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清迈是从电影里,画面美丽,风景宜人,结合故事线的穿插,使我对清迈本身就略有好感。7天的清迈、拜县深度游也使得我对这个地方有了些不同的感触。也许是“职业病”的原因,看见旅游的地方总想着这个地方成功的点和所存在的问题,虽然一路上在努力把度假与工作剥离开,但还是忍不住想了很多。
从旅游产品和综合情况上而言,清迈和拜县基本上可以用:
热、购、悠、闲
四个字来进行描述。
抵达清迈机场已是凌晨,没有受到日光的灼晒,但湿热的空气已然环绕四周。也许是因为4月的北京还没有让人对炎热有所厌烦,这种湿热的环境,顿时让人的情绪从紧张急促的城市生活中释放开来。清迈不同于普吉岛、三亚这类滨海度假区,它地处山区,没有海风,所以这里的夏季,白天也是热的有些令人无所适从,山、林、田是这里的主要景观构成。所以这里的旅游主要由以观光为主的庙宇文化和以山林为主的体验活动所构成。
当然,除了天气热以外,这里的人气也是非常的热,在这里可以见到全世界各地的人,以及各种性别的人。在清迈,无论是城市或是旅游区,对于降温避热做的都是非常到位的。
有时候热未必是坏事,热了就希望凉快,有了需求自然也就有了商机。
中国人的购买力在每个国家都表现不俗,在清迈更是如此。泰国旅游收入在国民总收入的占比约为35.0%,清迈作为泰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整个城市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旅游行业,这也造就了清迈人民对零售业的热衷。不仅中国人,世界各国的游客都在这里释放出了极高的购买欲。一方面来源于泰铢本身的汇率较低,另一方面也与世界的服装制造业中心已经逐渐由中国独大走向了东南亚为主的行业形势。所以,这里的餐饮、服装、小商品总是不缺买家。尽管清迈本身是旅游城市,相对泰国其他城市也略显昂贵,但其商品的覆盖面却十分的广泛。每周日的夜市可谓是“泰国一景”,在这里,本地人、外地人以及全世界的游客,基本上都会来这里转一圈。
如果说法国人喜欢坐在街边拿着杯Espresso看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在清迈,其实躺着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感觉也是很好的。
用“悠”这个字,是因为进入拜县,“悠然自得”四个字始终贯穿所有的活动。其实拜县的景点十分的不经看,有种进了影楼、摄影棚的感觉,景点尺度非常小,内容也非常少。
拜县
全部的人文景点,去掉景点之间的路程与时间,半天都会嫌多。但反过头来想想,其实也对,景点多了游客就忙了,也就没人在镇子里晃来晃去了。整个拜县县城能呆住的地方也就大概不到6条街道,几乎全部都是餐饮、购物、租摩托。白天,大家就坐在酒店看看下雨、看看天,晚上就看看夜市、看看人。这里常驻的游客大部分是欧美年轻人,很多人来这里一边打工,一边过着度假的生活,挺好。
不禁想起国内开发商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挺对:“免费景点做做就得了,重要的是要能留住消费,留住人。”在这里是着实信了这句话。
邮局都成为了景点
之所以把“闲”和“悠”分开来看,是因为这里的“悠”更多地体现在环境与氛围上。而这里的“闲”确是渗透在清迈人民骨子里的一种感觉。其实这里的物质生活很像国内4-5线城市,但生活状态却很像法国人,闲散的活着。不像国内的很多旅游地,环境和人以及行为方式不搭调:大山大水优雅的呆着,人们却疯了似的忙着挣游客的钱,而游客拼了命的卡时间、赶景点。当然这里的人也有忙的时候,只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丢掉原本该有的生活。
❖
闲适生活
清迈和拜县总体来说,旅游资源其实一般,作为不懂泰语的外国人,也体会不到什么文化内涵与精髓。这就让我不禁反思另外一个问题,晃晃悠悠不求甚解不就是旅游的根本目的吗?为什么要在旅游的地方去“深挖文化”加强“文化展示” 呢?文化最好的获得方式应该是体验与感受吧。国内大部分的文化类景区总是希望把无数的文化与知识刻在地上,可游客的时间只够上厕所和购物的,于是开发者和客户之间总是被“时间”这一问题所屏蔽。也许给游客一个愿意呆下来的地方,他们更能感受到这里的文化,也许不去急功近利的促销导购,能获得更多的购买力,也许天热,道路交通不便并不一定会影响到旅游的发展。也许,旅游开发的决策者没有时间去旅游,所以他们也许不懂得旅游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吧。
其实做旅游不难,难的是把自己作为游客想游客该想的事,而不是画个圈来让别人旅游。所以,这次的旅行价值还是蛮大的,至少以后不打算只是画画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