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神十八带回了这些“太空特产”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多少?!格子衫博士一人拿下240000元奖学金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世界第一!他才12岁 ·  3 天前  
新华社  ·  空气质量反弹,3省被公开通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如果穿越回战国,你会改变历史走向吗?(加入头条号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24 19:51

正文


“一觉华胥梦,千年战国情”

吴起、商鞅、苏秦、张仪,

一个个名字我们耳熟能详;

围魏救赵、鸡鸣狗盗、

负荆请罪、纸上谈兵,

一个个典故我们信手拈来。

一切都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

 



Q:如果穿越回战国,你会选择在回到那个国家?如果回去,你会改变历史走向吗?


A: 穿越的问题我还真想过……我最想去齐国稷下学宫,去拜访思想界的精英们。但今人穿越回战国,恐怕改变不了历史。古文字学家回去还能认识一些字,但语言是一句也听不懂的。思维模式就更不用说了,衣、食、住、行完全陌生,最初几年可能都会吃不好、睡不好,对当时的病毒也缺乏免疫力,大病几场估计也就一命呜呼了。穿越回战国真不比把我们扔到非洲大草原好多少!






我是王政冬,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致力于战国史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期刊和学术网站发表过一些战国史考证类的文章。

战国的史料主要存在于《史记》和《战国策》中,但由于各种原因,两书对年代、世系、事件的记载有许多错误,收录的很多战国故事其实是虚构的。清代以来,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汇编工作,杨宽先生的战国史系列作品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战国史的研究又有了很大进步。

关于战国时期的那些人和事,欢迎与我探讨。





关于名将&传奇人物



空洞了、心城°:长平之战要是赵括没有代替廉颇,白起还能坑杀赵兵四十万吗,廉颇vs白起谁更厉害?


王政冬:据《史记》,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龁率秦军攻赵,至七月,廉颇几乎每战必败,无论他是进攻还是防守。于是赵括代替廉颇。九月,赵括被杀,赵军四十万投降。纵然没有反间计,赵王恐怕也会换掉廉颇,毕竟三个多月了,一点胜利的希望都没有。如果赵王一直信任廉颇,赵军可能还会失败,但败得不会那么惨。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将领的个人能力只是一方面。长平之战,秦国似乎真的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实在太顺利了。白起、廉颇都是沙场宿将,能力相当吧。如果换成廉颇统率秦军,王龁统率赵军,自然还是秦军胜。


左上)白起画像;(左下)廉颇画像;()吴起画像



汤姆的猫:吴起一生未尝败绩,尤其是把秦国打得节节败退,为啥没有位居战国四名将之列?难道他还比不上名不符实的廉颇吗?


王政冬:“四大名将”云云,是当代人说的。战国之时,名将辈出,吴起是其中的佼佼者。


sasa:请问你如何评价白起,您觉得导致白起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政冬:白起是一位杰出将领,深谙兵法,为秦国征战三十余年,秦王倚为柱石。晚年不幸遭遇了只要整人就往死里整的范雎,结果落了个赐死杜邮的结局。


The little prince:师兄,请问你怎么看重耳?这是春秋战国年间我最喜欢的人。


王政冬:重耳在时人看来就是一位传奇人物。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重耳十三岁出逃蒲城,十七岁流亡国外,漂泊列国间十九年,备尝人世艰辛。归国后九年时间成就霸业,着实励志。其善于纳谏、知错能改、仁义待人等品质都值得学习。


鄭鄭鄭澤峰:商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政冬:权力斗争。商鞅对权力的贪恋,他要是能远走燕、齐等国,也有可能安享晚年。但,那也就不是商鞅了。


(左上)重耳画像;(左下)吕不韦画像;(右)商鞅画像


西有娃娃:苏秦和张仪到底是不是同时期的人物?苏秦如何到底是做了六国的宰相还只是六国伐秦的总指挥而已?


王政冬:第一个问题,张仪活动时间大约是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年-前311年),公元前309年五月张仪卒于魏。苏秦与张仪有过交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在公元前312年秦、魏、韩联盟与楚、齐、宋联盟的大战中,苏秦以门客的身份向时任楚国客卿的陈轸献策如何打击陈轸的政敌张仪。苏秦与孟尝君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还曾是孟尝君的门客。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之前。第二个问题,苏秦组织了公元前287年的合纵攻秦,杨宽先生认为,苏秦当时兼任齐、燕、赵三国之相。所谓苏秦“佩六国相印”是后世夸大之词。


灬木丶水刃:荆轲该不该刺秦王?就在当时“秦兵旦暮度易水”的背景之下,而不是事情已经发生的角度。谢谢。


王政冬:燕丹一方面想于秦王有私人恩怨,另一方面,他和田光等人认为,如果刺杀秦王如果成功,秦国可能陷入内乱,到时候诸侯可以合纵破秦。当时秦国已有席卷天下之势,燕国显然抵挡不住秦军,不惜一切代价让秦国陷入内乱也是一条自保之计。


LERNANDEZ:老师,请问历史上真的有盖聂这个人吗?据说他和荆轲是旧交,是真的么?


王政冬:《史记·刺客列传》有对盖聂的记载,他住在榆次(今山西榆次),曾与盖聂论剑。他应该是一位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剑客。两人并非旧交,荆轲只是慕名前往拜访,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崧山:《史记》里吕不韦是秦始皇亲爹,可信吗?


王政冬:《史记》这个说法不可信,李开元先生《秦谜》一书有详细论证。王室对血统的审查是极为严格的,子楚也没那么好骗,更主要的是,纵然赵姬怀孕,也不确定会生男生女啊。


荆轲刺秦王



关于战争&政治格局



林举:您好!请问什么是合纵,什么又是连横呢?


王政冬:一般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西岳: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春秋战国年代的合纵连横,更多作为一种策略还是作为一种战略智慧看待?


王政冬:合纵连横是复杂的国家环境下,各国为了寻求生存与扩张而运用的外交谋略。有时是为了应付眼前危机,有时是为了长远发展。


孙锐:苏秦合纵有成功的可能吗,还是仅仅推迟了秦一统的步伐?如果苏秦真正的成功了,是不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中国有可能成为东方的另一个欧洲吗?


王政冬:苏秦于公元前287年组织的那一次合纵成功了,秦国割让了部分土地。历史有多种可能性,在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变成另一个欧洲是可能的,元明清之时,统一观念深入人心,就不太可能变成欧洲了。



huming:长平之战有没有坑杀俘虏,坑杀了多少?


王政冬:太史公载赵国前后出兵45万,40万人投降被杀。很多人怀疑这个数字,可能赵国军队不一定满编,会有逃兵,秦国情报也可能不准确,但没有别的证据之前,还是按40万人计。战国时坑杀几十万人,也是可能的。


蓝色夏威夷是我:王老师怎么看长平之战,战国战争和外交对于国家兴衰哪个起决定左右?


王政冬:长平之战,简单来说,韩国运用李代桃僵之计成功将“祸水东引”。赵国前后发兵45万与韩国上党军民共抗强秦,结果全军覆没。秦国惨胜,韩国将自己的损失降到了最小,赵国险些亡国。对于战国诸侯而言,国防与外交同等重要。


谁忽悠都信:看战国时代的故事,我总有个疑问。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而战国各国管辖的地域也并不大,人口也应该不多,可是看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动辄就是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之间的互相攻防,比如长平之战,秦一下子就能坑战国的战俘40万人。各国凭什么能养这么多的常备军?或者这些军人是战时从军,平时为民?


王政冬:《墨子》载战国初期,晋、楚、齐等大国就已经有数百万人口了。当时连年征战,各国几乎全民皆兵。几百年的战争经验让各国的国家机器都演化为高效的战争机器。《战国策·赵策三》赵奢与田单论兵对这方面有讨论。


周禹:政冬兄,战国初期魏国曾经强盛一时,但到战国中期,终在与齐,秦的博弈中落败,纵观魏国的发展史,可知地缘因素对其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那么以兄之见,像魏国这样地处四战之地的国家,他走向崛起的正确破局之道是什么?


王政冬:禹兄,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独特的地缘因素,我觉得像魏国,应该长期维系赵、魏、韩的合作,然后或者东向灭掉齐国,或者西向灭掉秦国,取得更大的空间。也许本没有什么正确道路,只要选择一条路,坚持走下去,政策得当,就会成为破局之举。


大榕树517: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时间是战国时期吗?


王政冬:“五种社会形态说”并不适用于中国古代史,关于“封建”这个词,可以读一下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其中有对这个问题的详细梳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战国时代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战国时期确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变革时期。


我爱种地瓜:如果亚历山大攻下波斯继续东进,应该是遇到秦国吗,双方胜负能否描述一下?谢谢!


王政冬:亚历山大大帝要真的推进到关中地区,可能会打赢几场战役,但最终会输掉整场战争。纵然马其顿军与秦军打个平手,秦国还可以联合楚、赵诸国,华夏文明可以“以多欺少”,最终总能打跑他。但华夏文明未必会在当时就向西扩张。


追梦的舵手:你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对于人数好像有争议,请问真实的数字是多少?


王政冬:项羽新安坑俘的人数,李振宏先生等曾撰文讨论,个人也认为20多万有水分。章邯从关中出发时,军队总人数可能是20多万,几经鏖战,损耗应该不少,特别是后期赵高秉政,估计不再有兵源补充。章邯军队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是骊山刑徒,刑徒中大部分都是六国之人,项羽的诸侯联军恨的是秦人,六国之人会被联军编入自己的部队,《汉书》说项羽军进入河南时有30多万人,鸿门宴时则有40万大军。秦人在新安被杀的应该也有十几万吧,当然,这纯属个人主观估算。用诈术一夜之间杀掉十几万或二十几万秦人,我认为项羽的联军是能做到的,之后累尸成山,筑为“京观”,也足令见者为之胆寒。




冇汏汏の儚想:您好!秦国军事实力如此强悍,难道没有机会剿灭项羽刘邦起义?南方不是有几十万军队动都没动吗?


王政冬:您好!当时“天下苦秦久矣”,短短几个月内关东地区几乎都反了,秦帝国派驻郡县的一些长官都顺应民心而反,秦帝国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征战南越时可能调动了五十万人,战争结束后士兵自然就复员了。留守南越的军队可能只有几万,《史记》载南越秦军统率尉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欢喜Yuki-66:最近在看韩非与李斯的传记。韩非是天才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通帝王之术。为何反而救不了自己呢?以前历史总说是李斯害死韩非,还有种观点是韩非被始皇帝所忌惮,李斯为秦始皇背锅,请问老师走是如何认为的呢?


王政冬:很多思想家和实干家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害死韩非之人,《战国策》说是姚贾,《史记》说是李斯、姚贾,最终下令的是秦始皇。阴谋论等自然可以有。个人倾向于为人陷害,韩非对秦帝国没有太大威胁。




关于统一&秦之灭亡



樂:我觉得西方国家没有形成统一是缺少核心文化和像秦始皇这样的人,请问,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是否也会像西方国家一样分裂?


王政冬:您的观点很有见地,个人也认为战国秦汉之际,华夏文明没有必然的理由变为一个大一统帝国,历史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上统一的次数越多,人们追求统一的思维定势就越强,而统一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委鬼 月半:战国为什么最后会走向统一,没有分成7个独立的国家?


王政冬:您好,历史的因果律扑朔迷离,毕竟能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个人觉得人们的心理因素应该很重要,虞、夏、商、周以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习惯了有一位“天下共主”,文化心理会左右人们的思想,习惯成自然,所以在孟子眼中,天下最终是要“定于一”的


漠凡: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七国里恰恰秦国这个基础最差的国家能统一,齐国、楚国失败的必然性体现在哪?所谓百家争对当时的政治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王政冬:野蛮征服文明的事例在历史上反复上演。历史有多种可能,我们可以总结出齐、楚灭亡的几十种原因,但两国未必就不能翻盘。诸子之中,有人被委以卿相,有人封侯拜将,有人为王者师,有人为太子傅,深入到了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老板,数芊芊:秦朝真的很牛吗?为什么后期就不行了,按理说,不会那么快就倒了。


王政冬:秦帝国确实曾盛极一时,贾谊《过秦论》说秦军“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最终亡国,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西北望射天狼:我很好奇,有一种观点:秦朝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始皇太“残暴”,而是因为他不够“残暴”,因为他留下了太多六国的后裔而没有斩尽杀绝,请问有道理么?


王政冬:这种观点当然没道理,造反的不仅是六国后裔,还有各地豪强、贵族和士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帝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人手中。滥用民力的结果就是自取灭亡。还是那句话,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关于生活&一些八卦



Gilbert:您好,我高中时利用上课时间读了黄易的《寻秦记》,对先秦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民风是不是非常彪悍?还有同性恋很流行吗?为什么有那么多有思想的牛人同一时期出现?


王政冬:第一个问题,上古民风也是分地域,《史记·货殖列传》对各地民风都有描述,北部边疆与胡人毗邻,民风最为彪悍。第二个问题,对同性恋的记载史不绝书,像西汉的很多皇帝都有男宠。不过应该谈不上流行。第三个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时势造英雄。


The little prince: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谁呢,有没有皇后呢?


王政冬:李开元先生在《秦谜》一书中推论秦始皇是有皇后的,是楚国公主,公子扶苏的生母,但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而死,相关信息也被史官抹去。


乖果儿:秦国的宣太后到底叫不叫“芈月”?


王政冬:宣太后不叫芈月。古代贵族女子的名字是一般保密的,很难为外人知道。周代的习俗是“女子称姓”,如“褒姒”,是指周幽王从褒国娶来的姒姓的女子。有影响力的贵族女子后人也会用谥号或别号来称呼她。有人说“芈月”是兵马俑上刻的文字,我也看到了那个字的图片,那个字应该按古文字学家的解释,隶定为“脾”字,是工匠的名字,“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兵马俑上有很多工匠的名字。


Keynote:您好,“褒姒”是老大娘的意思吗,我看钱文忠的书是这么解读的,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


王政冬:褒国是夏禹之后,夏朝姓姒。周代习俗,女子称姓。“褒姒”是指从褒国娶来的姓姒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可以有成千上万个。后来因为周幽王的那位宠妃太有名了,就成为她的专有称号了。其他如晋献公夫人叫“齐姜”、楚共王夫人叫“秦嬴”,都是这个意思。


点:老师你好!我想问下在战国时期老百姓主要种植的庄稼有哪些,衣服材质有哪些,酿酒情况跟日常娱乐有哪些?谢谢!


王政冬:您好!这个问题您可以阅读杨宽《战国史》、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黄中业《战国盛世——跃动的九州》得到详细的答案。简单说,粮食:禾、黍、稻、麻、菽、麦……丝织品:纱、绢、绨、罗、锦、绣、绮、绦……


大榕树517: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铁金具体指什么?货币还是纯金属?


王政冬:先秦秦汉史料中“金”字的意思,要视具体语境而定。首先可以指黄金,如《管子·国蓄篇》云“金起于汝、汉”,指汝水、汉水流域出产黄金;其次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如《战国策·西周策》云“温囿之利,岁八十金”,指温囿每年能提供价值八十金的利润,也就是温囿产出的黄金、铜钱、粮食、木材等所有物品的价值。这个意义用的比较多,如“千金之子”、“万金之家”等。最后,“金”可以泛指金属。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境内贵金属相对稀少,主要铸币是铜钱,商品流通中使用更多的应该是粮食和丝织品。




关于书籍&推荐读物




影子:王老师,我一直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很有兴趣,能不能推荐一些书,看看呢。


王政冬:您好!断代史类可以看童书业《春秋史》、顾德融《春秋史》、杨宽《战国史》、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等,对史料的注释和考证可以看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等。


Hucci Liu:请问东周列国志,怎么样,需要抱着何种态度来读呢。对春秋战国很感兴趣,谢谢老师!


王政冬: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读完后建议您读一读刘勃《读罢春秋不成歌》、《歧途哭返说战国》。


红药无声:想知道鬼谷子到底有多神秘,有没有推荐的书?谢谢!


王政冬:您好!“鬼谷子”这个称呼本身就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此人有神鬼莫测之术,但这只是这个称呼给我们的错觉。先秦有很多今天看来稀奇古怪的姓氏,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端木、澹台、漆雕、巫马等复姓,但绝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些人是从事木匠、兽医工作的。《说苑》、《论衡》两书记录了鬼谷子的一些言论和他教学生的小故事,《扬子法言》、《风俗通义》也都认为鬼谷子是“六国时纵横家”。显然汉代人认为鬼谷子实有其人。鬼谷子应该也和墨子、荀子一样,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是有思想、有学问的人,但真的让他进行政治实践,恐怕未必能取得苏秦、张仪那样的成就。您要想多了解他的话,可以读一些研究《鬼谷子》的博士论文。许富宏的《鬼谷子集校集注》也值得一看。


西京:您好!我看过《战国策》,看这种史书的时候由于对全部的历史乃至当时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就觉得不容易理解,看过就忘。看历史小说的话,文学性的成分较强,会跟历史有一些出入,怎么样可以更好地结合或是其他方法吗?


王政冬:您可以读杨宽《战国史》、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等作品。


毛奇:请问王老师对剑桥中国史,这部国外编撰的书怎么看,值得喜欢历史的人读读吗?能不能更客观的了解秦汉?


王政冬:您好!这套书我是非常赞成大家阅读的。能提供很多新颖的视角。但诚如一位法国历史学家所言:“真正能了解法国历史的,是法兰西人。”我们常希望客观角度看历史,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居住和生活才能更深刻理解它的历史,而这个过程中势必融入我们的感情。其实我觉得,本国国民研究本国史也可以足够客观。


乐小乐:想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有没有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一点的书籍推荐?


王政冬:刘勃先生的《歧途哭返说战国》文笔流畅,推荐阅读。


贤良 苏阳:闲来无事看《史记》,离开文白对照多数看不懂,基础薄弱缘故,想从《论语》《大学》《中庸》看起,不知可否,如可行,可推荐哪个版本的合适?


王政冬:我推荐您先阅读《史记》中汉代的历史,太史公自己记录的部分还是比较通俗的。《史记》先秦部分多录自《尚书》、《战国策》,文字难免艰涩。版本的话,韩兆琦先生的《史记评注》就很好。


雨之笺:老师您好,我最近在看大秦帝国,对战国时期列国纵横博弈很感兴趣,但诚如您所说,这部书与史实离的较远,如果想系统了解这个时期历史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王政冬:您要想系统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阅读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或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憨豆:请问秦始皇的生平要找哪些书读呢?


王政冬:主要都在《史记》中,关于骊山陵的考古资料,《赵正书》等简帛材料。另,李开元先生《秦谜》一书可以参考。


加入头条号澎湃新闻



阅读原文↓↓欢迎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