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 王镇雷,作者授权早读课转载。
公众号:王镇雷(ID:zhenlei_pd)
编辑:Verna
关于分享会
2012到2013的一年多时间里,刚接触互联网的我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种各样的沙龙、分享会。
当时我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产品经理,所以会关注所在城市有哪些产品聚会、创业交流。
如果有大牛过来,我还会自费买门票、坐高铁、订酒店,好几次从南京跑到上海去参加又为了省钱当天返回。
最开始的几次我觉得非常充实:接触到了学校里完全看不到的东西,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这些人、这些事都很酷:有辍学创业的热血青年、有梳着大背头打耳钉的时尚设计师、还有 xxx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能赚多少钱,就是觉得很酷,觉得这才是新时代应该有的样子。互联网的人就应该从当前的圈子里大胆走出去,尝试一切未知。
但慢慢地,我走出象牙塔,又参加工作后才想明白——参加了这么多活动,好像什么都没得到。
分享的人讲了很多“看起来很有价值”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你常常什么也学不到;
那些设计方法、创业经验都是不知道被包装、加工过多少回的N手资料,况且知易行难,听了你可能记不住,记住了你可能也不会去做;
来听的人大多是学生、不知名公司的员工或非常初创企业的创始人,真正的牛人不屑来参加这种活动。
尤其工作小半年后,我竟然也能成为活动嘉宾到处分享、看着一百多人在下面听我演讲、说我是大牛时,才逐渐想明白为什么之前参加的活动最终都没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人们所满足的,只是感受到自己正在努力学习这种感觉罢了。至于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一点也不重要。”
见人
十年前我们的圈子就是同学、朋友和同事,而现在交流的一大半人都是“网友”。
认识新朋友、和他们聊天、讲述彼此的故事,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
但和大多数网恋见面一样,见人也常有很多意外:
有些人在网上是极富理想主义和创造力的设计师,现实中却张口闭口是钱,看起来非常粗俗;
有些人在网上讲起互联网经历头头是道,实际上可能是个刚工作不久的应届生;
有些人在网上特别能写、特别能喷,但坐到你面前却几乎不怎么说话;
其中我尤其佩服一类人,你不需要问任何问题,他就可以原地说上一个小时,自动延续每一句话——这样的人我一共见过四个。
你看,出去见人也是一场赌博,因为超过九成的概率,你会一无所获。
我有特意跨越半个城市去见过人,也在加班之余抽出一杯咖啡的时间见人,还和网聊许久的陌生人通一小时的电话。
讽刺的是,当和一个人面对面交谈10分钟,就基本能判断这场 Social 的价值。从他的谈吐、行为举止、讲话逻辑,就可以感受到是否与你气味相投。而如果一开始就不对味,再怎么聊也聊不到一块儿去。
不过,也有很小的几率,我可以从陌生人身上学到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就像刚才和一个朋友聊了二十分钟,发现同龄的他读了我的所有文章,并且对行业、职业有很多与我相近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时候,你越抱期待,见到的人越无聊;越想随便应付,却越能挖到宝藏。
所以即便是现在,即便是身边人都觉得 Social 很累、很无聊,我还是会经常跑去见人、结实新朋友。
为的就是赌那10%的可能性。
带着目的去社交
除非好朋友喝酒夜宵唠嗑,不然最好带着目的去和陌生人社交。
如果一场聚会的目的是“聚一聚”或“认识一下”,那你十有八九不会有什么收获;
同样地,如果一场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个人,你还都不认识,那基本上你也得不到什么;
去酒吧、去 KTV,你也得不到什么(找对象的另算)。
要获得有效的社交,必须带着明确的“问题”。只有确定目标你才能去找答案,而不是既等着别人帮你发现问题,然后解答问题。
如果你对自己职业规划发生了疑虑,可以去找同行业工作五六年的前辈去聊,看他以前怎么选择,未来怎么打算;
如果你对投资理财感兴趣又不知道如何着手,可以去找银行、炒股的朋友学习,甚至可以把问题提前写在纸上;
如果你想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先做好功课效率会更高。
总而言之,等着问题答案找上门,那铁定是不行的。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由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3月29日,100offer 邀请了被称作「架构师的摇篮」的阿里中间件参加知乎 Live。
阿里中间件承载了世界上最有挑战的场景,应对了一次次双十一的流量洪峰,他们对人才的要求指引优秀架构师之路的方向。
扫描二维码,参与 Live 会让你了解怎么样的架构师才能胜任顶尖团队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