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探索  ·  Nature Medicine | ... ·  2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 ... ·  3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净利润预减超90%!万泰生物2024年业绩持 ... ·  2 天前  
BioArt  ·  Nat Commun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Cell | 徐成冉课题组揭示单细胞分辨率下内胚层器官发生的时空轨迹与遗传谱系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1-17 00:1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遗传追踪、单细胞分析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全面解析了哺乳动物内胚层的器官发生过程,提出了新的细胞分化模型,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与目的

该论文旨在全面解析哺乳动物内胚层的器官发生过程,特别是胚胎第8.5天至第9.5天的关键阶段,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该研究整合了遗传追踪、单细胞分析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创新的遗传追踪编码,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时间序列成像技术,对14个内胚层亚区进行了精确的谱系追踪和空间分布分析。

关键观点3: 研究发现与亮点

研究揭示了创新的遗传追踪编码、内胚层多潜能与多起源现象、器官发生的空间模式以及重新定义胰腺发育路径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为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再生医学中的器官再造和高级类器官模型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观点4: 研究团队与贡献者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徐成冉担任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博士生李可冉、八年制本科生余佩隆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PTN项目博士生郑奇棋。此外,该研究还得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贡献。


正文


2025年1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Cell发表了题为Spatiotemporal and genetic cell lineage tracing of endodermal organ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遗传追踪、单细胞分析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全面解析了哺乳动物内胚层的器官发生过程,提出了新的内胚层细胞分化模型,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哺乳动物内胚层通过复杂的细胞命运决策过程发育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多个附属器官。然而,对于这些器官发生的早期细胞分化过程,尤其是胚胎第8.5天(E8.5)至第9.5天(E9.5)的关键阶段,目前仍缺乏全面的理解。研究团队通过设计创新的遗传追踪编码,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和时间序列成像技术,对14个内胚层亚区进行了精确的谱系追踪和空间分布分析。

研究亮点与重要发现

1. 创新的遗传追踪编码:研究团队利用Cre-loxP系统开发了九种转基因小鼠品系,实现对14个内胚层亚区的单独追踪与标记。这些编码通过荧光蛋白标记,使每个内胚层亚区的遗传身份清晰可辨。


2. 揭示内胚层多潜能与多起源现象: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谱系亲和指数(Lineage Affinity Index, LAI)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内胚层亚区具有多种发育潜能。例如,肺、胃、肝、胰腺、小肠和大肠等器官均由多个亚区共同贡献,揭示了器官发生过程中广泛的多起源现象。


3. 器官发生的空间模式:研究通过高质量的成像技术进一步解析了内胚层器官发生的空间轨迹,发现器官发生在空间上呈现“混合型”和“拼接型”两种模式。混合型(如肺和肝)显示不同来源细胞的混合分布,而拼接型(如胃肠道)表现为不同来源细胞在空间上的区域拼接(图1)


4. 重新定义胰腺发育路径:研究揭示了胰腺的多元发育路径,包括早期α细胞直接来源于内胚层细胞,而非传统认为的胰腺祖细胞(图1)


该研究全面绘制了内胚层器官发生的时空轨迹,提出了混合型和拼接型两种器官空间分布模式,为经典的细胞分化模型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发现为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再生医学中的器官再造和高级类器官模型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徐成冉担任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李可冉、八年制本科生余佩隆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PTN项目博士生郑奇棋。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王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方璇博士和李林宸博士也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 内胚层器官发生的摘要图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2.012

制版人:十一


BioART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BioART友情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会议资讯



近期直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