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何处理自我成长和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4-09-28 11: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您想按时看到我的文章信息,请点击蓝字(陈海贤)关注>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按:


你有没有因为做错事,伤害过他人?或者,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却仍然伤害了他人?你有没有处在一种内疚中,觉得伤害了别人,却又觉得好像自己也没做错什么,甚至就算造成了伤害,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


今天和你分享的这篇是我在得到App心理成长圈解读的书《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里的一节课。这节课讲的是内疚。


为什么要讲内疚呢?通常我们对内疚的理解,是我们做了伤害别人的事。但有时候,事情比这个复杂。内疚的本质,是自我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发生矛盾时,我们做了有利于自我的选择。可是,这并不总是错的,有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成长的必然。


有三种内疚。



一、真实的内疚


第一种:真实的内疚。它以责任的形式出现。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内疚。真实的内疚是伴随着伤害的,是处于软弱和无知中的你,真的伤害了别人。而承认这种伤害,需要你诚实地面对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的内疚就是承认自己做错了,承认自己伤害别人了。


虽然做错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承认自己做错了,这本身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不堪的自己,承认在某一些时刻,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你更会承受他人的伤痛,并不得不面对,这个伤痛的原因来自你自己的缺陷。


有些人没有这样的勇气,他就会否定这种伤害,他就会不停解释自己,认为自己是有原因的。就好像,因为这些原因,他们自己原谅了自己。


我以前看过一个韩国电影叫《密阳》。电影中,主角的家人被歹徒伤害。因为这种伤害太痛苦了,所以他怎么也过不去这个坎。他不停地想让自己放下,最后他信了教,认为自己终于有了原谅别人的能力。后来,他想方设法地找到了那个歹徒,发现歹徒已经被关到监狱里了。他到了监狱里,想要原谅歹徒,同时也让自己放下。结果在见到歹徒的那一刻,他发现那个歹徒也信教了。而且歹徒一脸虔诚地说:“我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原谅。”


这个人当时就崩溃了。他愿意把原谅给那个歹徒,可是他还没有给他原谅,这个歹徒凭什么以上帝的名义原谅了自己?在那一瞬间,他的恨又回来了。他发现自己的原谅根本没有意义,他想杀死他,来为亲人报仇,也想抛弃代他“原谅了”歹徒的上帝。


我觉得他是对的,当我们伤害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原谅的权力交给对方。这需要我们把自己放到更低的位置。


那要怎么做到呢?


第一步:是承认自己做错了。 承认自己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甚至有时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可是一旦你知道了,就必须要坦诚,为这个结果负责。


看起来,我们把自己放到了不利的位置,可是,你通过看见别人的伤害,可承认了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著名的12步戒瘾法里,第一步就是停止否认,承认自己对自己人生的责任。这是改变的开始。同样地,你会发现,身边有一些人,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错的,错都是别人的。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的伤害,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软弱。本质上,他们没有承担错误的勇气。这就会变成一种偏执。


第二步:是补偿。 有些事人们可以补偿,为对方做一些事,也许还能获得对方的原谅。但是有一些事不能补偿,有一些事伤害是没有办法逆转的。补偿代表着人们能够真诚地悔过,并且愿意为曾经的伤害去做一些事。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或者逃避,而是不继续卡在过去。


第三步:是解脱。 我们需要知道,其实世界上发生的任何错误都是在自己身上。只要学会处理自己的阴影,人们就已经对世界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这是荣格的话。



二、非真实性的内疚


第二种内疚是非真实性的内疚。这也是我们经常面临的内疚。这种内疚,跟成长密切相关。

这种内疚是,当我想要的东西被打断的时候,当别人告诉我不应该这样的时候,我以为是自己错了,所以我想用内疚来停止别人对自己的不接受、不认可,以及呵斥带来的恐惧。


这么讲也许有点抽象,其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情境。就是 我做了不是你期待做的事情,我没有完成你的期待,我没有让你满意。


你能想到很多场景,最简单的场景是什么呢?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天性,可是爸爸妈妈就认为自己的小孩只顾玩,成绩也不好,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时候,小孩子自然就会有一种内疚。有时候,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当他按自己的想法做,他会忤逆父母的想法,这会让父母难过。这也变成了一种内疚。


这种内疚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其实是自己在一个被决定的位置。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满意,而不是实现自己的意志。当自我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产生冲突时,我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被决定的位置。我们以为,我们的责任不是自我的成长,而是对他人的取悦 只有别人满意,自己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个内疚的背后,是一个人很少被允许做自己。我们的办法就是从取悦别人中解脱出来,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了。 我们有做自己的权力,哪怕要去忍受别人的不开心,这也是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


这种内疚,在孩子离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时候孩子长大离开家会让父母觉得受伤,觉得自己好像抛弃了父母。尤其当父母和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纠缠时,或者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扮演了父母照顾者的角色,而无法从这个角色摆脱出来时。


这种内疚,是我们成长必须去忍受的内疚,我把它称为 做自己的内疚。


你只有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才能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并且做出有价值的决策,才会从这种内疚中解脱出来。



三、存在性的内疚


第三种是存在性的内疚。这是最特别的一种内疚,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定带着某些伤害。


我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我去新疆的山上露营。我们骑了很久的马,在深山里住了好几天。山上有很多的羊,我们实在饿了的时候,就会和牧民说一下,然后抓只羊来吃肉。但是我的孩子就面临着一个困惑,因为孩子们先前觉得这个羊好可爱,但是后来却看到我们吃了羊肉。这让孩子们很困惑。你看人就是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建立在杀戮的基础上的。哪怕你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或许你也要承认人存在着杀戮,生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一种残忍。其实,这种残忍本身就是一种内疚。


与此相关的内疚,是作为人类的一员,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罪恶,社会上的任何一种现象,以及人类整体的一种堕落,都跟你有关。


也许你要问,这又不是你做的错事,为什么会跟你有关呢?因为或许你也有一些行为在容忍这些事情的发生。 无论你是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是袖手旁观,安于自己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人们存在性内疚的一部分。


这种存在性内疚带来的是什么呢?这并不是要人们进行很深刻的道德批判,背上沉重的道德负担。而要我们取消人类的道德优越感,知道这种优越感的虚妄,从而获得一种谦卑。


这个很像宗教里关于原罪的概念,可是我们不这样讲,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事件都是连为一体的。就像海明威说的,“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是一个孤岛,可是他们底下连成一体,当有一声丧钟响起的时候,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也是为你而鸣。”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谦卑,这种谦卑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做的永远不够。


存在性的内疚是一种承担责任的成熟的行为。它不是为了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不是为了让我们逃避责任,当然也不是为了让我们有很重的负担,而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人的阴暗面,整合人的阴暗面。


所有的内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成熟,让我们理解人的不完美,让我们能够在这种不完美中慢慢接纳自己和修炼自己。



PS.

欢迎加入心理成长圈,这是一个可以陪伴你一年的学习圈,帮你对心理学了解更多,对自己了解更多。


扫下面的二维码是讲师亲友价,立减50元。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学习学习再学习  ·  十分钟读完《元认知》
8 年前
新东方托福  ·  聊聊规模较小的20所世界名校
8 年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昨夜今晨发生了什么 |CBNweekly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