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疫后经济修复元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释放的经济和政策信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将分为上下两个篇章,明日为大家带下篇,敬请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共计1.6万余字,大致包含四个核心部分,即
“去年工作回顾”、“‘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今年发展目标”和“今年重点工作”
。从词云图(图1)看,
建设、发展、经济、创新
等成为报告多次出现的关键词。
从词频表(表1)看,
“科技”、“创新”
明显加重了笔墨,“创新”取代“就业”成为全文最高频词。
“保制造业比重稳定”、“碳达峰、碳中和”
等新提法的涌现,折射出政府工作重点可能有所调整,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力争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从
经济增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3060碳目标
四个方面,对报告作出解读。
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结合“CPI同比3%左右”通胀目标,2021年名义GDP增速约为9.2%。考虑基数效应,外界普遍认为6%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因为去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基数比较低,一季度GDP增长大概率在18%左右,全年完成8~9%的概率非常高,6%目标实现难度不大。
我们认为,政府设定该增长目标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经济复苏留有较大余地。6%左右增速既考虑了未来疫情的不确定性,又避免因目标设定过低而带来发展潜能调动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经济转型改革提供保障。淡化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更关注经济增长质量,能更有效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重心由速度向质量转变。
总体而言,2021年财政政策力度处于合理区间,注重可持续性。由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趋好,经济不断修复,今年财政政策力度虽不及去年,但仍然积极。从赤字率看,2021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高于市场预期的3%;从地方专项债看,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虽较上年减少了1000亿,但仍处于高位。与“6%以上的GDP增速”的设定低于市场预期相比,“3.2%赤字率+3.65万亿专项债”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外界预期,
上述预期差实际上反映了2021年经济发展目标的结构性变化和财政政策重心的相应调整。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3 历年专项债额度趋势(万亿)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从收入端看:
随着减税降费幅度增加,税收收入整体下滑,财政收入增速降幅明显。图4可以看出,2018年后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受疫情影响,202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为18.29万亿。
2020年政府制定了2.5万亿的减税目标(图5),虽然今年未给出具体数额,但结合政府报告政策性表述,预计今年减税幅度不小于去年。具体而言,政府报告指出,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因此,我们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压力尚在。
从支出端看:
报告指出要“扩大有效投资”,并圈注出部分重点基建领域,例如,“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拟改造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基建投资增速方面(图6),2018年后基建增速基本稳定,长期维持在3%水平上下,2020年达3.3%,相比于2.3%的GDP增速,基建对去年经济实际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