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机制”隐含在“元事件”以及公众淤积的情绪之中
“启动机制”关涉“次生舆情”的生成,它首先取决于“元事件”的性质、规模与危害程度。所谓“元事件”,即引发舆情的原初事件。“8·12事故”后的“主体舆情”指向的正是事故的伤亡人数与救援情况、事故原因与真相、问责等。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对于“元事件”的即时反应中实质包含了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情绪,大体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直接针对“元事件”本身的情绪,其二是以往同类事件所累积的情绪观点、心理定势、标签化思维等,经由“元事件”的勾连,作为一种即时反应完成了“次生舆情”的酝酿与集聚。换言之,“次生舆情”的启动其实是与“主体舆情”同步的,只是其“锋芒”暂时被“主体舆情”所遮蔽,一旦遇到合适的驱动因素,则势必爆发。
(二)“驱动机制”存在于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三方互动之中
“驱动机制”指的是引发“主体舆情”发生转向,继而促发“次生舆情”得以大规模显现并发生作用的相关因素。由于危机的公共性与危害性特质,政府必须进行舆情回应与危机处置,大众传媒也要反映舆情并探查真相,社会公众则一定会对政府的危机处理以及媒体的新闻报道做出即时反馈,并通过自媒体等平台予以呈现与宣泄。于是,在政府、媒体、公众三方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受此驱动,“主体舆情”开始裂变出不同面向的不同议题,当这些议题击中社会情绪的“破发点”时,“次生舆情”随即凸显。这其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
1.政府对于舆情的不当回应是“次生舆情”生成与演化的直接原因
每当社会爆发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之时,无论事件是否与政府有直接关联,“次生舆情”往往最终都会指向政府。尤其在危机爆发之初,核心信息不明确,真相尚未得到充分开掘,社会情绪需要寻找宣泄的“突破口”,而此时的政府又处在不得不直面危机的境地,一旦出现应对不力、处置不当的状况(有时甚至只是官员随口一句与事件无甚关联的话语),就可能迅速引燃“次生舆情”,进而消解“主体舆情”而成为舆论关注的主流与重点。
2.公众基本诉求无法获得满足是“次生舆情”生成与演化的根本原因
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舆情交汇点必然凸显公众的根本诉求,这种诉求包括对危机真相、原因、危害、处置等基本信息的知情与了解。一旦这种诉求无法获得满足,则必然驱动并加速“次生舆情”的演化。与此同时,政府官员缺乏诚意的沟通,弥漫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也势必会被公众理解为一种掩盖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推卸责任”的“走过场”。很多时候,公众更在意的是政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