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印象笔记
全球2亿人都在用的印象笔记 Evernote,是世界上最好的笔记应用,手机、电脑和平板都能用。一个微笑的大象头,让你不忘记一切重要的东西。大量事实表明:爱用印象笔记的人,90%都是聪明人,剩下10%是更聪明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学园  ·  为什么DeepSeek没有诞生在科技大厂? ·  17 小时前  
人生研究所  ·  戴上这个耳机,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  20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印象笔记

见过饥荒、拿过诺奖——阿马蒂亚·森的91年人生|大象赠书

印象笔记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09-16 10:00

正文


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授奖词说:“为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以及对社会最贫穷成员的关心。”


社会各界赞誉不断,称他为“穷人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特蕾莎修女”,因他终生致力于“让最贫穷的国家,也能提高贫苦人民的福利”。


他继承和推进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思想,将经济学重新引回道德之路,实现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统一,被誉为“当代的亚当·斯密”。


他关注世界,提出了诸多洞见:“单一身份认同,孕育了这个世界的暴力”、“民主不是奢侈品,非得等普遍富裕了才需要”……


他的名字是泰戈尔起的,意为“不朽”。很多人觉得,他的人生高度和思想成就,配得上泰戈尔的祝福。


即使在诺奖得主中,也少有人像他这样,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就是当代印度最著名学者,少数几个真正的“全球知识分子”之一,91岁的阿马蒂亚·森。


01

任何伟大的创造  都源自灵魂深处的道德力量


森不属于凯恩斯阵营,亦非自由放任主义者,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不是停留于纸面,而是对穷人的真切关注。


作为印度婆罗门阶层一员,森自幼生活优裕,为何对底层人民始终充满深厚的人文关怀?


打开森最新出版的回忆录《四海为家》,会发现他的一生所向,早已隐藏在他的成长时代。



开放的学习模式,带来开放的胸襟


森的研究横跨经济学、政治哲学、印度文化,这来自一生的阅读,不仅研读学术之作,也大量阅读人文作品,亦终生热爱梵文。


森幼时在泰戈尔创办的一所不设立教室的学校学习,师生在散步中探讨学问,开放性的学习,最能解放天性、激发研究兴趣。


学校还极少考试,课堂讨论能从印度史诗谈到西方现代舞,与当时的古板风气截然不同。这是泰戈尔的创举,是森的幸运,养成了他对学习的终生热爱。


外祖父是现代派的梵文教师,耳濡目染下,森幼时就酷爱梵语,且是带着当代意识阅读。他在广为流传的《爱争鸣的印度人》中写道,传统让他懂得,真正的信仰是当下行动;佛陀之伟大在于和民众零距离;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相互影响,才成就了灿烂的印度文化。


欧美理论,印度传统,开放的学习,形成森的特有认知:世界的进步,全在于开放。



不见世间苦,不知“众生”是最大的学问


森幼时在孟加拉居住,见过当地人为争夺河流资源大打出手,这是他苦难体悟的开端。 在他的代表作《论经济不平等》中,加尔各答穷孩子为富人擦鞋时受训斥的场景,屡屡浮现。


1943年,九岁的森目睹了孟加拉大饥荒的惨烈,尤其是一位穆斯林男子为找工作被一群印度教徒打死。幼时的见闻,培养了森的悲悯之心,他在剑桥求学期间,课业再繁重,也坚持为附近的文盲孩子开设夜校。


年少已识人间苦,森早早就拥有的经验,使他一生都对底层报以深切同情,也成为投身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原动力。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评价: “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之中,不可能找到比森更旗帜鲜明也更有见地的斗士。”



智慧的塔尖,建立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巨大底座之上


森以宽容著称,起点也许是幼时外祖父的呵护。身为印度教徒的外祖父,不反对森对佛教产生兴趣,森可以深入钻研乃至和外祖父探讨,并从佛陀那里得到诸多启示,事实上,森的许多观点都建立在佛教思想上,而佛陀也给了他更广大的宽容心。


宽容伴随了森的一生。森进入剑桥求学时,教授们以支持和反对凯恩斯经济学分成两派,经常演变为带有攻击性甚至斯文扫地的争端。


这种情况下,森没有选择“投靠”任何一方,而是采百家之长兼收并蓄,并参加多个社团,多元化的观点让森的思想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不仅逐渐拥有了独立立场,也养成了伴随终生的大家气量。



02

作为经济学家,我的任务就是发现不公正


森在剑桥读书时,不解于“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不关心人类生活”,比如导师琼认为,首先要关注最大化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了,就能转而关注其他事项。


森认为,这犯了经济发展思路中最严重的毛病,因为最需要健康与教育的时刻,恰恰是国家最贫困时。


森的一生,以其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同情和深厚的造诣,纠偏了极多看似常识、实则错误的观点:


“人人平等”是一种思考上的偷懒


很多人将人人平等作为追求,但森在《论经济不平等》中说,每个人希望平等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机会、结果、权利,人人平等不仅不可能,更无必要。


真要讲平等,不能讲一群人的平等,而要落实到每个人头上,把每个人的潜力挖掘出来并充分释放,这才是“共同富裕”。


森阐释了何谓真正的推动平等:投资每个人,让他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很多先期工作,比如,教育资源要拉平。教育资源太集中,很多人就会被荒废。


饥荒不是粮食问题,而是权利被剥夺的结果


传统观点认为,造成饥荒的原因是食物短缺。森指出,绝大多数饥荒是“丰饶中的贫困”:20世纪的四次大饥荒,次次不缺粮。


是什么导致的饥荒呢?人们丧失了“交换”粮食的权利。 “没有免于饥饿的权利,丰收也无济于事”。“民主国家从未发生重大饥荒,因为如果政府致力于此,饥荒极其容易防止。”


面对森的理论,学界甚至有“饥荒在别处,饥荒学在印度”之叹。



重要的是减少明显的不义,而不是追求完全正义


1970年代以后,罗尔斯的正义论风靡欧美,但森认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当务之急不是建构一个理想正义国家的理论,而是一个可以判断比较正义的理论,让我们明白,我们离正义到底还有多远。


森认为,很多正义的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不恰当的理解与执行,造成恶果。‌正义需要关注实际,‌而不是停在规则上。罗尔斯的理论会把政治哲学带入死胡同,因为他的理论无法想像社会的不义,如长期营养不良、疾病、男女不平等。


森将整个世界作为关照对象,森的正义论结合了经济、政治以及道德,并纳入了东方思想,切中真实生活,是对罗尔斯正义论最大的挑战,亦是能扎实推动正义事业的可行之举。


03

人人都在讲竞争的时代,森一生致力于全球文明


森的学术主线,是社会公正和道德关怀。他的思想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让数亿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森的名字。


四海为家,但只有一本印度护照


森是四海为家的人,也是印度人——这两者在他身上毫无矛盾。他骑着自行车在印度的穷乡僻壤搜集工资、物价等数据;为考察性别歧视程度,他逐一称量乡村男童和女童的体重;他用诺奖奖金在印度设立了公益信托。


森常常对政策提出批评。 最引起轰动的,是他和另一位学者长达十年的论战,争论核心是裙带资本制造的财富巨头对印度的影响。 森说,在一些关键指数上,印度不仅停滞不前,有些领域甚至不如穷国孟加拉。这说明印度问题不在于财富多寡,而在于分配体制,如果得不到矫正,会像拉美国家一样陷入停滞。森的批评,已引起政商学三界的集体反思。


在恢复“文化自信”方面,森起到了真正的激励作用。《爱争鸣的印度人》一书写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就拥有了丰富的思辨传统。森的发掘激励了同胞,印度的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能领先世界,发扬光大的思辨传统居功至伟。


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是发展“人”


发展与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一些国家因此将自由置于下位。森在《理性与自由》中指出:“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


作为唯一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更能理解,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的底层逻辑。森1970年提出“帕累托自由不可能定理”后,就被认为能拿诺奖,在森看来,衡量发展的标准,不是GDP,而是生活质量和自由程度,“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论,在于自由的增进。”


森对发展至上观的批评,集中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传诸世界,影响了众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