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白
编辑:乔乔
小朋友们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世界,学习新知识。学龄前的儿童已经不再满足于“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而是更加关心“为什么”“怎么样”。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候不得不寻求大人的帮助,但孩子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大人们的回答,而是选择性地向可靠的人学习。先前回答的正确性、善行、社会地位等,儿童会根据多种线索在心里给被询问对象的可靠性打分,确定是否应该相信他的回答。比如,一个人说错了一件熟悉物
品的名字,孩子就可能不相信这个人对于另一件陌生物品的命名,而更相信另一个说对熟悉物品名字的人的说法。
小朋友可能更相信左边那个人
判断对“为什么”问题的解释质量如何,显然要比判断“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困难得多。有的解释没有太多的信息量,只是重复了问题(circular explanations),有的解释则包含了更多的信息,真正解释了问题(noncircular explanations)。显然,后一种解释质量更高,成人和大一点的孩子会更偏好这种解释。那么学前儿童是否也有这种偏好,是否能用回答问题的信息量多少判断回答者的可靠程度呢?
研究者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们让三岁和五岁的儿童看两个女孩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在练习阶段,那些问题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下雨、树木生长),而在“新异解释”阶段,那些问题都是孩子们不熟悉的。此外,孩子们还会看到两个女孩对一些陌生物品的命名,并对她们两人解释的好坏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五岁的儿童对于有信息量的回答有明显的偏好,并且在之后的新异解释、新异标签任务中,更加相信之前给出高质量回答的那个女孩,在评分时对她的解释评价也更高。三岁的儿童在练习和新异解释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相同的偏好。显然,学前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一段解释的质量如何,并能根据它来预测回答者之后回答的可靠性。
小朋友们可比我们想象得精明得多,为了了解世界的奥秘,他们不停地学习,有选择有策略地学习,知道“察言观色”,听靠谱的人的话。下次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可不要想着糊弄过去完事了哟~
参考文献:
[1] Corriveau, K. H., & Kurkul, K. E. (2014). “why does rain fall?”: children prefer to learn from an informant who uses noncircular explan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