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世界本是立体的,但常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点式、线式或平面的。尼采曾说过,“大多数人活着,可是只有少数人醒着”,就在暗示着没有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只是活着却没能醒着。
用唯物思想来展开企业治理中的具体业务,可以做到“无我”,更好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用唯神思想来构建企业中的组织文化,让组织成员崇尚企业使命,努力达成企业目标。
用唯心思想来提升个人修为,通过建立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事业的发展需要唯物论、唯神论与唯心论三者复合,懂得什么情况用哪种思想,这是一种艺术,就要求企业家在每种思维方式上都要修炼,还得融会贯通。
常人看到的事物折射到视网膜上是平面的,正如我们看电影一样,虽然看上去电影里面的事物是立体的,但都是在一块屏幕上。因此,常人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现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常人相当于一台照相机,而不是
X
光机,更不是
CT
机。佛学中说“万象皆虚妄”就是这个道理,但万事万物一定有它的真相,真相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真相只有一个,但作为真相表现形式的现象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
企业家要拨开迷雾,要把握事物的真相,最基本的办法是学会哲学思考哲学。“哲”这
个字拆开,就是“手+斤+口”,“斤”即斧头,“口”即表达,“哲”就是手拿斧头把废话砍掉,也就是拨开迷雾见真相。试想,如果把握了问题的本质,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很多老板整天“烦死”,费尽时间精力,却还是苦于无法解决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哲学思考。
三院院士
当寺院院士,认识生命价值
有些人每天消磨时光,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认识不够,说明这类人的修炼不够。
对人生认识不够的企业家,可经常去寺院,做一个“寺院院士”。当然,寺院仅仅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无非是强调企业家自身的修炼。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世界文化,它们的精髓,都经过了长期积淀,古今中外的圣贤智士们从不同角度凝炼的精华,对启迪人生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明辨很多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以下五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来干什么?我将到哪里去?如果企业家可以从宇宙的角度来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索,从这个层面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就会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许多人饱食终日、浑浑噩噩,甚至整天的扑克麻将、歌舞升平,更有醉生梦死者,其实都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认识的缺失。这样的日子,无非是对死亡的期待。真正的企业家,生命只为事业作停留。 因此,我建议企业家多去去寺院,当个“寺院院士”,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得以清醒地认识自我。
当学院院士,认识学习价值
有些人有了钱,非常想干事业但不知道该做什么,总是心里发慌,总觉得不踏实,因此彷徨不决,不敢投资,说明这类人学习不够。
累得要死去医院,时时接到传票去法院。心中有说不尽的无奈。这是因为知识不够,学习不够。学习不够的企业家,要努力成为“学院院士”。这个世界发展得实在很快,如果有正确的人生观,但缺少科学的方法论,那么最多只能是空想而不是理想。
企业家的过去或许很成功,但光靠经验肯定不行;经验一定是过去的,但企业家需要面向未来。有关研究表明,人类从原始时代到石器的应用和牲畜驯养,大约用了九千年,但发展到金属的应用只花了约三千五百年,进一步发展到铁器的应用只有两千年;从蒸汽机的发明到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仅仅只有三百年,而电子技术的产生、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是区区几十年。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所以,有人提出学习力比学历更重要。企业家要定期去学习,才不至于落伍,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多交一些有思想有知识的朋友。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帮助你解决具体的问题,但对你具体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效果,这就是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