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观察网
互联网观察网官方微信。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提供深入独到趋势分析、干货、微观察。【微信号:hlwgcw】【新浪微博:@互联网观察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专家称大模型降低普通人创业门槛#】在@新 ... ·  16 小时前  
雷科技  ·  DeepSeek,引爆AI手机?!!! ·  昨天  
新浪科技  ·  【#DeepSeek怎么看待概念股大涨#】“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小鹏推出5年0利息0首付政策#】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观察网

浪潮孙丕恕:决战互联网下半场,合纵连横是王道

互联网观察网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05 15:36

正文

跑马圈地过后,未来10年,一个对行业精耕细作的时候到了。那些负载助力产业升级命题的云服务和大数据厂商,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行业深耕期,“唯快不破”这条互联网铁律还是把快刀吗?当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开始大规模渗透到更多细分领域,站在新赛道上,方法论必须重新更新。那些掌控大数据这个核心生产资料的玩家,正在建立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社会新生态。




孙丕恕对于浪潮未来10年的规划,正是构建在他对信息技术驱动社会进化的判断之上的。从互联网化、到数据化、再到数据社会化。这是一个数据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最大程度释放隐性资源,使社会资源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被重新整合、共享、分析,最终实现社会应用价值的新世界。


主角与配角随大势转换,合纵连横次第上演。这种合纵连横,体现在生态圈的演化与升级,也有数据聚合下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时候,浪潮的价值凸显。


我们从不把阿里看作是对手


TMD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互联网下半场来临时,观察人士给“下半场”贴的标签就是“快”——看准风口,资本、人才、流量……各种资源立马涌入,全速推进。


孙丕恕说, 从满足用户需求讲,快是对的,快是必须的。从互联网下半场来看,移动互联网造成的模式创新,已经不会冒出那么多了,这个时候就会变慢。


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其它行业的渗透,同样是一个精耕细作的过程。用户的业务逻辑,你研究10年也未必研究得透。基础设施、运维习惯、新应用的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从量变到质变,这里有一个产业成熟度的问题,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在行业越来越在意深度的时候,那些拥有深度行业认知能力和用户洞察的公司才会如鱼得水。


孙丕恕说, 阿里或者腾讯,这些做云的互联网企业,我们不把他们看作是对手。 阿里云着眼于中小企业,个人市场;华为在云计算技术上聚焦于电信业务,解决方案要满足电信行业深度定制化需求。浪潮专注于政府和大企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足够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云服务就是一个深入行业的深度个性化定制产品。


浪潮当主角还是配角?随势而定,自由转换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说,阿里云的客户构成中,80%是中小企业,剩下的20%的大客户才是贡献利润的主流。这意味着具备大客户服务能力,阿里云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浪潮的主场就是政府和大企业这些大客户。那么,未来浪潮与阿里会不会正面交锋?


“浪潮做云没问题,但是全方位地竞争,还是选择性某一个市场来竞争?这对浪潮是一个挑战。”孙丕恕说,从产品供应商到服务供应商,这个转换是个大势,每个企业都想做,最终是看谁有能力去做。


“假如浪潮是全方位竞争,那就有可能和阿里竞争,浪潮不见得能干过阿里,也不能专注于现在所从事的领域。”孙丕恕说,阿里和腾讯想进到政府这个市场,他们看中的,更多是政府数据,把政府数据找到。途径在哪里?就在浪潮这里,浪潮在这个市场占有很大优势。它来找我合作,它的互联网基因,我没有,我们也希望嫁接互联网基因。阿里和腾讯的云计算设备,还是浪潮提供的。2014年以来的阿里云大会上,浪潮高管是座上宾。双方本来不矛盾,都希望把数据串通,形成大数据。


在一些观察者看来, 在政府和大企业这个市场,浪潮对于阿里的价值,更甚于阿里对于浪潮的价值。 30多年来,浪潮服务过大量的中国企业、行业、政府机构,这是浪潮与许多服务器硬件公司的差异。浪潮的筹码更重。


孙丕恕说, 互联网的下半场竞争,合纵连横,变化多端。 企业一定要明白,在哪些领域你是主角、主力,那你一定要当主角;有些领域你是配角,你就一心一意当好这个配角,这是一个联合的趋势。今年,浪潮与思科正式成立了合资公司,就是这种融合的标志,浪潮在补网络短板。


那么,哪些领域会快起来?“大数据服务,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交易,应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会加快。”孙丕恕说,大数据分析本身存在,当它的量积累到足够多,应用足够广,这时候就会发生质变,大数据分析就会变成人工智能。


丁磊在谈到互联网思维时说,求快,最根本的是怕错过时间窗口。但过于强调时间窗口就对吗?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开始做手机,2007年苹果才做手机,可乔布斯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时代。


而孙丕恕一心想要做的,就是开创一个数据社会化的新时代。


浪潮正在构建的数据网,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 这是孙丕恕经常说的一句话。 但现在,浪潮正在构建的100个数据所,体现的却是跨界融合,一种开放的心态。


“数据所”这个概念是在今年10月浪潮在上海召开的技术与应用峰会上曝光的。当时,浪潮用一个落子天元的围棋布局解读了“公司+创客”的大数据产业模式,而数据所就包含在这盘大棋局里。


在这盘棋局中,天元位置是浪潮的天元数据网,这是承载浪潮数据采集、汇聚、交易的一个平台,里面有上百种计算工具。围绕天元,浪潮一手要构建100个数据所,一手做创客中心,里面是AB创客。


“浪潮点了天元,看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实际上是策应数据应用,是要打造生态圈。” 孙丕恕说。


B创客相当于大数据产业工人。比如全国招投标数据涉及1500万家企业和单位,需要120人365天24小时不停地整理每天最新版本,这就是B创客要干的活,光整理数据就得三轮清洗。这个数据采集好后,可能海尔会买,因为它要看海尔冰箱谁家采购的多。


A创客做数据应用创新,它可能由B创客进化而来,它也会购买B创客的数据做创新。而天元数据网要做的,是要撮合AB创客间的交易。


数据所聚合的是全国行业大数据,从传统产业而言,行业数据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多核心;从浪潮而言,这是从大数据产业源头构建壁垒,建起竞争制高点。


目前已经有20多个数据所建立起来,还有67个数据所等待“摘牌”。其中99所是跟公安部旗下部门合作,涵盖身份,名字,身份证号,照片等信息,专做身份认证;77所是跟气象部门联合成立的气象数据所,包括温度、风力、降雨量等数据;9所是化工数据所,和卓创资讯联合成立,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产品、招中标、产权交易、上市财报等信息。


但数据所更大的价值在于融合,在于打破信息孤岛。


“没有数据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就不成立。通过行业数据所,各领域建立关联,各种应用就出现了。” 孙丕恕说,比如你是100个所之一,你对应的是其他99个所,你的数据价值至少会放大100倍。如果你是万分之一,你要和其他9999个数据所价值相关联的话,还有二次价值叠加。


比如山东移动有一亿七百万用户,运营商是这些用户的信息管道,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可怕。用户的年龄、性别、行业、在哪里上班;使用什么终端、什么时候更换终端,下载的应用、使用程度都会被记录。用户处于什么位置、移动轨迹和速度这些行为数据也会被掌控。


但即便运营商这样的数据巨无霸,如果不和阿里、腾讯等“巨无霸”拥有的数据打通,系统间彼此独立运营,也只能是一座座信息孤岛。


100个数据所,唤醒的是跨界整合的力量。 比如卓创的化工数据有可能和气象数据结合,甚至跟医疗数据结合,跨界融合后发现相关性,就会产生新价值。


最终,这个天元数据网就像阿里建起的淘宝平台一样,不管什么样的行业数据,只有到浪潮这个平台上找最全,这就有了闭环。现在,已经有30000多家企业在天元数据网上购买数据。


浪潮正在用站位上的优势,织就一张可以跨界连接、融合的数据大网。 想象一下有361个交叉点的围棋,其变化之玄妙冠绝古今。如果没有持子天元的胆略和能力,谁敢把自己一手构建的数据存储、交易平台叫天元数据网?


孙丕恕说,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现在缺炼矿设备、工具、交易平台。在美国,云生态链已经建成,产业链分得非常细,有做云迁移的,有研发混合云连接工具。公有云就亚马逊和微软在做,其它企业在这个新生态模式下转型,很多小公司在做应用。国内在云上的技术、设备比美国晚几年,再过三年这个生态系统才能建立起来。




浪潮现在搭建的这个“公司+AB创客”模式的生态圈,一方面要成为平台供应商,搭建云计算平台;同时,浪潮要变成大数据供应商、大数据交易的平台供应商,发动更多的合作伙伴使用浪潮的这些计算平台,数据平台来开发各种应用。当年,淘宝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在,浪潮想做的跟当年淘宝想做的一样,就是想让合作伙伴在浪潮的平台上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应用开发出来,让这些创客快速成长起来。


浪潮要靠技术这根“金刚钻”深耕


正是因为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成熟,才促发了美国创业公司的创新能力。


孙丕恕在美国看到,很多小创业公司是“五人组”——一个CEO,出创意,兼外联;一个CTO,做技术研发,有时CEO也参与方案;一个CTO,做市场;一个CFO,管法律,这四个人在专业上非常资深,都是从微软、亚马逊、甲骨文这些大公司出来的中层,能力很强;另外一个是员工,一般是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是写程序、代码的主力。这些小公司做出来的东西,一出来就是要开拓全球市场。


包括孙丕恕在内的浪潮高层每次去美国,不光和微软、思科、甲骨文交流,更多到这些中小公司走走,他们创新能力非常强,对技术高度敏感。浪潮也在考虑并购一些中小企业,或者与大企业合资,补足短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