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我每年都会重温一遍,叫做《九段秘书工作法》。
假设你是一位秘书,老板让你准备一场会议,你会怎么做?
我们来看看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做法: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回答一个问题:
高段位和低段位的工作者,做事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第一个差异是能不能往后看。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接到一个任务,按领导字面上说的去做,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比如开会,开会的目的是让一群特定的人能够形成某种共识,并在之后采取某种行动,取得某种结果。
理解了这层目的,开会的准备才不会仅仅是「发个通知」「准备个会议室」而已,才会有更高段位的「定责任」,并跟进完成情况。
——这带给我们一个启发:
在接到任何任务时,问一句,「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差异是能不能往细看。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做就是漏洞百出,有的人做就是完美无缺。他们的差别就是能不能想得更多、考虑更细。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最喜欢说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但是高段位的人会做好检查,保证自己出品的内容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回到秘书这个例子,高段位的人就会确保三个核心环节万无一失:
· 人能不能来齐?
发通知之后,再打电话确认参会,保证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提前 30 分钟再次提醒与会者参会。
· 设备是不是没问题?
测试投影、电脑等工具有无问题。
· 责任是否清晰?
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保证大家都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要做什么。
这三件事,其实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动作。虽然说每个细节都重要,但关键动作决定了最终的成败:
——这带给我们另一个启发:
在开始做一件事时,找到完成这件事的关键动作有哪几个。
第三个差异是能不能往前看。
什么叫往前?一个核心就是要有后备。在人力资源里有个概念叫做梯队,指的是有一个人能胜任你的岗位,这样你才能去更高的位置。否则你就只能在这个位置,因为没人能做好你的事。
要赋能后备,有的是通过培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工作流程化。然后等到对方要做的时候,直接给到他一个表单:你看,照着这个做就行了。
这就是最高段位秘书的做法: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个人的会议服务模式。
那到底哪些内容要流程化?用一个词来说最简单:事不过三。如果一件事做了三次以上,那么就要考虑标准化了。否则,每次都重新开始,你累,下属累,而且你还很难往更高的位置走。
——这带给我们第三个启发:
事情做完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如果它经常发生,那么就把它流程化。
总之,高段位的人,看问题不会只看问题,他们会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也就是目的;他们会看到问题里面的问题,也就是问题的关键破局点;他们会看到如何不让问题成为问题,也就是让事情流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