参、鹿茸、燕窝、鱼翅等保健食品。
但其实,这些东西补益效果未必就
好。
药价高低并不完全等同于药效优劣
,价高有时仅是“物以稀为贵”的体现。普通的食材,如萝卜、鸡肉等也有不错的补益效果。
建议: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根据以下清单按需进补。
中医讲究“虚则补之”,如果
没有虚证,不建议进补
;
有虚证者,也需要辨证进补
。
人体虚症有气虚、血虚、津虚、精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身体机能的调整或恢复都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不在医生的指导下,不加鉴别地进补,不仅不能补虚,还会加重虚症,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建议:
应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机能状况,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补和调理。
如今正值小雪过后,天气逐渐转冷,气候干燥,进补要符合时节特点和天气变化,
补阳补虚的同时,也别忘了要滋阴润肺
。其中要做好以下“7个一”:
我们熟知的牛羊肉,一碗下去虽暖和了,但吃多了容易上火,而猪肉性质偏寒,味甘咸,它的补是不温不燥的“滋阴”。
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建议将猪肉切片,烤得微微焦黄,这种猪肉香气浓郁,可让人胃口大开,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自古以来,山药就是药食同源的佳品,《神农本草经》更是将它列为上品。
秋冬干燥,容易伤害肺的津液,导致肺阴不足,出现口干唇干、干咳无痰等肺阴虚症状。
而山药入肺经,是滋补肺阴的佳品,可以缓解肺部、口腔和喉咙的燥热。同时,山药还有补肾的功效,适合冬季进补食用。
进入冬季,摄入适量且必要的热量,可以避免身体虚寒,皮肤也需要足够的油脂防止干燥。核桃既能给身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又可带来饱腹感,避免发胖,是为首选。
核桃除了提供膳食纤维以及蛋白质外,还是唯一大量含有植物源性ω-3脂肪酸和α-亚麻酸的坚果。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鸡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
补脾开胃,增进食欲
,还有
温阳补气、增强免疫力
的功效,有“济世良药”的美称。
冬季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较多,经常喝鸡汤进行滋补,不仅可以御寒,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流感。
可以说,味美滋补的鸡汤是名副其实的冬季第一汤。
如想达到更好的滋补效果,可在鸡汤中加入一些药材,如黄芪、枸杞等。
滋补乌鸡汤
材料:光乌鸡1只(700克),当归20克,黄芪20克,沙参30克,大枣10颗,枸杞子20粒,葱、姜适量。
做法:乌鸡剁成块,焯水后捞出。药材洗净用纱布包成药料袋。蒸盆中放入所有材料,加清水淹没鸡,用旺火蒸1.5小时,取出调味即可。
功效:温阳补气、增强免疫力。
人参,自古就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主要功效是补气,久服可轻身延年,适合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以及大病初愈或久病人群。
需注意的是,服用人参时,最好将人参蒸炖,即隔水炖,它能保持恒温,能使人参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解,减少其有效成分损失。方法是将人参片放于碗中,加满水,蒸炖2小时即可。
服用人参需循序渐进,服用量最好控制在
3克~9克
之间,
空腹服用最佳
。
冬季进补,在制作温阳补益食疗药膳时,也可以加少许花椒以增强食欲,祛肉类腥臊味。
花椒为纯阳之物,可
温中散寒,除湿止痛,还能活血通络
,是驱寒祛湿的“高手”。除此以外,花椒独特的芳香,还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
如果不喜欢吃花椒,还可以用花椒煮水泡脚,可以活血通络,使整个机体血脉畅通,温暖身体。
运动有内外功之分,跑步、体操、拳术等,往往需要使用外劲,属外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经筋之类,则属内功。
若以强壮身体为目的,则内外功均可;如从养生角度考虑,则以内功更佳。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
其中,内功中的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不限场地,老少咸宜。
每一式重复6~8次,以微微出汗为宜
。若能持之以恒,可使气血流畅,身体更壮。
具体可参考下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