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改革开放40年上海科技人才工作发展历程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9-12-03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上海改革开放的40年,是突破引领创新求变的40年,也是科技人才支撑驱动创新发展的40年。本期我们将对上海科技人才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在过去的40年里,上海因改革开放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城市焕发勃勃生机;因科技人才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驱动力,科技创新事业蒸蒸日上。1976年,上海恢复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了上海科学院。经历40年的开放创新,上海培育建设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在科技人才战略规划、引聚留用人才等方面前瞻布局示范引领,科技人才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据统计,1990年上海科技活动人员数18.25万人,2016年跃升至49.88万人。1995年上海R&D人员全时当量为5.56万人年,2017年已升至18.35万人年。2017年全市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2808个,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参加R&D项目人员数从2000年的5.42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16.93万人。2015年全市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4472家,科技从业人员163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12%;科技企业总收入19905.13亿元,利润总额1751.30亿元,创造税收1042.5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5%。

图1 1990-2017年上海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全国科学大会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回顾上海科技人才工作,也是历经波折,经过了解放人才到创新突破的系列阶段。


01

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4年):尊重知识,解放人才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79年,上海市部分科研机构着手对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进行局部改革试点,进行内部人员结构调整和人员流动工作。市政府建立科技干部处,各系统也相继恢复或建立了科技管理机构。恢复技术职称制度和院士评选,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工作开始展开,一批突出的科技人员进入学术和技术工作的关键岗位。1982年和1984年,根据中央部署,两次进行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检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科技人才的解放、培养和使用开始走上正轨。1984年2月,上海市政府颁发文件,鼓励科技人员支援郊区建设,科技人员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星期天也在为乡镇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星期日工程师”。同年,市科委、市人事局等先后建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推动人才交流活动的开展,并先后两次对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491名科技人员中的大多数人晋升了一到两级工资,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02

改革调整阶段(1985--1993年):构建科技人才发展新格局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将科技体制的重点放到人员结构调整和综合配套改革中,尝试性地提出分流和调整的基本思路,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思路,推动科技,掌握经济。
1988年,市人才开发调节中心建立,职能是通过宏观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进行引导。随后市政府先后就上海市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辞职、聘用合同制、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争议处理、待业保险等问题颁布一系列文件,使科技人员管理逐步做到有章可循。1986年开始对杰出的科技英才、科技成果进行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精英奖、青年科学基金等科技人才奖励陆续推出,并给予资金资助。其中,1987年至1990年共投入391.6万元用于奖励科技英才。1990年,配合浦东开发开放以及漕河泾等新兴技术开发区建设,上海市进一步放宽人才流动和科技人员管理政策,包括在浦东建立计划调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体制、放宽浦东新区的进人政策等。


03

深化成型阶段(1994--2002年):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人才重要性开始凸显,改革科技体制,调整人才专业结构,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规范有序。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 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4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 年)三项重要的科技体制改革文件,科技人才管理开始有法可依,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也有章可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始步入依法(章)办事的新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就率先提出建设人才高地的目标。在探索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科技人才发展的管理思路、管理手段发生了转变,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确立,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结构的调整,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框架初步搭建,人才高地建设稳步推进。通过深化改革,率先形成人才培养、吸纳、引进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宽人才资源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加速开发,实施“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使上海成为国内国际优质人才密集的人才资源集聚高地。上海市制定并组织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等为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提供支持。此外颁布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上海市回国留而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等,为留学人员科研经费、就业安置、合法权益和双向选择的多元化需求等提供了保障。从选拔人才到吸引人才,这是上海建设科技人才队伍的重大转变。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上海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竞显才华的首选之地,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竞相绽放的良田沃土。


04

快速推进阶段(2003--2014年):集聚精英,人才强市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实际,我国对人才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将“人才工作”上升到“强国战略”高度。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原则,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10年,上海出台《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上海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强调深入实施人才计划,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形成科技领军人才国家队和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地方队。
这一阶段,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资助规模,依托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人才计划,加强关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和海外优秀人才吸引。继续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2007年上海首次对接国家五大奖励类别,设立统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普工作和科技管理、决策等软科学项目纳入评奖范围。2011年10月,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千人计划”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专窗正式入驻市科委办事大厅,对入选中央和本市“千人计划”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给予综合性服务。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人事局先后实施了“万名了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以及“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成功引进了21944名海外人才。2005年和2006年出台了两批《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聚焦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突出上海的产业导向。2014年,继续加大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育支持力度,启动实施面向32周岁以下科研人员的“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开展学科带头人“一带一模式”。


05

创新突破阶段(2015年至今):建设全球科技人才枢纽

立足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定位和战略需求,上海实施了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着力建设全球科技人才枢纽。2015年以来,上海相继颁布《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形成高峰科技人才重点发展领域和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启动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为全市加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提供支撑。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包括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浦江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在内的立体式、多层次梯度资助体系,资助力度不断提升。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0条”和“人才新政30条”,2015年实施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新的政策措施,着重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和突破。面向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提升,在提升城市及人才国际化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上下功夫。2016年,制定出台《关于“双自”联动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围绕引才、育才、用才制度的改革,实施“双自”联动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2018年,打造全球高层次人才专家平台,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平台集聚了35万名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其中外国专家17万名,海外华人5万名,上海专家5万名,国内其他省市专家8万名。率先试点25条海外人才政策“组合拳”,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同年,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青年人才特别是优秀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发布《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对于经遴选全职博士后给予经费资助。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简介


顾玲琍,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人才、创新管理。


王建平,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科技政策、科技人才。


延伸阅读

刘立专栏 | 中国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

吴寿仁:上海科技成果转化40年

上海海洋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

韩国纳米科技发展政策及对上海的启示

余永贤 | 贸易战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启示

科技创新“导航系统” --- “科技发展动态分析平台”介绍

2018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

让企业家更多地参与涉企政策决策

从双11谈数字经济

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新动向

无人机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应用价值

相伴成长,打造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

上海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精彩亮相 ——工博会上海科学院展区介绍

解读《2019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新一轮数字经济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指数2018年度报告解读



(本文不代表微言创新观点。欢迎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上海科学院规划处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 产业创新领域研究。 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微言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