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是当代著名国学家、道医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所著的“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专著之一,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一、本系列书籍简介
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德的五个子系统的统称。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是立足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对德与五德的修身明德内涵和修身治世意义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论书系,共包括《德》与《仁》《义》《礼》《智》《信》六本专著。
社会常道文化中,将五德称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具有顺行下滑的规律性。而道德根文化修身理论,则是遵循“反也者,道之动”的幾学方法论法则,按照“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的“内圣外王”模型逆行反向而修。因此,本系列书籍当中,《德》为龙头,其他五本书的排序是《信》《智》《礼》《义》《仁》。
二、本书简介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系统介绍了信德的修身内涵和治事与治世意义。信,是人类文化中共有的一个概念,然而,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才保留着对于信的最本真的定义。信,又称为信德,既是承载万物生灵的厚重能量,同时也是给这个世界奠定稳定秩序的法则尺度。
本书分为“信德”、“立信”、“培信”、“忠信”、“守信”五个部分。在内容上亮点纷呈,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通过说文解字,对信的本义和释用,信德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
(二)着重论述信的修身治世意义:信仰定生存,信念决成败,信息判生死。
(三)详细讲解信德修身的生理机制:信德为后天之本,信德信仪内成外就。
(四)系统解读信德培养的基本原理:紧扣正、厚、实、真四个子系统,识乱而正治。
(五)深刻阐释信德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作用:民族复兴信为梯,文化复兴信立极。
三、《信》精彩片段采撷
以下为本书中的精彩片段,特采撷于此,以飨读者:
1.信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石:
华夏之地自古称为“中土”,昆仑山脉是地球各大陆板块中最稳定与久远的土壤之一。所以它虽然是东方震旦之地,却又具有中央信土最厚实之名。这一方土地上的民众,在农耕文明中诞生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与修身明德学做真人的教育。尊道贵德,敬天爱地,顺天应人,治人事天而恪守信德与信仪的信仰、信念最为厚重。
但是,近两千五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的信土逐步地发生了流失,经历了从信德厚实向泊华的渐变过程。在经历了离道失德以后,是没有止歇地失仁、失义、失礼、失智,而失信又是在意识形态不断变幻“大王旗”的霸治中加深与加重,并且熏染变造了两千多年。震旦原有的厚实信土,逐步经历了沙漠化与泥沼化的深刻变化。因而老子才在智识哲学文化即将流失而意识哲学文化将全面崛起之际,预言式地发出了“忠信之泊,而乱之首”的论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复兴的基础,亦即复兴的关键是道德文化的复兴;复兴最终是落实在意识形态正道的复兴,深化在智识形态善道的复兴,提升与质变在慧识形态德道的复兴。
今天我们要想在古老的“中土”上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那就是重建个人、家庭、团队、群体、民族、国家的信德,以及以信德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志力。重新恢复与建立老子所揭示的道德根文化系统。
老子所确立的道德根文化系统,具有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大子系统。信德就是道德根文化系统中的基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石。信德的复兴重建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信德的培养建设如同土地的治理,只有锲而不舍地清理顽石、沙砾,除掉杂草、荆棘,抗旱排涝、水土保持、植树固土、改造沙漠和盐碱地,厚土才能生成,沃实才能具备。
2.五德的能量系统:
我们的祖先通过修身明德而内证人文,同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对天文、地理以及体内这天地人三才的综合观察实践,发现了所谓的上帝第一推动力——信。动力,即是能量,万事万物皆离不开能量,宇宙万物皆是“道生之,而德畜之”。质象的“德一”能量转化成为物相化的能量时,一化为五,生成五德能量而进入万物。五德的能量系统阐述是本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区分于其他论德书籍与观点的最关键之处。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曾经指出:“我对原子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二十世纪之初诞生的量子理论,反证了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早就阐明的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大类别与系统的能量学说。
3.信者,天之期也:
《黄帝四经•经法•论》曰:“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符合相适于“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宇宙根本法则与规律性,就是宇宙天道的空间之度;执一而抱德不离,具有幾学“玄之有玄”双重结构信德能量的属性,具有周期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宇宙天道信仪的周期律。天道具有运转有序而不乱的度、数、信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其能量的来源就是肉眼难以看见的玄波韵动能量。这个天道的法则、自然之手、第一推动力,就是信。
4.信的定义:
信的定义,在幾学领域的“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内,同样具有双重内涵,以及不同哲(悊)学文化形态的释义。
从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层面而言,信是天道治理法则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是中央轴枢运动的能量体,是“德一”不停转动和韵动自律性的能量源。
从人类认知的层面而言,信是人类对“德一”的认知程度,基本上分为三大类与层级,初乘级别是常道意识对“德一”的认知取向,以及衡量意识率领眼耳鼻舌身五种前识所作出的动态行为是否符合“德一”物相韵动法则的指标。中乘级别则是超常道智识对“德一”的认知取向,以及智识作用于潜意识与常道意识,通过前识对信息与能量所做出的分析判断与取舍是否符合“德一”的质象与物相法则。上乘级别则是非恒(常)道慧识对“德一”的认知取向,以及慧识在无为而治状态下,通过前识对信息与能量在物相、色象、无色光象中的法则的应用与觉知。
5.信仰定生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特别是道德根文化体系内,黄老悊学思想文化所界定的无为而治范畴中,对道和德的信仰就是人类所共有的原生态文化信仰;而在有为而治范畴中,信仰则是对某一文化、宗教、主义、主张或者某些人物极其相信和尊敬,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者榜样,属于常道意识形态的认知。将社会通行的定义与道德根文化的黄老悊学思想相结合,应用幾学方法论对信仰进行更大范畴的剖析,所得出的这个定义就能够更接近原意,符合超常道智识认知的范畴,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明白信仰定生存的道理。
信仰确定万物的生存,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都带有“德一”的种子,它具有确定的全息性,决定了每个人生在何地,成就在哪一个方面,这也是本因信息基因的一种携带和确定。
6.信念决成败:
信念决定成败,是指我们在具体做事之时,即使具备好的环境条件,事情的成败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信念是否正确和坚定。我们既要有对信仰的认同,又要坚定不移地去贯彻执行。如果信仰认可正确,在认准后又能够不受外界左右地去进行落实,不会从正信走向旁信、邪信而落入旁门左道之信,就决定了自己信念的成功。如果路走得发生了邪曲偏歪,则就决定了自己信念的失败。信念的取舍决定了最终结果的成势或者败势。
7.信息判生死:
为什么说信息判生死?以大察小,其大无外的宇宙中,4%的星球之所以能够井然有序地在96%的空间内持规守矩地运动,进行周期律的动态变化,这是因为每个星球之“土地”就是信生成的土壤,它们全都具有“中”的形态结构,故而必然地被“中炁(气)以为和”所规范与制约。信的“消息”全都被“玄之有玄”和中央“众父”所记载,每个中炁态能量轴的转动频率、空间之度、时间之数,都存在信息能量动态性。
人体内的信息系统虽然不似宇宙星球那样明显典型,但是任何人的体内都有自己的信息编码,这个信息码与宇宙空间的正信息码和负信息码都是相互叠加、互通交融的。网络信息相互交通影响,量子纠缠效应无处不在,能量交互作用无所屏蔽。正像老子所提示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们所动的任何信念、心意以及行为,全部构成了信息流。我们只有对这个信息流能量用心思悟,恪守“少私而寡欲”、尊道贵德的原则,才能保证自己信息流的善正德,从而获得长生而避免人生的败丧。
8.信德的定义:
信是“德一”的五个子系统之一,阳性的信又称为信德。阳性信德是指尊道贵德,脾意与心智确保对道德伦理和方法的正信、诚信、忠信、纯信、善信、德信、智信。信德是人类本性对回归德和道的天赋的选择与取向,执中守一是其本色,是无为而治的本能。
与信德相对的是阴性的信念、信仰,种类非常繁杂,共同的表现是离道失德,偏信、伪信、杂信、妄信、迷信、邪信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信的阴阳分类泾渭分明。
9.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万物皆是道生德养,天德养神而地炁养形。宇宙中具有物相形貌特征的物体中,体积最大的是具有五行之“土”属性的各类星球。“道○”“德一”的德朴散为五德以后,信德能量就紧密地与占宇宙4%的星球相结合而存在,表现出“中炁(气)以为和”的典型特征。而宇宙中全部的星球虽然都具有土的五行属性,具有吸收融合储存释放信德能量的天赋机制,但是信德能量的大小、强弱、盛衰却各有不同,具有生机活力的星球并不是广泛存在。只有那些五德能量分布均衡,而且信德能量具足的星球,才可能诞生出生命活力。“三生万物”,最基本的、必不可缺的三大天德能量就是信德土能量、智德水能量、礼德火(光热)能量。这个“三”在顶层级别上,是生成万物的根本能量保障。
信德,在五德中对于仁、义、礼、智四德都具有承载作用。而对于智德水与礼德火能量的承载性,是三生万物的源头,是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基准能量,不可或缺。
10.脾意信土与肝仁木、心礼火、肺义金、肾智水的关系:
脾臟承载着肝心肺肾四个臟腑,脾臟本身和胃以及胰腺结成一体,主持着后天之本的所有生命功能。脾胃系统在五行当中属土,是常道显意识与常道潜意识能量的生发之地,脾土信德与常道意识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观察得非常细致全面,揭示出了一定要首先重视意识的调整,将意识这匹野马驯服为良驹,使之能够为我们的健康和智慧服务,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自我教育和治理办法。
脾信土对于肝仁木、心礼火、肺义金、肾智水德的承载作用包括:脾土信德滋养扶生肝木仁德慈爱,信德土承载阳木养仁净怒凶;脾土信德化生肺金义德正气,信德土生阳金生智水净悲恶;脾土信德承载肾水智德明净,信德阳土克阴水愚昧净恐痴;脾土信德承载心火礼净喜贪,心火礼德化生阳土信德入脾。
11.信土为后天之本:
岐黄源于道,传统中医就是源自于道德根文化,传统中医所揭示的人的健康生存原理与道德根文化所揭示的社会健康发展原理同出一理。人的健康生存需要把握住一个根本,即脾胃信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机能和能量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关键性成因。受纳、运化的能力低下,元气不足,就必然令阳气不能固布体表的卫气,外邪就容易侵入人的体内。不论外感还是内伤,都与脾胃的元气充盈、虚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前人说:“脾胃乃伤,百病由生。”脾胃虚弱,其他四个臟腑就会变得危机重重,容易罹患疾病。
在生命的精神领域原理也是相同的,信德同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本、行事之本。
12.信德的子系统:
信德具有正、厚、实、真四个子系统,以摄天地之正,秉忠信之维。因此,信德的培养需要培正信、厚信、实信、真信,这样才会完整。
13.忠信修持德道根:
立志养生、摄生、修身求真的三类人群,虽然目标的高低层级不尽相同,但全都离不开忠信修身明德的确立,如若违背这一法则,必然收效低微,难以成功而达成目的。修身者更是应当以修持忠信的厚实作为根本,夯实信德型于内、信仪行于外的基础工程。修身成就的高低,就是取决于自身忠信修持的真实性与质量的坚实性。
“忠信”,对于做人修身而言,是一个较高的标准。忠信淡薄,是一切乱象的关键原因。忠信的维护,厚实的建立,需要正道与善道的维系。正道做人与善道做人,品格、品质、品行的层级存在着差异性,正而能善,正是善的前提和基础。做人不能行正道,不能以正道自律意识行为,必然会偏曲于正,反向于邪,正能量匮乏而负能量高涨。
忠信厚实,五行的信土才能成为阳戊土,五臟的脾功能才健全,后天之本壮实;忠信厚实,五行的礼火才能成为阳丙火,五臟的心功能才健全;忠信厚实,五德运行完整,承载四行而化生的能量充沛,愚转智才能成为可能。内修信智礼,实现内圣外王的可能性才会达成。
14.文化复兴信立极:
道德根文化自身具有“为而不争”的特征,博大精深的幾学,在历史上被分割成显学与密学,密学从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上被逼向山林泉下,其中的显学教育系统又被皇权人为地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取代。道德根文化已经远离人类社会两千多年了,虽然在汉代和唐代曾经有过两次复兴,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只是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待。
幸运的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只要立足于道德根文化的厚土,将信德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展开家庭、幼儿、学校、社会的教育实践,用信德型之于内、信仪行之于外进行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坚定道德信仰的修身治世人才作为中坚力量,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立民信,启民智,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希望。大道行世,必定要靠信土的承载与滋养来成就具有内圣信德、外王信仪的贤圣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路确立之后,用信德信仪培养大批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就是复兴成功的决定因素。
目
录
第一章
信
德
第一节
谈文论字说信
/ 005
一、信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古体
“信”文的内涵
/ 006
(二)小篆
“信”文的内涵
/ 009
二、古圣先贤论信
/ 009
(一)《黄帝四经》中对信的揭示
/ 010
(二)老子《德道经》中对信的阐释
/ 018
(三)孔子对信的论述
/ 021
(四)庄子对信的论述
/ 021
三、信的定义与分类
/ 022
(一)信的定义
/ 022
(二)信的释用与表现分类
/ 023
四、信字释用的
“铁三角”
/ 029
(一)信仰定生存
/ 029
(二)信念决成败
/ 031
(三)信息判生死
/ 033
五、正善治理信仰、信念、信息
/ 038
第二节
信德与五德的关系
/ 042
一、信德的定义
/ 042
二、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 042
(一)四季轮转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二)东西方手势语言当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三)信德修持需要同步修好仁德
/ 049
三、忠信厚实易返归
/ 050
(一)老子巨笔揭示仁义礼智信顺行规律
/ 050
(二)五德逆修返归
“德一”
/ 056
第三节
信德定治乱
/ 059
一、天下治乱根何在
/ 059
(一)治与乱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信德
/ 059
(二)信德存亡决定历史兴亡
/ 060
二、明于治乱需晰信
/ 061
(一)一治一乱辨信疑
/ 062
(二)
“子贡问政”话诚信
/ 062
三、拨乱反正必从立信入手
/ 063
第二章
立
信
第一节
说文解字论立信
/ 067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67
(一)慧识悊学文化
/ 068
(二)智识哲学文化
/ 069
(三)意识哲学文化
/ 070
二、立信的本义
/ 070
第二节
信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072
一、信德修身生理学概述
/ 072
(一)脾意信土与肝仁木、心礼火、肺义金、肾智水的关系
/ 072
(二)信的阴阳属性
/ 073
(三)信德的体、用、显
/ 076
二、信土的生理功能
/ 080
(一)信土为后天之本
/ 080
(二)信土的能量来源
/ 082
(三)信土养护五臟
/ 083
(四)人类生命种子的五种不同结果
/ 085
三、辨阴识阳谈意识
/ 088
(一)意识的修身生理学解析
/ 088
(二)意识的修身病理学分析
/ 090
(三)意识的修身治理学简析
/ 093
四、立信与内圣外王修身治理
/ 094
(一)内圣外王修身治理简述
/ 094
(二)外王意识、身识、口识是立信的关键系统
/ 097
第三节
信德与信仪
/ 102
一、信仪简述
/ 104
(一)五仪
/ 104
(二)信仪
/ 107
二、信德与信仪的内圣外王
/ 108
(一)忠厚正真的信德是内圣治理之根
/ 108
(二)信仪的规范是外王治理之本
/ 110
(三)信德信仪一体求证
/ 112
第四节
信德建设的系统层级
/ 116
一、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
/ 116
二、破三境修真信
/ 118
三、修身立信的三大阶段
/ 120
(一)模仿朴素
/ 121
(二)从仿照走向相同
/ 122
(三)无中生有
/ 123
第三章
培
信
第一节
信德培养的修身意义
/ 128
一、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 128
二、信德缺失的综合表现
/ 130
三、培信是有为而治教育的主导和基础
/ 131
(一)一慈二检常自省
/ 132
(二)修德要从信修起
/ 133
第二节
信德的正厚实真
/ 137
一、字析正厚实真
/ 137
二、详析信德之正
/ 144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144
(二)信德的八正道
/ 146
(三)规避信德之偏
/ 147
(四)解决信德之歪
/ 149
三、详析信德之厚
/ 152
(一)大丈夫居其厚
/ 152
(二)不居其泊
/ 154
(三)十年炼己
“厚”与“朴”
/ 156
四、详析信德之实
/ 157
(一)培信居其实
/ 157
(二)剔除信之华
/ 158
(三)认清信之虚
/ 160
五、详析信德之真
/ 163
(一)认识信之真
/ 163
(二)辨识信之假
/ 165
(三)识透信之伪
/ 167
(四)培养信之真
/ 168
第三节
培信治乱
/ 169
一、识乱
/ 169
(一)认识信仰漂浮的严峻格局
/ 169
(二)忠信崩解的三个阶段和八种乱象
/ 171
(三)识破意识格局之乱
/ 174
二、正治
/ 179
(一)圣人之治破局治乱
/ 179
(二)内治要建淳厚基础
/ 180
(三)外治恪守少私寡欲
/ 181
(四)人若无信则法治难行
/ 182
第四节
意识的正善治
/ 184
一、少私为缰拴心猿
寡欲为绳锁意马
/ 184
二、以信德和四仪防治四毒对意识的侵害
/ 186
(一)贪则毁信
严防勿怠
/ 186
(二)嗔欲相变
意善不嗔
/ 187
(三)痴欲相缠
守正不痴
/ 189
(四)炼己立信
真信无疑
/ 189
三、意识用中得一的步骤
/ 190
四、六识联动知一寻一
/ 191
五、意识与心识一体修证
/ 193
六、建立自我检查赏罚机制
/ 195
第五节
口识的正善治
/ 197
一、口识与信德土以及脾意的关系
/ 197
二、调控口识的霸治与危治
/ 199
(一)阻遏祸从口出
/ 199
(二)防止病从口入
/ 204
(三)素食的修身意义
/ 206
三、口识的忌与立
/ 208
第六节
身识的正善治
/ 210
一、身识的品格与品质
/ 211
(一)脊椎得一是身识守信的根本
/ 211
(二)立信培养外王气质
/ 213
二、身识修持的必要性
/ 215
三、意识身识品格铸造工程
/ 218
(一)七相训练的意义
/ 219
(二)七相训练的内容
/ 221
第四章
忠
信
第一节
忠信的内涵
/ 228
一、字析忠信
/ 228
二、忠是信的先导
/ 230
第二节
忠信修持德道根
/ 232
一、正道、善道、德道文化辩证
/ 232
二、忠信是正善德修持之根
/ 234
三、常道文化与非恒道文化辨析
/ 236
第五章
守
信
第一节
发人深省的守信故事
/ 242
一、曹操守信放关羽
/ 242
二、
“把信带给加西亚”
/ 243
三、范式守约探友
/ 246
第二节
守信的内涵
/ 248
一、什么是守信
/ 248
二、地球是怎样守信的
/ 253
三、生命应该守信
/ 254
四、修身与治世不能离开守信
/ 255
第三节
信德对民族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 258
一、民族复兴信为梯
/ 258
(一)治理信土为天地立心
/ 258
(二)修身明德为生民立命
/ 260
(三)开启民智为往圣继绝学
/ 260
二、文化复兴信立极
/ 261
(一)
“天下为公”渊源深
/ 262
(二)
“中土”长存道德根
/ 263
(三)
“大道行世”信土成
/ 264
参考文献
/ 267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