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想成为高雅的人,应该多读点高贵血统的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4-07 08: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曹文轩老师前不久做客央视“朗读者”节目,谈到父子深情和告别的故事,《草房子》里承载的不仅是童年的记忆,还有不断告别和出发的人生轨迹。曹文轩老师曾说,“《草房子》是我记忆的码头上存放的一笔最重要的财富。写它,我有一种沿着宽阔的父爱之河顺流而下的感觉,这是一次感情复活,一次感情回放,也算是我对这种的感情的膜拜、深深敬意和纪念。”今天推送曹老师在北大中文系面对新生时所作的演讲片段,看看他怎么区分书的类别和好坏。

书的类别

文/曹文轩


尽管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我对书的分类有这样几种表述。


一个表述是: 打精神底子的书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 (底子论)。

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和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的时候,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犹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是面漆。当然,像任何比喻都不算恰当一样,这个比喻也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第二个表述是: 书是有血统的 (血统论)。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书是有血统的。 书分为两种,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那么高贵。 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这么说,并没有这样的意思:我们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在说所谓的“高贵血统”时,并不意味着凡不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都是下贱的。那些成千上万的、血统也许并不高贵的书,却也是我们需要读的书,就像这个社会的广大阶层,并非是贵族而是贫民一样。贫民是社会大厦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可忽略的。

说明了这些以后,我再来强调阅读那些具有高贵血统文字的重要意义: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表述是:文脉(文脉论)。

“文脉”这个词,是我最近使用的最频繁的词,是一个高频词。我常常想起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满坑满谷。我的父亲当时是小学校的校长,他有一书柜书,里头有些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纯粹是饥不择食,我拿起这样的书就看,一看就进入了痴迷的状态。进入中学后,我是我们班——不光是我们班,是全校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我曾经在那所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一口气写了整整三本作文本。这件事,至今在那所中学还常常被提起。我依然记得我中学时代写作文时的感觉,就觉得 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在纸上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东西叫“文脉”。后来长期的读书生涯与写作生涯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地有地脉,文有文脉。没有文脉,何有流淌?没有流淌,何有文章?



- 版权信息 -

作者:曹文轩

编辑:守拙堂陈峤

本文内容来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图片 来自网络


好 书 推 荐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漆永祥





曹文轩美文朗读

作者: 曹文轩

装帧:软精

出版日期: 2011/0 7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 可直接下单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周国平  ·  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好孤独
8 年前
泽熙投研  ·  杨百万:每日推荐一只股
8 年前
利维坦  ·  这些剖面图,我能看上一整天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