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夏萌
主播
的领读
◆
◆
◆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们,大家过年好!
亲爱的小伙伴们,十天的共读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以前都是通过声音来和大家一起阅读,这次非常开心能参与到整个文稿的创作过程中。第一次写稿就被排到了大师的作品,我诚惶诚恐。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是小说集,但更像是行云流水、极其文艺、极其细腻的散文集。
故事里没有太冲突的矛盾、太波折的情节或者太热烈的情感,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一幅清新水墨画,用口语化的语言去还原整个对话过程和场景,然后就是细腻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坦陈内心、展示每一处内心深处微妙的变化。而这些我都无力用拙笔囊括,非得请你亲自去读才能感受到。
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大多创作于
1927
年至
1935
年之间,这是沈从文创作的转折和成熟期。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
01
▼
景至美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十几岁的时候曾经随部队流徒于湖南、四川、贵州一带。所以湘西世界的的田园风景是他很多作品的大背景。
在《边城》里,我们看到了翠翠和爷爷生活的碧溪岨。那条小溪宽约二十丈,河水清澈透明静静流淌。水中的鱼儿来来去去就像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上篁竹常年翠色,逼人而来。青烟绿水、泥墙黑瓦,一片和谐。
再比如在作品《月下小景》里,“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柔软的白白月光,给山头碉堡画出一个明明朗朗的轮廓,如同一个巨人的影子”。
白描的方法写景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在很多类似的描述里,一幅和缓、自然、静谧的水墨画在我们眼前慢慢铺开,意蕴悠然。
02
▼
爱至纯
在小说《媚金、豹子和那羊》中,沈老写了这样一句话:“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地像中国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显然是已经堕落,美的歌声和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东西了。”可见,虽然沈老笔下是理想化的纯文艺,但其实对现世看得透彻。只是他不愿也不屑于去评论、批评或者迎合政治需求。他作品中的爱是纯粹的、干净的。
比如在《龙朱》里,唱歌定情是苗族的传统。山的这头响起龙朱银锣银钟般的歌声,山的那头调皮可爱的公主在应和、质疑甚至带了一点点挑衅。歌声是真实热情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丝声音都唱到了王子的心上。
晚上回去,王子已是被爱牵制着,为了得到爱人发下毒誓。这份爱是热烈、默契的,于是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无需言语就一切明了。
再比如在《三三》里,三三是沈老心爱人的名字。而他作品里的三三也和翠翠,属于完美女性形象的那一类,率性,美好。在一场偶然的初相逢里,一个孱弱有礼的城市男孩子入了三三的梦。可是她不承认,甚至有意避开,因为骄傲的三三不愿意刻意的把自己的心意附加到城市里繁华热闹的生活里。直到心爱的男孩子去世,她才愿意直面心中那份朦胧的喜欢。
又比如在《贵生》里,勤劳淳朴的贵生喜欢金凤。在乡下人眼里,金凤的面相和八字都不好,不是会克别人就是要克自己。贵生虽然也迷信,但是因为害怕心爱的姑娘被别人抢去,还是拿出了全部身家去提亲。人一旦动了情就有了软肋,当他看到自己的爱人被自己的主子娶走做姨太太的时候,憨厚的贵生还是爆发了,一把火烧了曾经的住处,出走了。
03
▼
人至性
人性是沈老作品绕不开的主题,不管写景还是写爱,都很大程度服务于对人性的刻画。
作品中那河岸红光、吊脚楼里的妓女们是很常见的角色。一日为妓终生为妓,可是沈老笔下的妓女也不过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谋生手段,她们重义轻利,信守约定,往往比城市人还值得信任。
比如在《丈夫》里,因为家里太穷了,乡下的媳妇们都纷纷到城里用身体赚钱。尽管媳妇们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都被繁华城市同化了,但是心还是和乡下种田的丈夫们在一起的。所以才会在故事的最后毅然和丈夫一起回家。
再比如在《柏子》里,那个妓女早就算好了柏子回来的日子,不再接客,安心地等着他。妓女和水手们一样都是水上无根的浮萍,两人相互取暖相互依赖,为对方守心如玉。
除了正面赞美之外,沈老还用了对城市人温和的讽刺来反衬湘西姑娘小伙的纯粹。
比如在《八骏图》中,几个城市里的教授虽然声名在外学问极高,可是他们被城市文明捆绑,压抑、堵塞自己内心的爱和欲望。然而情欲本身是人性最基本的一部分,为了知识分子清高骄傲的形象而刻意隐蔽内心的情欲,实在是一种虚伪。
再比如在《如蕤》里,女主人公如蕤,放着那么多爱他的绅士不要,只一心追求那个她爱他,可他却对她一直淡淡的、若即若离的男孩。最后在男孩终于被感动爱上她的时候,她却走了。城市里的男人似乎被城市文明给公式化了,城市里的爱情似乎也背负了太多条条框框,不能热烈地、忘我地发生。
沈老对于城市的不满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本来是个乡下小伙子,后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一系列的冲突和不适应。于是有了这一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