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豆瓣读书  ·  小说是不尽然的游戏 ·  昨天  
十点读书  ·  永远记住,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雷米 × 马洪湉:最好的悬疑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 | 方舟作者沙龙第 6 期实录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8 21:22

正文

1. 一直都很好奇,小说写作领域如此之多,两位为什么会选择悬疑推理小说作为自己的写作方向?请雷米老师先回答吧。

选择犯罪推理小说作为自己的创作领域,首先是因为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相对于犯罪本身的惨烈和诡谲,我更关心的是犯罪背后的故事,包括隐藏的情节和人性的挣扎等等。其次,我在公安院校任教,每天接触到的工作内容基本都是与打击与防范刑事犯罪有关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产生把接触到的案例写成故事的念头。


2马洪湉老师选择悬疑推理小说作为写作方向的缘由,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我的父亲曾是名刑警,我在童年时期就有关于人性中「善」与「恶」的浅显概念。母亲是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的校长,从事教育行业使其深爱文学阅读和创作。父母都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一起创作了许多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品,这些刑侦文学作品多是取材于父亲参与侦破的刑事案件。

早年间国内刑侦技术还不太发达,由于现场取证的需求,父亲配备了自己的胶片暗房,冲洗刑事案件中勘察的胶片照片。后来我选择了「电影导演」专业,且以导演和编剧方向作为我的工作。再回顾小时候的家庭背景,无论是父亲的「刑侦」与「胶片」,母亲创作的刑侦文学作品,还是我的「推理」与「电影」,似乎冥冥之中都有一种延续的意味。



3. 悬疑推理小说本身也有很多种流派和风格,两位会更喜欢哪种流派和风格?创作过程中有受过哪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么?还是请雷米老师先回答吧。

推理小说的流派有很多,本格派喜欢的读者比较多一些,变格派我个人并不太喜欢,因为有点太变态。个人比较喜欢社会派的风格,因为它在引导读者进行智力游戏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反思。

具体在写作过程中,我受东野圭吾和JK罗琳的影响比较大。东野圭吾老师对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JK罗琳在悬念的设置上对我的影响也很深,比方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火焰杯,基本上可以当成悬疑推理小说来阅读。

从文字风格来看,我受苏童、王朔两位老师的影响比较大。我很喜欢这两位老师的文字节奏。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小说,不仅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读的。这两位老师的作品,我是可以非常舒服地读出来的,甚至能享受到口腔中发声的某种快感。



4. 马洪湉老师会更喜欢哪种流派?会不会受电影的影响更多一些?

最早的启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前面说到由于父母对侦探文学的创作热情,在我少年时期自然对《尼罗河惨案》《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及其衍生的影视作品情有独钟。但真正开始系统研究并热爱某一流派,还应当是就读电影导演专业时研究「黑色电影」而开始接触到的侦探小说的「硬汉派」。比如达希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詹姆斯·凯恩这些作家,都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我的《蒙太奇》系列中关于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也很深。

熟悉我作品的读者们也许可以回忆起,比如《蒙太奇》系列中有许多「致命女性」的形象,如《京都之雾》中的何律、《库斯科城邦》中的陶鸢、《土库曼斯坦之夜》中的何满子、《乞力马扎罗日出》中的夏茴等等。我想探寻一种性别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诉求,比如《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虽然具备能够操控男性的能力,但依旧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并以保卫祖国为道德归宿。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及后来受其影响的黑色电影中的「致命女性」形象会被塑造成制造麻烦和罪恶的罪魁祸首,但问题就在于读者和观众对这种形象的价值观含混不清。大多数读者在明知不符合传统社会主流家庭观念的情况下,依旧能对其产生认同感,这种「有血有肉」的角色设置也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5. 雷米老师的《心理罪》系列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 10 年了,想知道这一系列写作中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呢?会怎么解决这一困难呢?

最困难的部分其实是写作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很难有大块时间从事写作,只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写。

其二是在创作过程中,悬疑小说非常讲究逻辑关系,行文的过程中如果写爽了,容易发生一些逻辑关系上面的偏差。因为作者是在掌控作品,容易把自己主观的视角代入到作品中,有的时候就会写偏,这就需要作者根据全文的角度,反复衡量自己的情节设置是否合理。



6. 马洪湉老师在多年悬疑推理小说写作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在跟组时,等待转场、或坐在监视器前看着布光,或是与演员讲戏,或是听着演员的碎碎念传到监听耳机当中等等很多这样的时候,我经常会突然间设想到:假如这个演员/摄影师/录音助理或是无论什么人,突然死了会怎么样?

这些时刻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某种程度上,我从来不缺谋杀的动机,但在某个设置机关的点,我通常会陷入瓶颈,这对我而言是最困难的地方。比如一个普普通通的现场美术怎么可能会懂流体物理学和重力加速度?一个中途拜师进组的的录音助理又怎么可能去设置一个符合电磁感应定律的机关?但让一个道具师筹备两份看似相同的当日报纸,并在其中一份报纸上做些手脚却是可能性事件。我想把每个机关都设置得像这个凶手的人设能干得出来的事情。

谋杀的动机永远层出不穷,谋杀的手法却要推陈出新,这对我而言是最难的地方。



7. 我知道雷米老师是刑警学院的老师,刑警和老师的双重职业身份,对写作的影响会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对写作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首先,警察的身份让我对写作需要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能够写出专业性较强的作品。而且,这个工作环境也能让我轻易获得一些超过我专业范围的知识。其次,教师的身份则让我更加关注作品的社会担当,因为我的作品可能会被学生看到。我要求作品的三观要正,从而在讲台之下也能影响学生。



8. 马洪湉老师的职业身份是导演和编剧,这一身份对写作的影响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的职业对我的创作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其实前面也说了,「电影导演」这一专业不仅影响了我创作小说的题材、场景以及人物身份的设置,更多的是影响了我创作小说时的思维。

比如我狂热地追求探寻人物心理,但我的职业则让我在创作小说时尝试着将「心理活动」影像化;也比如我在写作时经常想着小说和剧本之间的关系,会条件反射地设计主人公应该在第几页全部出场完毕、此时占据了全文的多少比例,第一个小高潮情节出现时是否会让观众有感触,最大的高潮点是否进入得太晚等等。

甚至说,《蒙太奇》系列的这个名字就是职业给予我小说创造的最大影响之一,这已经不仅仅是影像上的蒙太奇。



9. 两位会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悬疑推理小说现状呢?请雷米老师先回答吧。

我觉得挺好。因为悬疑推理小说历来是类型化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愿意从事这类题材创作的作者也很多,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每年大概得有上千个悬疑小说的作品能出现在图书市场上,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也会进一步推动这类题材的生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途,也很有开拓空间的一个领域



10. 马洪湉老师对此的看法是怎样?

当下国内推理小说的现状,我认为的确有「百花齐放」的趋势,但整体问题仍然离不开「模仿/借鉴/照搬」痕迹过重。要么是没风格,要么是风格化过猛。我认为形容某位推理作者为「中国的东野圭吾」「中国的岛田庄司」或「中国的京极夏彦」真的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中国的《白夜行》」,「中国的福尔摩斯系列」也挺丢人的。该是雷米就是雷米,「中国的雷米,雷米的《心理罪》」才是国内作者们应该追求的正经事。

好在中国能挖掘出的本土题材也好、传统文化也罢——「中式推理」的概念越来越普及。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仅凭几个作者的努力就可以促成。比如我们说「暴雪山庄」流派的创始人是奎因,发扬光大的人靠阿婆,但这个流派的体系成熟绝不是仅靠这两个人,这一路上有着一代又一代写作者的积累、探索、失败和铺路,甚至要依靠出版方乃至整个社会的读者来共同促成。好在我现在已经看到了团结的曙光。



11. 当下国内悬疑推理小说出现影视改编热潮,雷米老师的小说《心理罪》即将搬上大银幕,不知道雷米老师对这股改编热潮怎么看?

其实观众对悬疑推理类作品的需求始终都在,只不过出于种种原因,鲜有好的作品能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现在网络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的开放性、普遍性和包容性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有一些优秀的犯罪题材的作品在国际上拿奖,在观众中也有很好的口碑,像廖凡老师主演的《白日焰火》、邓超老师主演的《烈日灼心》等犯罪题材电影,这些作品也为犯罪类型片注入了强心剂,让更多的资源开始向这种类型片倾斜。



12. 具体到《心理罪》的话,雷米老师会觉得这部小说在影视改编上的吸引力和难度主要在哪里?对即将上映的电影有哪些期待?

 我觉得,改变方面的吸引力,还是在强烈的风格化和本土化的结合,难度是在影片展示的尺度上,因为原著小说在某些情节的展示上,尺度还是挺大的。

对这个电影,我是很期待的。因为这部电影《心理罪》是小说首次被搬上大荧幕,而且主演李易峰能否在表演上有突破,廖凡老师能否再次演绎不一样的刑警角色,都很让人期待。



13马洪湉老师有多年影视行业的经验,对这股影视改编热潮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说到热潮,我却认为这阵热潮还远远不够。

基本上《心理罪》系列是公认的国内悬疑网剧的鼻祖,首先雷米及《心理罪》的成功绝不是偶然。问题是《心理罪》以及其它推理作品本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是的,它目前受到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它本应得到的。

当我们开始运用数据来评判一件事物,却开始忽略对其可能产生的衍生影响进行思辨的分析。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这些数据能说话,但绝不是能够代表这部作品「定性」的因素。这也是目前国内改编的难点所在。

比如我们的观众对影视作品的信息获取需求还没有达到哪怕中度统一,基数上而言对于视听的需求度仍要高于美学的获取,这可以说是政策的影响,但同时也是政策的成因。社会整体上对于此类作品的态度仍不算完全友好,还没有完全的包容度去接纳它。

因此我们的改编之路就进入了一个循环:推理小说要为影视作品让步,推理小说要向影视作品妥协,推理小说要来包容影视作品。这种「看齐式」的方式不算特别健康。

干扰项太多也是国内改编之路的难点。比如舆论效应下,粉丝的明星可以左右小说人物的设置;经济效益下,小说的情节要为制作团队的需求买单;政策背景下,小说的价值观在改编初始就夭折。我们看惯了「求不毁原著」的书迷的哀求,才会觉得《心理罪》的改编是有多么难得,也会觉得它原本应该受到比现在更多的关注。

 - 本期嘉宾 - 

雷米,身兼犯罪推理小说作者 中国刑警学院副教授 犯罪学博士等多重身份。代表作《心理罪》系列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问世十年来广受好评,由李易峰、廖凡主演的同名改编电影也即将于 8 月 11 日上映。

雷米作品

马洪湉,影视编导&豆瓣阅读作者,发表有高分热门系列悬疑作品《蒙太奇:京都之雾》《蒙太奇:斯德哥尔摩之光》等。长期影视行业的浸淫让她的作品画面感十足,尤其善于用看似琐碎却丝丝入扣的叙事,编制成张力十足的多视角悬疑故事。

马洪湉作品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雷米、马洪湉作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