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
你好。这封信我看了好几遍,从2017年看到了2018年,一直犹豫着该怎么回。
关于疾病和死亡,我没什么好安慰你的。死亡一直都在,它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谁也逃不脱的。只不过有些人走得快些,有些人走得慢些。和我们来之前漫漫长路,以及我们去之后的漫漫长路相比,这点快慢的区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死亡一直都在,区别只在于你看到它还是假装没看到它。现在,你生病了,需要去思考它,而我呢,还可以去逃避着不去想它。我比你的幸运的地方,也就只是这么一点罢了。
我想跟你聊聊的,是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的看法。我刚学心理学的时候,和你一样,对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感兴趣。那时候我不快乐,看了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既焦虑又紧迫,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因为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说的是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获得一种品质。比如婴儿期如果顺利,就会有安全感,幼儿前期会有自信,幼儿期该变得勇敢,学龄期该变勤奋……而如果你又自卑又焦虑,那一定是前面的人生没过好。那时候我不知从哪里看来了一句话,青春期是修补童年性格缺陷的一个机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一定过好青春期,把童年的性格缺陷补回来。然而并没有。生活和心理的动荡一直都有。
前段时间我重读了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理论的书,对这个课题又多了一些想法,来跟你分享。第一个想法,是这些发展阶段理论描述的重点,不是成果,而人生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矛盾。你把恋爱看作是一种成果,自然会哀叹自己没得到,会想去弥补。可实际上呢,它不过是人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一个修炼的机会。结婚、生孩子、衰老,那就是另外的难题。这些修炼的难题很宝贵没错,因为人的发展,是通过这些矛盾来推动的。可是难题是不会错过的。因为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只要你处于矛盾当中,你就面临着发展的契机。」
你错过了一个修炼的人生难题,也就获得了另一个修炼的人生难题。比如「因为觉得错过而懊悔」,这就变成了一个人生难题,而且还挺难的。也许你要问,那我怎么知道自己处于矛盾当中?很简单,你的困惑和焦虑就是矛盾的指示器。它正告诉你,引导你修炼的难题在哪里。
我的第二个想法,是各种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说得有些复杂了。以我的理解,人生发展的核心矛盾其实就只有一个,
「我们和他人的关系」
。这个矛盾又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
自我阶段,他人阶段和独立阶段。
在自我阶段,我们是很自我中心的,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所以才需要上学、恋爱、结婚这些需要处理与他人关系的矛盾来修炼)。到了他人阶段,我们又变得太谦卑了,只有他人,没了自我。我们觉得他人评价、赞许、关心很重要,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
到了最后的独立阶段,我们终于能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了。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但也更尊重自己。别人再也限制不了我们了,除非我们自己想接受这种限制。我们变得自由了,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那么,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想往第三个阶段走,那就别管什么人生发展阶段理论了(包括我刚刚说的这个)。因为「他人」的形态是很丰富的。你妈妈的打骂评价是「他人」,老板和同事是「他人」,什么时候该结婚,什么时候该成家的社会规则是「他人」,所谓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也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