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人的一天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腾讯网图片站,中国人的一天专用微博。征集各种拍摄线索,欢迎网友上传作品至腾讯论坛的原创力量板块。 @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人的一天

生活or生存,聊聊你“漂”在大城市的故事 | 企鹅问答

中国人的一天  · 公众号  ·  · 2017-07-24 17: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继逃离北上广后,朋友圈又出爆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北京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漂在各个城市的你,是否在假装生活?一面是高企的房价和工作压力,一面又是很难回去的故乡,夹在中间的你每天都在发生什么的故事。

如果你也漂在大城市,有话想说,请给我们评论或留言,或者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参与腾讯新闻的企鹅问答。

一,我为什么留在北京(《中国人的一天》)

“你为什么留在北京?”“你在北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北京最吸引你的一点是什么?”。今年4月,《中国人的一天》走访了北京国贸、三里屯、燕郊、中关村等地,街采了这座城市忙碌的人。


有人说,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是在路上飞奔;也有人说,大型活动现场被人推搡让自己觉得没有尊严。但大多数人也一致认可,这里的机会更多、更公平、更包容。在任何地方生活都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得到的同时,也有失去。人生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在哪里都要继续。好好生活。

杜英凤,30岁,建筑工人。“我来北京七八年了,当初就是来北京赚点钱。现在我在CBD核心区域,搞工程建设的外墙工种。我对北京不大了解,但觉得在北京最好的,就是按时发工资。”

闫晴,90后,马术教练。“6年前来到北京,看到大家都有车有房,于是我也想有车有房;大家怎样我就要怎样,大家有的我都要有。然后就是不断的迷茫,困惑甚至走错路,一路跌跌撞撞,最困难的时候连地下室200块的房租都交不起,胃病犯了也只能挨着。幸运的是,我终于在这座城市遇到了贵人,她教会我观内心,明白自己内心最渴望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去跟别人去比较。现在,我经过学习和考试,成为了一名马术教练。”

二、外卖员的眼泪(企鹅号:浪游之歌)

昨天看那篇爆款文章,最先想到的就是老朱--我在北京的一位拍摄对象,他的故事上过《中国人的一天》。4月底,我在圆明园附近的城中村试图寻找一位外卖员,去看一看他们的生活,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在街道上找寻,一来现在很多送外卖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可能比较平淡,二来年纪大一些的人被生活磨平过棱角,如果仍有没有被磨平的地方,那一定很吸引人。

老朱没有被生活磨平的棱角是“太容易相信人”。

遇到他的时候差不多下午3点,正好他下工回家往屋里搬电动车的电池,外卖员早上和中午送过一轮餐后需要休整,以便下午和晚上继续干。按照往常,回家换电池的老朱正好还能下个面,吃饱了小眯一会儿,他刚谈女朋友在屋里等他回来。偏偏不巧的是,我们遇见的那天,他回家后屋里空无一人,女朋友不见了,女朋友日常衣物也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他们之前买的金银首饰。


从最开始老朱的慌张彷徨,到后来从派出所报案出来的无声哭泣,我都在旁边见证了,当时感叹这哥们太惨了。待他说起和女朋友交往的情况后,又实在让人同情不起来。

他们通过老家亲戚介绍,实际的相处并没有几天,基本的相互了解都算不上。眼下人没了,警察局受理了报案,让他回去等消息,结果自然没有什么意外的。

老朱说前两天还谋划着给女朋友找个超市的工作,如果两个人能在北京干点啥,就能租个好房子,把生活归置得像模像样。


夜晚老朱9点半下班,距离他开工已经12个小时多,在海淀桥辅路边上,他爹老老朱从老家打来电话,劝他想开一些认倒霉罢了,老朱不甘心,希望亲戚帮忙找人,或者给个说法。

他问我,自己四十年来没做过啥亏心事,为什么遇到这样的事情?

三,大龄北漂族的故事(企鹅号:点京)

《点京》接触过各种年龄段的北漂族,年龄大的不在少数,如今大城市里脏、累的活年轻人不爱干,很多来自农村的老人忙完农活,返回北京继续北漂。他们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值得我们尊敬。

来自河南信阳的魏成英,今年64岁了,也是“北漂族”一员,在北京南五环某拆 迁工地砍砖做零工,清理一块砖8分钱,日砍1000多块收入近百元。

老人住在工地的简易房。农忙的时候,老人从北京回到河南老家,忙完家里的活,继续北漂。他们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做着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干的工作,脏、累的活儿他们都能接受,成为老漂一族。

位于朝阳区CBD核心区的“中 国 尊”,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达528米。对于如此高的摩天大楼,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建设者,他们住在远离市区的工棚里,建设着不属于自己的繁华都市,刷新着新的高度。

53岁的张振华15年前来到“动批”,在动物园周边蹬三轮、扛大包,给各商户送货。“动批”火的那几年,一天能挣四五百元。如今,张师傅已用多年的积蓄在香河给儿子买了一套房,也在农村老家盖起楼房。

逃不走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还有漂泊的你与你的故事……请给我们评论或留言,或者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参与腾讯新闻的企鹅问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