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海珠发布
广州市海珠区权威信息第一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亚马逊重大调整!FBA分仓政策新规 ·  昨天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2 天前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2 天前  
雨果网  ·  重磅!TikTo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海珠发布

岛主TALK | 仑头村人黎名准:18岁创业,50岁打造创投小镇

广州海珠发布  · 公众号  ·  · 2019-05-17 15:03

正文

广州海珠发布隆重推出《岛主TALK》栏目,对话海珠人,领略海珠情。该栏目每逢双周五推出一期,如果您身边也有动人的海珠人物故事,欢迎给G仔提供线索哦。


本期节目,G仔要对话的这位岛主,他自小在海珠区仑头村长大,18岁开士多店创业,29岁开办了名噪一时的“华南汽贸城”,50岁将这片区域转型成为全城瞩目的广州创投小镇......他,就是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广州创投小镇董事长黎名准。让我们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创新创业的活力。


变!变!变!


这是黎名准创业30余年最鲜明的特点。


他18岁开启创业之旅,此后一路转型创新步履不停:从“汽车卖场”到“华南(国际)鞋业展贸中心”,从“电子时尚商务岛”再到“广州创投小镇”...... 黎名准抓住了每一个转型契机,见证了广州大道南1601号化茧成蝶。



现在,他打造的创投小镇, 新锐产业投资机构聚集、 各类主题的高端论坛在此 举办 、商事调解中心等专业机构纷纷落户,再加上几乎无懈可击的“高颜值”,这里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创业新地标。


“我们跟着国家的潮流而变,跟着海珠的发展而变。”




198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第八个年头。迎着这股吹遍全国的春风,时年18岁的仑头村村民黎名准开了一家30多平方米的士多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那时候做民营企业,只要勤奋就能挣口饭吃。”


士多店给黎名准带来了经商的经验和第一桶金,但是很快,它便装不下 黎名准的雄心壮志 。他一边读书进修、做生意,另一边将眼睛瞄向了正飞速发展的广州市场:房地产行业驶入了快车道;广州人的荷包越来越涨,汽车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些观察给他带来了灵感,让他坚信他可以在这些领域中有所作为。 当时在眼前有地产和汽车两个选择,但是地产占用的资金太大了,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汽车。” 1996年,他在广州大道南1601号开启自己创业生涯的重要篇章——开办“华南汽贸城”,将车管、税务、工商、刑侦等汽车销售配套服务集于一体,做专业的“汽车一条龙服务”。


华南汽贸城凭借着超前的意识、完善的服务大获成功。 最辉煌的时候,在广州马路上的“有车一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家位于海珠的汽车卖场。 但欣欣向荣中,黎名准也有隐隐的担忧:“汽车产业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污染,长期下去,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城市逐渐饱和的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了疲软的迹象。“汽车从一开始的奢侈品,到后来变成了老百姓家中常见的工具,行业开始萎缩。”作为业内人士,黎名准对这渐渐变化的市场趋势更是敏感,他开始筹划汽贸城的转型:陆续将汽车企业清退,并寻找新的产业代替。


这一次,他盯准了鞋业。 2013年,广州华南(国际)鞋业展贸中心开业。


2013年旧照


这是黎名准创业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折。 回首三十余年的创业路,黎名准从来不怕“变”,也敢于去“变”,这是他做生意的特点。在此后数十年的商海浮沉中,这样的主动求变还会多次出现。




从汽车行业横跨到鞋业,黎名准依旧如鱼得水。除了招揽了几百户鞋业企业进驻外,还设立了自主品牌, 但没过多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和实际的运营状况让黎名准感到,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长了:“当时我也做了很多电子商务的尝试,但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最终还是发现 鞋业在这里不可行。”


黎名准没有犹豫,果敢地下了决定:要继续变! 2015年,恰逢海珠区要打造南中轴电商大道,黎名准决定将园区改成电商产业园,但就在他倾力打造的“洋湾1601电子时尚商务岛”登场后,他又发现,国内的电商行业被巨头垄断,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时尚商务岛想要维持颇有难度。再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困难肯定有啊,但只能是打掉了牙自己吞下去了。”黎名准的 这次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关停了经营20年的汽车专业市场;耗资5000多万元清退广州华南(国际)鞋业展贸中心的原有商户;把汽车与鞋业两个市场战略升级转型为“广州洋湾2025创新岛”, 设置总部经济区、智能制造区、智能制造分包区、公共服务区四大区域,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短短两年时间,这片土地就已经历经了多次改革:从汽贸城转型成为鞋业展贸中心,中间试图改造为电商产业园区,后来又摇身一变成为 “广州洋湾2025创新岛”。黎名准坦言,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他去克服。“能否成功,取决于人的意志。”



对于黎名准来说,即便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只要是符合市场趋势、顺应社会发展,要“壮士断腕”又何妨!“ 转型就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要勇于舍弃!传统产业的进驻虽然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租金回报,但那不是时代的发展方向。”


“广州洋湾2025创新岛”还不是黎名准转型的终点,但已经为他的洋湾岛再度升级铺平了道路。他正在默默蓄力,等待着下一个变革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2017年悄然到来。


其时,海珠区正紧抓发展契机,重点加大对传统批发市场业主的引导,力促专业批发市场自主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黎名准顺应广州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再次对产业园的发展进行重新规划。这一次,他决心要打造一个以“产业+科技+资本”为特色的创投小镇。



他认为,与 以往旧专业批发市场相比,现在的创投小镇,集聚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高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平台。


“无论是市场还是园区,都是人的平台,要转型的话,就要重新考虑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没有空间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是希望青出于蓝,因此我希望能够支持年轻人创业,希望能够涌现更多的创新企业。”黎名准说。



目前,广州创投小镇吸引到了广东省国资平台的广新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还引进了IDG、 纳斯特、中汽九皋、中大科创等一批知名风投机构和私募基金入驻。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 广东省创投协会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也驻扎于此,为入驻广州创投小镇国际孵化器的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创投资本、高端的人才资源和创新的金融服务。“ 海珠区 也对创投小镇入驻的企业给了很多优惠和税收返还的政策,吸引了创业者的到来。”


黎名准说,创投小镇的愿景,是在3-5年内资金管理规模达300亿-500亿左右,孵化创新型企业100-250家。“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华南地区打造数一数二的产业,能够5年、10年不会落后于人。”



现在,广州创投小镇蓬勃发展,黎名准却没有安于现状。他乐于求变、敢于求变的创新精神,仍如创业刚起步时。他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再一次转型充满希冀。


可能10年后还会转型?谁都估计不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终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回顾黎名准的三十余年创业史,他的事业在海珠开始,几次重要的转型亦都在海珠完成。他说,这是因为他有一种“海珠情怀”。“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海珠人, 现在我的父母还住在仑头村。



说起家乡,黎名准便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大年三十,我的母亲身体不适,是隔壁邻居送她去医院的;十月份的时候,父亲身体不舒服,也是父老乡亲送他回家。 ”他说,三十多年发展,家乡样貌变了,但是他对乡亲们的感情却没有变。 虽然他已经搬离了仑头村,但仍常回村里探望父母,和乡亲们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那一份浓厚的乡情,并没有随着距离而消逝,反而愈加香醇。


这份“情”,也促使黎名准更加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我们招了很多村民的孩子,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除了就业外,黎名准还十分关心教育。2002年,他创办了 海珠区东风村第二小学,每年可以解决2000多名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并向8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减免学费的资助;他还从农民工子弟中培养足球人才,向市、省甚至国家足球队伍输送人才;近5年来,黎名准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捐物达800多万元......



黎名准说,这也源于他爷爷的对他的一句鼓励: 不能只在村里面生活,要走出去社会闯荡,把自己变成真正的榜样,再回过头来改变农村的面貌。“ 现在,我觉得我是做到了的,我的事业是对乡亲们有一些正面影响的。


从1985年从一间士多店开始创业,到如今经营着12万平方米的广州创投小镇;从一名普通的仑头村村民,到现在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董事长等多重身份,黎名准说自己能力大了,责任也更大了,“乡亲们有什么要求的,能做到就尽量去做。会捐钱,每年也会请村里的老人家吃饭。”


工作、生活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辛苦吗?他坦言,是辛苦的,但与此同时,能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 付出的多一分辛劳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辛苦之余,更是快乐。” 黎名准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