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gjrwls)综合自公众号环球志(微信号:huanqiuzhi)、网络。
2015年12月8日,上午9点多,微风,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楼顶上PM2.5监测仪的数值是14微克到15微克/立方米,这个数值低于日本国内的PM2.5浓度标准。
在亚洲地区,东京对PM 2.5的排放标准要求最严格,它要求日平均值不超过35微克,年平均值每立方米不超过15微克。
目前,日本全国800个地方设有PM2.5监测点。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是800个PM2.5监测点之一,也是东京都80个PM2.5监测点之一。
日本法律规定:当每立方米PM2.5浓度超过70微克时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要告知市民,中小学要学校停课。
实际上,日本人民也曾长期生活在不见蓝天、大气污染的状态下,为了能在这样的蓝天下生活,日本人民与雾霾死磕了近50年。
日本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松井女士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来中国留学。她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初到北京,觉得天空十分蔚蓝,好像从没见过这么蓝的天空。”
早在1910年代,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业和采矿业带来了滚滚烟尘,一个可见的事实是大阪市民在炎热夏天里不敢开窗。有文章说,据大阪市立卫生试验所调查,1912年至1913年,大阪每年降落的煤尘量为每平方公里452吨。
战后经济复兴让一切死灰复燃了,包括工业污染。有媒体报道,人口密集的东京,在1952年至1953年,会因取暖排放黑烟而“白昼难见太阳”。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产品,就是环境的代价。曾经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日本环境省专家冈崎雄太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时候日本小学的校歌中以“工厂的烟囱上有七彩的烟”这样的词汇来赞叹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
空气污染仿佛是工业发展带来的职业病,每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国家都有一段这样黑暗的历史。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公害(こうがい),泛指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被污染后带给人们的伤害。过去的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饱受公害之苦。
二战之后,日本推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经济发展路线,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力推动以既有的京滨工业带、中京工业带、 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四大工业带为核心,以“太平洋条形地带构想”为基础的建设“新产业城市” 规划,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当时的工业城市神奈川,千叶以及大阪,神户周围都是黑烟滚滚,大气污染也从原来的颗粒状大气污染转变为硫磺酸化物污染,并且直至扩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区域,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东京“白昼难见太阳”,城市能见度只有30-50米,汽车你白天打了大灯也开不了,硫化物刺鼻的味道在部分地区都可以清楚闻到。
在这种状况下,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的四日市哮喘病发生了。其他三大公害病是熊本县第一次水俣病、新潟县第二次水俣病和神通川痛痛病。
四日市哮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石油化学联合厂排出硫酸化物为主的大量污染物质引发。当时,在三重县的四日市,新建了石化工厂。因吸入含有硫化物的废气而导致呼吸疾病的人在1964年达到了人口的3%。
从照片就可以看到,烟囱工厂和居民住宅相距甚近。但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起初,只是有人抱怨空气有异臭,之后就渐渐有人呕吐头疼,最后死亡。
四日市的盐滨小学就遭受危害,当时学校被烟雾包围,教室,校园充满恶臭,学生们被呛人的烟雾刺得眼泪直流,拿着手绢捂住口鼻在校园避难,“就像遭到空袭一样的混乱”。当时,患者一个个被送往医院救治,可在当时的医学教科书里,甚至连大气污染这个词都没有。
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忍受不了疾病带来的痛苦而纷纷自杀。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确诊患者高达500多人,但其实世纪患病人数超过了2000人,截止到1972年底,全国确诊的患病人数高达6376人,其中11人最终死亡。
高度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问题,当时报纸的相关报道“高度成长啊,还我父亲!”
当地一个得了四日市咳喘病的六年级小女孩曾写下一首诗:
大家仰头望着天空,
阴沉沉的黑洞洞。
巨大的工厂在喷烟,
放出了有毒的亚硫酸。
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
何时能还我蓝蓝的天?
日本首都东京也终日在烟雾缭绕之中:
1968年,东京湾钢铁厂上空浓烟环绕:
汽车尾气是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日本东京:
20世纪80年代,行走在东京街头的行人带着口罩防止吸入污染物:
1985年,由空气污染导致哮喘的病人在川崎公共卫生诊所进行氧气治疗: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按照日本华人学者桥本隆则的说法,日本雾霾之战,是民众与政府的博弈:“日本大气污染的最早发现与提出防治的不是当地政府,而是受到这些大气污染侵害的当地居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就发生了关于大气污染的居民运动。”桥本隆则说,这些居民直接找到当地行政部门,要求关注大气污染。横滨就曾有数百居民到横滨市政府静坐,要求政府改善大气污染状况。
在政府还要扩大四日市石化规模的1963年,当地民众开始了要求停止建设石化精炼所的环境运动,最后逼迫建设方不得不放弃了建设计划。
四日市的反对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全国运动以后,日本政府才开始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1969年第一次制定了硫磺酸化物的环境标准。此后随着日本国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严格。具体而言,日本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详细分析原因制定规划,和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政府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两个主要发生源是“固定发生源”工厂和“移动发生源”汽车,并花了近五十年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
一方面对于固定发生源,采取了安装脱硫脱氮装置的办法;另一方面针对移动发生源,出台法律法规限制车型车辆;第三,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日本政府实行低排放车认定制度,大力推行税收优惠、补助金以及贷款优惠等制度,截至2011年,日本全国低排放车保有台数达2055万台,占机动车保有总数的27%。
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东京都内地铁总延长达500KM,路面电车1500KM,在世界大城市中居第一。目前东京每平方公里地铁站密度达到1.06站(北京市内为0.14站),承载着86%的公交运量。
据称在东京市区任何地点500M范围内都可找到地铁口。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地铁及电车已成为东京市民出行的第一选择。
1958年《工厂排污规制法》,
1962年《烟尘排放规制法》,
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
1968年《大气污染防止法》,
1970年的国会,由于集中讨论环境公害问题,而被称为“公害国会”。
1971年,日本增设了环境厅,2001年升格为环境省。目前,已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12个大市和85个政令市全部设立环境行政机构,基本形成以环境省(厅)为核心的全国性一体化行政管理体系。
1978年,仿效美国推出加强汽车尾气管制的“日本版马斯基法”;
1981年,日本开始在主要城市实施氮氧化物(NOx)限排措施;
1992年推出《指定区域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特别措施法》;
2000年出台《关于确保居民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例》;
2001年出台《关于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质的特定地域总量削减等特别措置法》。
此外,日本的《电气事业法》《煤气事业法》《道路交通法》和《道路运输车辆法》等法律中也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内容。
2009年,日本制定PM2.5环境标准。
当然,这些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与日本民众针对环境问题发起的一系列诉讼有直接关系。
自1960年代起,日本公民开始了要求损害赔偿和禁止排污的一系列“公害诉讼”。图为诉讼者捧着因污染死去的亲人遗像进入法庭
日本曾经在1955年前后进行过产业基础整备(相当于中国的基础工业建设),也是一种为了扩大出口而实行的国家性投资计划,其中主要就是沿海部的重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大项目,之后的日本大项目越来越多,到了1962年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被发表,更多的新产业都市被提上了日程,所有的日本大气污染也全部集中在这些区域周围,如:名古屋南部,千叶县京叶沿线等等,另一方面,神奈川的川崎市,兵库县的尼崎市,北九州市等因为建设了制铁所,大规模火力发电站,巨型石油冶炼工厂,使得这些地区的大气状况变得更加恶劣。
这里要说明一下,日本大气污染的最早发现与提出防治的不是当地的政府,而是受到这些大气污染侵害的当地居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就发生了关于大气污染的居民运动,这些居民并不是是无目的地散步,而是直接找到当地的行政部门要求关注大气污染情况,据我手头的资料,横滨的约有数百民居民到横滨市政府静坐要求行政改善大气污染的状况。
1963年在四日市开始计划建设日本最大的石化精炼所,当地的大气状况已经被之前建设的石油装置搞得很差,这样四日市开始了一场以市民为主的要求停止建设石化精炼所的环境运动,最后逼迫建设方不得不放弃了建设计划。(包括之后四日市的起诉大气公害的法律诉讼)
此外当日本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大气污染所带来严重性问题时,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却独自制定了各种公害防治条例(大阪,东京,神奈川)可是这些条例没有法律上的约束,所以在之后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日本各级地方政府在日本政府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前,先在地方的级别详细规定了具体措施在大气测定技术,大气污染对策技术等先行了一步。
高空大气污染
日本政府对应大气污染的措施一直起步很晚,实施不很积极。直到四日市的反对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全国运动以后,日本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以日本文部省为首,与专门的研究部门一起进行调查在1969年第一次制定了硫磺酸化物的环境标准。这个标准是1个小时的数值是一天平均的0.04ppm以下。
随着日本国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标准也是越来越严格。同时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最初日本《排烟规制法》主要是防止排烟,因为制定时日本燃料还是以煤炭为主,之后随着燃料从煤炭转为石油,这样大气中硫磺酸化物排量就在增多,并且法律连汽车排出气体都没有涉及,为了全面防止大气污染日本在1968年重新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这个法律颁布后并没有改变日本的大气污染情况,在民众压力下,这个法律在70年代被大幅修改,增加了各级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违反者的处罚权利,这样才对污染大气环境的活动有所限制。
国道边的大气污染
日本PM2.5的检测
日本近年对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状物质(SPM),光化学合成物的大气污染有所重视,在日本法律中追加了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规定作了明确表示,但是现在对于大气中的浮游粒子状物质的规制很宽松,如SPM值就要比PM2.5要大很多,而PM2.5在美国的研究中被发现可以直接进入肺的深处,使得肺癌发病率升高,心脏病,哮喘等病加重,现在世界上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对PM2.5有限制,而日本还是原来的SPM等级的限制,直到2009年日本才提出一个有关PM2.5的基础提案,原因是在1999年日本东京约有633位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与国家打起了官司,要求国家对于汽车的尾气给与限制(特别是柴油车的尾气)他们基本上都是住在东京国道沿线的患者。
从此之后日本各地都有以政府,汽车厂家为被告的诉讼,要求关注PM2.5的问题。2008年官司打到第九年时终于在法院的劝告下,汽车制造厂家拿出了12亿日元作为和解金与633人和解,同时日本高速公路集团,首都高速公路集团都要对PM2.5公害对策(植树等),还有就是完备大气观测的手段,减少汽车的总量,普及公害车等等。
PM2.5真实面貌
日本环境实验所模拟PM2.5大气污染
日本的PM2.5规制还没有实施,在美国一个立方米的含量是15微克的标准,日本还是1个立方米是100微克,之后逐步提升到1个立方米65微克(35微克)而科学实验中发现当浮游粒子状物质从15微克上升到25微克(PM2.5)时死亡于肺癌人数会大幅上升。
另一个方面如果要实施限制对于日本国内的经济打击非常巨大,这也是日本政府不肯公布数值,硬性规定PM2.5的原因。虽然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东京范围对柴油车的排气给与规定,以便减少东京的浮游粒子状物质,逼迫了日本政府也出台一个比较严厉的大气游粒子状物质的补充规定,还不是PM2.5的规定。
20世纪80年代,公害教育出现在日本小学生的教材上。日本文部省还制定了学校环境教育规则,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环境教育体系,强化垃圾分类,减少焚烧污染。
1970年至1980年,日本直接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财政预算增长1.3倍,同时,日本工业单位GDP能耗降低了一半以上,现如今其工业单位GDP能耗仅相当于我国的1/7左右,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绿化是日本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东京有关当局就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在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追求绿化面积,更加追求绿化体积。
如今,东京湾已淘汰污染产业,再迎蓝天。
三重县四日市也重现美丽夜景:
通过日本社会数十年的努力,日本社会形成了一股合力对抗空气污染。如今大家再到日本去旅行,春天赏樱花夏天赏枫叶,空气干净醉人。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扩大绿化面积;着力打造低碳生态社会。时至今日,伦敦通过70年的努力,有了明显的进步。近年来,全球空气质量都有所下降,很多国家也都在尝试各种办法整治雾霾。
2008年11月16日,美国洛杉矶,山火造成空气污染严重。美国治理雾霾的重点是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美国环保署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2011年8月,米兰大雾弥漫空气污染严重,学校放假。米兰因为空气污染严重,政府决定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市政当局2007年试推禁令,规定每立方米空气中污染物连续12天超过50毫克时,禁止机动车上道。不过,不少环保主义者认为,禁车不是根本之道,政府应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图片来源:Fernando Ramirez/东方IC
2011年12月13日,墨西哥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中。墨西哥城中居住着多达2000万人口,尽管多年的治理已让墨西哥城走出了全球10大污染城市的行列,但是随着城市中汽车数量的翻倍,再加上四面环山的不利地理条件,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问题愈加凸显。今年10月,墨西哥政府对正在建设的医院外部安装多达2500平方米的特殊外墙,这种特殊的墙体可以有效清除空气中的多种污染物,任何有机颗粒只要接触到这种墙体表面就会通过化学反应而被分解,这其中的催化剂就是二氧化碳,这种反应只需日光的照射便可进行,这种技术此前在澳大利亚与迪拜投入应用,预计有望在更多国家得到大规模推广。
2013年12月6日,韩国釜山遭受严重雾霾侵袭,城市能见度很低。上世纪90年代初,首尔因为大气污染严重被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随着韩国产业升级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首尔以及整个韩国的大气质量才有了本质性的好转。首尔对工厂、学校等诱发人口集中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当北京用摇号来控制私家车时,首尔是以税费来抑制私家车的增长与使用。同时,首尔也有“限号”。有车族可到交管部门登记,在周一至周五上班期间选择一天不开车,那么剩余的4天,经过南山隧道时拥堵费减半,而购车时税金也下浮5%。
2012年2月7日,巴西圣保罗,天空笼罩在一片阴霾中。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也受到过严重的污染和破坏,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1994年起,库巴唐市将治理重心转到恢复植被和城市重新规划上,并启动了针对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在20多年时间里,当地企业共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治污。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骤减至300吨,仅为当年的1%。
2012年12月4日,伊朗德黑兰空气污染严重。近段时间以来,德黑兰市区上空各类污染物含量、特别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严重超标,空气质量急剧恶化。德黑兰市的机动车辆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加大和德黑兰本身的地理位置是污染的两大原因。政府尝试进行人工降雨或形成人工气流,将笼罩德黑兰的“烟雾”吹散,另外还采取推广清洁能源和淘汰老式汽车、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但效果尚不明显。
一些城市因为火灾的影响,也发生短暂的雾霾现象。2013年6月22日,新加坡,游客参观雾霾笼罩中的滨海湾金沙大酒店。受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的影响,新加坡连日来被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数破表。
图片来源:Aleshkovsky Mitya/东方IC
2010年8月8日,俄罗斯莫斯科凯旋门,7月以来,俄罗斯境内的554个森林着火点和26个泥岩着火点导致空气重度污染。
综合自国家人文历史(gjrwls)、公众号环球志(微信号:huanqiuzhi)、腾讯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