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在门诊中并不罕见,经常是因为女性因为月经失调去妇科就诊后检查“激素六项”,然后就发现泌乳素增高转来内分泌科就诊,但是实际上真正需要药物或者手术处理的高泌乳素血症并不多,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在服用溴隐亭呢?
在我看来不外乎有以下这样的原因:
原本女性月经就会受到很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工作紧张焦虑就会引起月经的紊乱,但是现在医疗保健意识增强后,很多女性就会来医院就诊,特别是一些现代职场女性,通常都具有一些初步的究因精神,非得找出一个明确的影响自身月经的“敌人”,于是就会有意无意地逼着医生去检查,于是越检查问题发现越多。可是很多情况下这样检查下获得的“高泌乳素血症”并没有任何临床处理意义,因为影响泌乳素的原因很多,并且很多原因都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熟视无睹的习惯,比如今晚性生活的时候抚慰乳房乳头了,那么明天去检查泌乳素必然是增高的。
其次由于国内对于临床需要处理的高泌乳素血症处理方法只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手术当然因为有创伤,并且凡人一听到要做脑部手术,自然就会退避三舍,于是药物成为了治疗的不二之选。而恰恰就是药物在国内只有溴隐亭一种,所以这样一条简单粗暴的临床路径就成立了:因为某些症状后担忧而就诊——漫天撒网式的检查就包括了泌乳素项目——影响泌乳素增高的原因很多很细,没有时间去仔细分辨——治疗基本只有一种药物。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知道,不容乐观地看,国内服用溴隐亭的女性中有很多存在问题(具体啥问题,自己体会吧)。
所以趁着刚落幕不久的华山垂体论坛上面的专题讲演,重新复习了一下关于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治,分享来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诊断分3步走很关键,现代生活节奏总是急匆匆的,但不要逼着医生赶紧给出答案,毕竟兹事体大,很多时候,慢慢来、等等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诊治策略。
无论国内外的指南中,都没有提及检查泌乳素需要依赖女性月经时间,因为泌乳素分泌虽然在月经周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样的变异对于临床判断诊治并不构成影响,所以不要再去问医生“我现在是月经第几天能检查泌乳素”之类的问题了。
正常人泌乳素分泌以晚上睡眠期间为最高,而醒来后短期内血液浓度尚未回复基线,因此中国的诊治共识中认为采取巳时采血会比较好。而且进食与否并不影响泌乳素的浓度,所以完全没必要老清老早饿的头晕目眩去医院采血检查。
影响泌乳素分泌的因素非常多,常见的药物比如安眠药物、胃药、中药,并且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泌乳素分泌,比如焦虑紧张就会引起泌乳素增高,所以没有必要一看到检查结果泌乳素超过正常范围就认为存在病理因素。更何况目前国内各个医疗机构对于泌乳素的检查方法和采用的试剂盒并不统一标准化,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现在甲医院检查泌乳素高,而在乙医院泌乳素却是正常的现象。
在明确了确实存在具有病理意义的高泌乳素血症后,那么是否一定是泌乳素瘤呢?这还需要进一步慢慢考虑的。不是说检查一个垂体磁共振发现有占位就一定是泌乳素瘤,因为正常人群中垂体无功能瘤的发生率还是很高的,差不多可以达到十分之一的可能性。
另外在看到泌乳素水平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单位,不要仅仅看到一个数值就紧张得晕过去,因为很多不同的检查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单位,而这些单位之间本身就可以相差好几个数量级,这个“数值+单位”的判断应该是小学数学教授的内容吧,不要成年人了还在犯小学生都不容易犯的“1公斤大米和30厘米棉布,哪个大”的错误。
请注意治疗方案中的第一条,无症状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即使是垂体微腺瘤也可以不采取任何治疗,只需要每年例行复查随访即可。如此看来国内的高泌乳素血症确实有过度诊治之嫌。
在药物治疗方面,卡麦角林的治疗效果要远优于溴隐亭,只可惜国内目前只有溴隐亭被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有些患者会选择海外代购方式来获取卡麦角林,这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从患者的反馈效果来看,确实要比溴隐亭满意,而且服用也比溴隐亭简单,卡麦角林一周两次服用即可,而溴隐亭需要每天一次,甚至有些患者还需要一天多次服用才能获得相同疗效。
手术的指证主要指向大腺瘤和垂体瘤囊变、卒中等,以及出现压迫周围组织。不过国内有些地方会由于医院绩效考核的关系而采取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案,这不是一个好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门诊也有很多女性患者会来询问高泌乳素血症服用溴隐亭究竟吃到啥时候才算完,是不是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要终身服用,其实从指南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对于微腺瘤患者,在绝经后完全可以不用去管泌乳素是否高,可以采取不治疗的策略,因为虽然有研究支持高泌乳素血症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高,但是这一方面仅仅是增加风险,另一方面对于骨质疏松本来女性绝经后就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治疗措施,因此完全可以与泌乳素没有关系。
对于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出现溴隐亭无效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多巴胺抵抗,那么此时选择改为卡麦角林还是有很多患者可以有效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卡麦角林呢?由此可见国内患者确实在药物选择方面比较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