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家乡非常贫穷,
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
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
备受打击,但他依然坚持。
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之后他也颇为曲折,
博士读了长达7年的时间。
但最终厚积薄发,
35岁晋级教授,
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49岁时,他领衔的科研成果
被誉为诺奖级发现……
他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二)
清华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这或许不是薛其坤第一次
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提问的同学
拿出展板,
上面列着几行数字:
QS:清华排名24;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清华排名57;
泰晤士报:清华排名35。
薛其坤承认了这几个排名的可信度,
但强调更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样的排名。
大学的排名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大
学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学生”,
所以更注重的应该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清华北大培养的不只是科研人才,
“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对社会有用的,
有正能量的人才”。
(三)
“这是中国本土首次诺奖级的实验工作”
2016年9月,
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
“未来科学大奖”结果揭晓,
薛其坤获得了“物质科学大奖”。
“实至名归!”
学界对他获奖如此评价。
薛其坤在2012年提出界面高温超导,
2013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开辟全新领域。
“这是中国本土首次诺奖级的实验工作”,
杨振宁先生这样评价他的发现。
而为了这一成果的实现,
他和他的团队等了四年,
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
最终还是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
生长出了高质量的薄膜材料,
才得以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呢?
薛教授做了这样通俗的解释:
正常情况下,电子在器件中运动是杂乱无章的,电子之间会发生很多碰撞,而造成电子走弯路,这样电子产品就会产生更多的能耗,从而发热。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应用,可以改变电子的运动轨迹,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减少了中间阻碍,降低热量消耗率,加快运行速度。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手机发热、耗电快的问题。
如果这项技术将来
能够投入实际生产应用,
超级计算机可能变成ipad大小的
掌上笔记本。
(四)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薛其坤已经站在了科学研究的顶端,
对他而言,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却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执教18年来,
他带出了17位博士后,
72位博士和3位硕士。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
他的很多学生毕业后
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有的已成为清华、北大、复旦
和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授,
科研的火种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
他用一种“工匠精神”去要求自己和学生,
科研容不得丁点的马虎和错误。
实验器材操作不当,
可能就是几万几十万的损失;
数据整理稍有差错,
可能就毁了几个月的努力,
做科研就得精益求精!
“勤奋、专注、执着”,
这在薛其坤团队成员看来,
是他们取得实验成功的首要秘诀。
(五)
科研不是单打独斗
有个研一的学生给薛其坤发邮件,
问他欣赏什么样的大学生?
或者是作为他的研究生,
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品质。
薛教授在给他回复的邮件里,
提到了四条:
对学术非常有兴趣;
学会与人和谐地相处;
有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
对物理学概念要清晰。
而让那位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第二条:
学会与人和谐地相处。
他觉得很诧异,
因为很少有导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而这种“与人和谐相处”的品质,
却恰恰是薛其坤所看重的。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而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
要有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
但是尊重和帮助是相互的。
直到现在,
薛其坤还保持着每年和学生聚会的习惯。
他的毕业生们聚在一起,
非常要好,
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六)
“7-11” 院士
人们被薛其坤所获得的荣誉晃花了眼,
心底里认定这是一位“少年天才”。
可实际上,
还真不是!
1984年,
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他,
开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
没想到,
这一考就是三年。
毕业的时候,
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只好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士。
别人的博士读5年,
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