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观察上半年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
搭配
使用,不难发现其操作更加灵活有效。首先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调控,今年2月3日和3月16日,央行先后两次上调公开市场7天、14天和28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幅度均为10个基点,此后利率一直分别维持在2.45%、2.60%和 2.75%。
3月的利率上调紧跟美联储加息之后,不少市场人士将此举理解为跟随美联储“加息”。对此,央行表示,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反映了2016年以来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目标下市场供求推动的结果,不宜将公开市场利率上行与“加息”画上等号。
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向记者分析,3月份是整个市场环境需要上调利率,而到了6月份,面对美联储加息,央行始终维稳利率不变,是因为利率已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经济基本面不适合更高的资金利率,这也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提高。
其次,央行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维护流动性处于中性适度水平。5月份中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一度呈现“缩长放短”的特点,连续暂停28天逆回购操作,只采用7天和14天逆回购操作。到了6月上旬,央行又重回三种期限逆回购操作的搭配,并适度提高28天期的投放比例,为维稳跨季资金面做准备。
在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方面,央行的操作也更具灵活性。6月份面临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央行先在月初一次性续作4980亿元MLF,超额对冲当月到期总量4313亿元;随后在当月第2笔MLF到期日时,开展大额逆回购操作“补水”市场,补充了短期限结构流动性。
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资金面在“年中大关”前渐趋平缓。
其三,央行今年与市场沟通明显加强,消除信息不对称,稳定市场预期。一方面,今年5月底,在市场对年中资金面预期紧张的情况下,央行向市场释放稳定信号,罕见地提前预告了6月份货币政策操作思路。另一方面,央行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时进行更多解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