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发布
权威发布、最新资讯、便民服务、形象展示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发布

关注|梦想的力量,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讲述“日行八百里”追寻逐梦人的故事

重庆发布  · 公众号  · 重庆  · 2017-05-14 16: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们用文字、图片记录着这些重庆人真实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奋斗喜悦,或为之感动,或为之敬佩,或为之鼓舞。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重庆晨报的各路逐梦记者所见证和记录的过往,还有那些经典的细节、难忘的瞬间,以及我们的媒体记者从这些逐梦人身上感受、领悟到的重庆性格、时代音符,以及梦想的力量。







“日行八百里”追寻逐梦人


重庆晨报都市新闻部记者 张旭

时间:2015年9月-10月

地点:新疆


时隔一年多,新疆那将近一个月的逐梦采访,成了我生命之中的荣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每个城市之间的转换之路,有时需要乘飞机,有时则需要从早到晚地乘车,“日行八百里”在这里一点也没有夸大。

在这里,单单说说“路”的故事。

新疆地域广阔,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是以百公里计。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的置身列车或机舱才真的感受到:路,是这样长。

第一天,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我们的车就足足走了九个多小时。

新疆之行,印象最深的是民族团结模范尤大姐带着她的“尤良英”品牌大枣回到重庆,为此,我们还写过专门的报道。

逐梦的故事,还在继续,牵出的种种深情,也值得回味。



他们的勤劳和坚韧让人感动


重庆晨报政经新闻部记者 徐菊

时间: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

地点:美国、加拿大


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7个城市,30位逐梦他乡重庆人。我们在美国、加拿大寻访逐梦人的足迹。他们为梦想,为美好不懈奋斗,以勇气和坚韧面对一切陌生的环境与挫折,让我们为之感动。

胡一是多伦多唯一的华裔警官,他出国留学时,选择到澳大利亚的大学读书,硕士毕业后,他带着老婆到加拿大多伦多打拼,当过油漆工,做过电焊。最后公司裁员后失业。后来,他学法律,考上了警察。他能屈能伸,笑着说他的经历,听着的人却想流泪。

胡一的逐梦他乡故事,让人看到了他身上能屈能伸的品格及对家人的负责。

还有两位逐梦人,马寿椿60岁了还回国考医学博士,李兰50岁了还考医学硕士。两位老人为中医的传播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些生动而坚韧的逐梦人故事,打动着我们,我们也通过报道,把这份打动传递给读者。




把“梦”的目光瞄准草根一族


重庆晨报摄影新闻部记者 杨新宇

时间:2016年10月


地点:广东


2016年10月底,我们“逐梦他乡重庆人”一行6人抵达广东。


把眼光放宽,寻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的重庆人、外出打工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草根一族、沉心静气在学术或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成就却声名不显的重庆人……

在深圳最先倡导儿童阅读的退休小学校长袁晓峰,桥牌国手、原国家桥牌女队教练林亚夫,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我们的采访对象虽然没有显赫的身份,却各有特点,鲜活、生动。

印象最深的是采访闯广东的流浪歌手艺涛。艺涛原名黄启贵,重庆荣昌双河村人,到广东打工、做流浪歌手10多年。

原本不愿讲自己坎坷经历的艺涛,最终在我们面前敞开了胸怀,“倒出”了自己当“广漂”10多年的经历故事,并为我们清唱了他写的歌曲《梦回故乡》。

回渝后,大家都一致认为对“广漂”流浪歌手的采访,是我们所有采访中最接地气的。



“逐梦”让我更懂得努力付出


重庆晨报深度报道部记者 曲鸿瑞


时间:2015年12月

地点:青海、甘肃

就像膝盖上伤疤嵌在身体上一样,跟随“逐梦他乡重庆人”青海、甘肃采访组深入西北高原的故事,也深深地融入我的记忆中。

伤疤是在一次采访中意外摔伤留下的。在医院,因为第二天要采访又仗着自己年轻,我没作系统检查,只是输了几瓶药水,就匆忙出院了。不料,就此留下祸根。

2016年8月,我接受了人生中第一次膝盖手术。这意味着,我要坚持长达2年的恢复期,当然比这儿更可怕的,来自于我的心理——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站起来,回到记者岗位。

就在惶恐不安时,曾经的采访对象、残奥会的运动员、曾经一起采访的小伙伴给了我新的希望。如今回想起来,当初勇于走出去追逐梦想的重庆人,肯定也是从步履维艰开始的,但他们选择了努力付出,而不是遗憾悔恨。



梦圆他乡 不忘家乡 反哺家乡


重庆晨报政经新闻部记者 黎胜斌

时间:2015年5月-6月

地点:云南

2015年,我们在云南昆明见到孔继东时,正巧赶上在他家的重庆老乡聚会。参与聚会的6位70岁左右的古稀老人,扎根云南有50年了。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在异乡成功后,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反哺家乡。

刚到云南时,孔继东他们挖土、搬运,干的都是体力活。

虽然是体力活,但孔继东没有任何怨言,没有喊累。正因为此,原本安排三个月的学工,他在一个半月后就被抽调回了公司总部,学习石材、混凝土试验。

在勤奋和汗水的浇灌下,孔继东打拼成为云南昆明一家民营监理公司的董事长。

孔继东曾在重庆复旦中学就读。在重庆复旦中学建校80周年之际,他从云南回了一趟重庆,还约了十余位同学齐聚母校,看望恩师、回忆青葱岁月。



飞越太平洋 逐梦澳新有感


重庆晨报都市新闻部记者 黄晔

时间:2015年11月

地点:澳大利亚、新西兰

2015年11月初,作为“逐梦他乡重庆人”境外首发采访组的成员,我与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之声记者一起飞越太平洋,来到陌生的国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我们的采访对象有20多人,生活在悉尼、堪培拉、布里斯班、奥克兰、汉密尔顿5座城市里。他们的职业跨度很大,有护士、科学家、厨师、大学老师、商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等。

从未离开故土的人,可能无法体会,一碗重庆小面、一瓶老干妈调味酱会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情。在装着烤箱、洗碗机的西式厨房里,他们冰箱里却始终放着“老干妈”和油辣子。


在悉尼的陈代勇家里,还有一个泡菜坛,为了一口难忘的川菜,他可谓是煞费苦心。曾在南澳打拼的陈文杰听说悉尼唐人街开了家重庆小面馆,周末他情愿开上几个小时车去“解馋”。



为梦想而拼搏


重庆晨报摄影新闻部记者 平索茜

时间:2016年7月

地点:北京

回想2016年7月北京之行,我们6位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一个团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

7月20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采访组一行也因此经历了在北京最“囧”的一次采访。一大早,瓢泼大雨,路面成河,导致全城拥堵,但我们依然出发了。抵达袁钟教授家时已是中午,袁钟教授立即为大伙儿找来了干毛巾。“没想到以这样的方式初见老乡。”组长富治平说。

采访中,袁钟教授用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与我们分享了他曾经辗转的求学之路,一路走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吃了不少苦,但每当面临挫折之时,他总是迎难而上。如今,已是六十多岁的他桃李满天下,却仍然致力于弘扬医德医风。


在“逐梦他乡重庆人”的采访中,我们风雨无阻,毅然前行。正如每一位在异乡打拼的重庆人身上所传递给我们的敢闯敢拼的精神一样,要实现梦想一定要敢于拼搏,勇于尝试,不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心中的理想。





来源:重庆晨报

编辑:钟莹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