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给特斯拉改了一份PPT,简约风真的很高级! ·  18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这套浅色背景的PPT,逻辑可视化太牛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公众号的这些新现象,很有意思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5-01-23 20:41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01


推荐带来的阅读占比越来越大。

以我自己为例,2024 年总阅读量为 381.6 万次,其中推荐占比就达到了 46.2% ,也就是 176 万次。

↑ 推荐占比 46.2%

这其实蛮刺激的。比如写过一篇《越来越多人通勤不背包了》,总阅读量是 83.7 万次,其中 77.1 万次都是推荐来的。

↑ 一篇文章推荐阅读量 77.1 万次

这背后的原因,是公众号界面的改版。现在当我们打开「公众号」,少数是自己关注的,更多是推荐来的。

这对写作者有什么启发?

第一,发布的具体时刻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比如我一般是晚上 20 点左右发布,很多朋友是早上 9 点才看到。甚至有一篇是凌晨 2 点发布的,放在以往肯定会被淹没在其他内容里,但之后的阅读量依旧破万了(我的公众号的平均水平)。

第二,热点类、大众情绪类的内容会更容易破圈。现在更多是推荐制,假设我们是背后的运营人员,目标是提升整个平台的打开率、阅读次数、阅读时长,那要么推送绝对精品的内容,要么推送热点或迎合大众情绪的内容。

第三,新人账号更容易吸引关注。在以前,你要吸引更多关注,要么是积累更多好友,让他们关注;要么是找大号推荐,实现引流。现在如果某篇内容成功破圈,那自然会带来关注。

02


没必要日更。

今年我其实减少了发文频率:从多年前的日更,过渡到后面的一周三更,再到今年的一周两更。

但是呢,经常会有朋友说:你更新好频繁。

我理解的原因是:没有人每篇都看。

↑ 全年发布 122 篇文章

这个公众号现在的关注量是 30.2 万,其中 4.9 万朋友是常读(经常看), 5515 人是看过几乎所有内容。所以,更多人其实都是偶尔看一下。

↑ 公众号的关注情况

人有个特点,偶尔看到你做某件事,就会觉得你经常做一件事。就比如读书时,你在图书馆里碰到一个同学,你大概率会觉得他经常来。但其实,他一个月才来一次。

对我自己来说,现在的文章更追求真实体验,而人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天天尝新。所以,减少频率,尽量保证品质,是更优选择。

03


可以试试「朗读」这个新功能。

你可以试试听一下这篇文章,会发现这「很像」我的声音。这是公众号 2024 年推出的一个新功能:在 App 「公众号助手」里,打开「朗读音色」,之后对着「例句」朗读一段话,接下来它就会自动生成你的音色。

↑ 在「公众号助手」里添加自己的音色

这个功能的妙处是:每篇文章自动就是一则有作者味道的短播客了。

另外,现在部分公众号(包括我的)在留言区也可以发图片了,应该是灰度测试。这对于以后有些文章来说,便有了更多的玩法。比如「好物推荐类」,大家便可以在评论里互动自己买过的好物。

有人会担心审核问题。公众号的逻辑是,留言的放出要作者来审核。一般来说,作者大概率希望自己的账号能做久一点,审核力度甚至会比官方更严。

问题也可以解决个大半。

04


用公众号赚钱不容易,但可以用它来锻炼核心能力。

今年去贵州旅行时,认识一位大学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人才测评」。在聊天中,她提到一个词「核心能力」。

她说,从研究上看,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走更远的核心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和逻辑思维。其中,写作可以很好地提升「写」「说」和「逻辑思维」。

「写」和「说」相辅相成。当你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后,「说」就有了「基础」:最坏的结果,就是写下来,照着读。「逻辑思维」上,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去训练表达的逻辑,比如什么时候用「总分」,什么时候用「并列」,什么时候用「插叙」等。

这点我还蛮有感触的。比如每次写材料,都不自觉会去分析论据能否支撑论点。如果真的不够,那就看有没有相关案例,或者有没有别人的「口述素材」。这些都是写公众号文章带给我的附加值。

05


以上就是关于公众号的一些思考。总结一下:

  1. 推荐带来的阅读占比越来越大。

  2. 没必要日更。

  3. 可以试试「朗读」这个新功能。

  4. 用公众号赚钱不容易,但可以用它来锻炼核心能力。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327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