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大家族,每条胡同都是家里的成员。
那您知道这最有钱的主儿藏在哪么?
今儿咱就来聊聊。
宝钞胡同 京报网/摄
第一位主儿,就是家住鼓楼东大街北侧的“宝二爷”,大名儿叫宝钞胡同。
别看人家眉清目秀的,其实已经有600多岁了,在咱北京的家谱里,可是能排上爷爷辈儿的。
所以咱得尊称一声“爷”,为表示点谦虚和涵养呢,就叫他“宝二爷”吧。
这“宝二爷”,身世可是大有传奇。
在元朝的时候,“宝二爷”就是做货币生意起家的,说最“有钱”一点都不为过。
那时,朝廷在“宝二爷”这儿设个倒钞库,市面上流通的纸币,破损毁坏后,都得拿到这儿来,以旧换新。
所以说,“宝二爷”本名其实是“倒钞胡同”,可在口耳相传中,慢慢讹传为“宝钞胡同”了。
宝钞胡同 京报网/摄
不过,人“宝二爷”性格也大气、敞亮,讹传就讹传吧,大家叫起来顺口就好。
后来,“宝二爷”不做银行的营生了,转行教书育人。
还别说,这培养出的人才可不少。
就说清朝的八旗官学,今儿的北京一中,便是“宝二爷”的杰作,老舍先生还曾在此执教。
北京一中 京报网/摄
还有小道消息说,前阵子走红的北京小伙赵雷,也住在“宝二爷”家里,才写下脍炙人口的歌曲《鼓楼》呢。
所以“宝二爷”过去是个有钱的主儿,今儿也是有才气有品味的“文艺青年”。
钱粮胡同 京报网/摄
家住东四北大街的钱粮胡同,论年纪比“宝二爷”年轻一些,但也算老资格,芝麻君就称他一声“钱大哥”。
比起其他胡同小兄弟,“钱大哥”块头可够大的,人家一辆车可能走起来都困难,在“钱大哥”这儿,并排走两辆都不成问题,还真有一派“大哥”风范。
钱粮胡同 京报网/摄
1962年 北京日报 冯文冈/摄
和“宝二爷”一样,“钱大哥”过去也是京城里顶有名儿的“土豪”。
不一样的是,“宝二爷”只做“倒钞”的活计,“钱大哥”干的却是“印钞”的活。
虽说论年纪,“钱大哥”比“宝二爷”年轻些,但是干货币这行,却比“宝二爷”年头久多了,明清时的铸币厂,都设这里。
而且清朝的时候,京城各衙门官员、城内八旗、京旗外三营(即圆明园护军营、蓝靛厂火器营、西山健锐营)官兵的饷银,都是由“钱大哥”这儿的厂子一手打造。
每到饷银领取之日,那叫一个车水马龙,除了主管领取饷银的各衙门、旗营的官员外,还有负责押运饷银的八旗兵丁,都排着队,伸长脖子,等着“钱大哥”开伙呢。
“钱大哥”的名声,可谓达到极盛了。
除了有钱,“钱大哥”也是个有故事的同学。
章太炎
当年,章太炎因直言怒斥袁世凯“窃国”,被软禁起来,就住在“钱大哥”家里。
鲁迅先生曾四次到钱粮胡同看望章太炎,直到袁世凯死去,章太炎才重获自由。
可以说,虽没“宝二爷”那么文艺范儿,“钱大哥”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见过世面的,如今都还有许多政府机关设在里头呢。
纪录片 截图
最后要讲的这位主儿,比起前两位,无论是年纪还是块头,那都叫一个“小”。
可这丝毫不影响他挤入京城“胡同富豪榜”。
没错,他就是临近大栅栏的钱市胡同。由于这里曾经银号遍布,加上身材瘦小,年纪很轻,咱就叫他“银小弟”吧。
这“银小弟”有多瘦小呢?您自己瞅瞅。
钱市胡同 京报网/摄
平均宽0.7米,最窄处仅0.4米,长度也只有55米,仅容一人通过,这体格实在是太罕见了。
其实,这正体现了“银小弟”低调的性格,中国人都讲究“财不露富”嘛。
走在这里,两人面对面错身个身都不容易,即使遇上强盗,他们提溜着大包银两,逃跑时也会在胡同里碰壁,保管插翅难飞。
北京日报资料图 方非/摄
可小体格丝毫没影响“银小弟”干大事业。
他不“倒钞”,也不“印钞”,而是正儿八经干起了银行的活儿,成了赫赫有名的“金融巨子”。
从清朝起,“银小弟”这里就云集了不少政府特批的、专门从事贵金属熔铸行业的作坊,旧称“炉行”。
北京的钱庄、粮栈和各大商号,要把银锭兑换成铜钱,或者把铜钱兑换成银锭,就得每天早晨到这里来参加交易,“钱市胡同”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民国建立后,炉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这儿的“炉行”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银号铺房,这儿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北京金融街。
曾经钉在门上的“京师商务总会”的铁牌照。北京日报资料图
过去,您到“银小弟”家里瞧瞧,还能看到很多楼门上都有石匾,匾名“大通银号”、“万丰银号”。
有的门框上还钉着斑驳的“京师商务会”的铁牌照,可五年前,这块铁牌照也“不翼而飞”了,实在令人痛心。
幸运的是,这位昔日的“金融巨子”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计划纷纷上马。相信不久的将来,“银小弟”的风采也能重现在咱皇城根儿下。
说了这么多,您不如抽空到这哥仨家里做做客吧,一定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感受哒!
北京日报、京报网图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违权必究。
所有内容均属原创,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
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