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明治
中国年轻人生活状态记录者,非虚构生活写作孵化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守好群众“钱袋子”,重庆法院在行动!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我们《在云端》带你领略最美的“枫”景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暖心调解 安宅有方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明治

我开了一个Newsletter,陪你探索中英文创意写作|三明治

三明治  · 公众号  ·  · 2024-09-28 15:21

正文





这个九月,我决定开设一个自己的Newsletter/网站,我将它命名为: 新写作 Xin Writing ( www. xinwriting.org ) 。一方面,我在完成了UEA创意非虚构写作的硕士课程之后,确实有很多关于中英文写作之间的关联和体会想整理一下,也想借周更的形式,督促自己做好一些读书和写作笔记,和热爱写作的朋友分享。


另一方面,Newsletter是一种新的分发机制,可以突破大厂设置的算法逻辑,也不需要熟人网络,外部链接也非常自由。它更像我古早搭建的Wordpress网站,但是 它能够直接到达你的邮箱(在你点击订阅之后),这样可以在邮件直接阅读,不需要专门到我的网站访问 。我总是热衷于新的技术+内容结合的尝试,这就是我的最新尝试,希望和你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像朋友之间一样写信。


在前言的第一封信里,我这样写(中文和英文各一封,内容完全不同)




亲爱的朋友:


我想象当你读这一封Newsletter的时候,你是在窗边,有风吹动桌上的书页,关窗又略嫌闷热;也或者正在远足的火车上,太阳晒在面前的搁板上,窗帘不是很听使唤,窗外奔跑的景物却让大脑加速静止。


人的一生中,和文字产生关系的时刻,总是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在信心满满的咖啡馆敲不出几个字来;找出一支老旧的圆珠笔想写几个字却没油了;在手机里快速记下自己稍纵即逝的想法,后来却再也没有机会把它们再扩展……我们总在自己处于笨拙的时候想起文字,因为它的简单、言简意赅似乎能够牵引我们不要陷在日益失去控制的当下。我们在自己宽裕的时候忘记文字,因为越是宽裕舒服我们越需要更多的画面、美酒,而不愿进行抽象思考。


很多人提及“创意写作”,觉得似乎需要在本来就不易进行的写作上加上特别的创意。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创意写作只不过是想让我们摆脱过于逻辑化的写作,“写意”一点,把这四个字反过来读,或许更像是一个谜底:作写意创——作者进行写意式的创作。


与其说是写意,其实创意写作最注重是写 内心情感 。这一点,从非虚构路线而来的我,大概花了20年才体会到。以情感为线索,不是以事件为线索。这一点,说起来容易,真正体会和操作难。需要一次次的练习。


我不知道在这个newsletter写的文字,会算是什么。它是一份指南,也是我的阅读和写作笔记。我也会贴上一部分自己的习作,以及获得授权的他人作品。 我想创建一个乐意同时从中文和英文创意写作作品中吸取营养的写作爱好者社区。

创建这个Newsletter,也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公共写作与个人写作的分界。今天有多少写作,为了公共性而过于注重话题和流量?又有多少个人写作,因为缺乏合适的平台而放弃?


平台对于写作者风格的塑造,在过去十年来已经比我们想象中剧烈很多。在微信公众号,标题党和话题性是两大法门;在小红书,则已经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字写作了。Newsletter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我很期待。我想象它会有一种和真正关心写作者本人的读者之间亲密性,是一种书信式的来往。在写作页面上,又更像古早的博客,有一个简约、geeky的淳朴,不用理会太多的外部世界。是有契约的公开,又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


新写作 Xin Writing,试图进行一项没有太多人尝试过的事情:将中英文创意写作融汇贯通起来探讨,寻求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又欣赏它们各自独立的美感。 这是基于我自己用两种语言学习创意写作过程的体验,加上双语阅读的体会。


越来越多的朋友正在对创意写作感兴趣,我想结合自己超过20年的中文非虚构写作经历,以及近几年开展的英文创意写作,特别是在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所学习的体会,( 前几天,UEA的官方微信号发表了一篇对我的 访谈 )为朋友们每周提供一篇以上的心得、tips和阅读书目分享。在这个Newsletter的实验阶段,这些内容是完全免费的。当订阅用户量达到一定数目,服务器的费用相应提升,我会考虑引入收费的会员制。


欢迎你订阅这个Newsletter, 无论你对中文还是英文的写作感兴趣,我们都有很多共同话题。在这里也能找到很多新朋友,这是一个独立的创意写作社群。


此致

李梓新

2024年9月





Dear friends,


I am writing to you, in a rare hot September morning in London. The sunlight reflecting from the opposite Georgian houses is shiny enough to make me dizzy - Am I living in an illusion that this place could be my place forever?


The answer is absolutely not. I have brought myself long term luggage on the road - a feel of dislocation, in whatever places. Sometimes it’s because of the weather, like the one in London is so volatile. Sometimes it’s because of food, I have to admit food does really affect my mood though I don’t regard myself a foodie. Sometimes it’s because of cultures, I can’t bear los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my daily life but when it comes with obligational duties and self-censorship, I will try to have a foot stepping across the line.


I thought I was a person easy to be satisfied with, but I am actually not. This is the truth after I travelled and lived in many places that I finally, cruelly revealed.


Life is so trivial and tedious. At the age of 45, I have this feeling and sigh. Yet, from my studies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last year, I found that creative writing is born to match this sentimental, subtle psychological feeling. Creative writing is trivial and tedious, too. You need all the trivial details ( or anecdotes) to present or convey emotions, rather than the most well-known goal of telling a story. And the tedious writing practices are a must, like a daily ritual if you believe in the Mus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