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我们来探讨“与耶稣辩论”系列。今天的题目是“终极的辩论”。今天我们研读《马太福音》第
11
章
2~6
节,以及第
22
章
41~46
节。我先读出《马太福音》第
11
章
2~6
节。
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作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3
问祂说:“那将要来的是祢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接着是《马太福音》第
22
章
41~46
节。
41
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耶稣问他们说:
42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祂是谁的子孙呢?”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
43
耶稣说:“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祂为主,说:
44
‘主对我主说:祢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祢仇敌放在祢的脚下。’
45
大卫既称祂为主,祂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46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祂什么。
这是上帝的话语。
刚才所读的第二段经文,《马太福音》第
22
章
41~46
节,记载了耶稣与人们的一系列辩论中的最后一场。在过去的几次信息中,虽然我们没有逐一讨论每一场辩论,但我们讨论了其中的几场辩论。在耶稣洁净圣殿这件众所周知的事件之后,许多人来找耶稣辩论。人们向耶稣提出论据,耶稣也给了他们回应。还记得吗?那些辩论有的涉及政治议题,如可否纳税给该撒;有的涉及道德议题,以及有关各种不同处境的辩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了这些辩论。他们经过了一系列辩论之后,来到了最后一场辩论,耶稣没有回应人们所提出的论据,反而提出了另一个论据。今天,我们来看看耶稣到最后做了些什么。经文记载耶稣向法利赛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换句话说,直到那一刻,耶稣都在回应人们所提出的论据。最后,耶稣提出了另一个论据。这不是一段著名的经文。当你听我读这段经文时,可能会感到很疑惑,心里想:“耶稣到底要说什么呢?”耶稣的论据有点含糊。但当我看到这段经文时,我想我们必须一起探讨这段经文,因为这段经文既有意思又重要。让我来解释原因吧。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是个怀疑论者。他不信上帝,也不相信基督信仰。曾经有人问了他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也想问他这个问题。人们问:“罗素博士,如果你死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你发现上帝确实存在,上帝对你说:‘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你会怎样回答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一想,如果你问一个不信上帝的人,他会怎样回答呢?如果你不信上帝。你会怎样回答呢?据说,伯特兰·罗素这样回答:“嗯,我只会对上帝说:‘嗨,我没有罪。你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证据。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在几乎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我没有责任去相信。对一个理智的人来说,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罗素说他会这样回答上帝。顺带一提,罗素已经过世了。
多年前,我在《伦敦时报》读到了一篇文章。我记不起作者的名字,但重点是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同样地,作者说了类似的话:“我乐意成为基督徒。我真的乐意成为基督徒,但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无懈可击的论据。我乐意相信上帝,但我还未找到无懈可击的论据。没有人能给我这个证据。”有趣的是,不但那些不信上帝或不相信基督信仰的人在寻找无懈可击的论据,连基督徒也在寻找无懈可击的论据。这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是基督徒,会在上帝里找到喜乐和真实的属灵经历,除非你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否则你会渴望与别人分享信仰。你渴望与别人分享信仰,不然你必定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基督徒常常为了与别人分享信仰而寻求无懈可击的论据。他们说:“我很乐意帮助我的朋友得到确实的证据和认识真理,让他们不只是盼望真理是真的,而是知道它是真的,所以我要找到无懈可击的论据。”不信的人寻找无懈可击的论据,连基督徒也寻找无懈可击的论据。
经文记载,耶稣与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现在来到最后一场,祂要回应人们所提出的争辩时,却转过来把握唯一的机会去提出了祂的论点。耶稣指出了一种情况。这是很有趣的。当耶稣基督可以设定议题,当祂决意采取主动,向一群怀疑论者提出论据,去引导他们明白真理时,祂采用看什么论据呢?那岂不是终极的论据吗?此外,最后几节经文说,耶稣提出那个论据之后,没有人敢再问祂什么。耶稣所提出的似乎是终极的论据。哪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基督信仰的真理的终极论据是什么呢?使人认识这个改变生命的真理和得着确据的终极论据是什么呢?终极论据是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它引领人往何处去?我相信经文能给我们提供答案。
一、终极的论据是什么?
也许有很多朋友仍然摸不着头脑。看看第
41~46
节。耶稣对法利赛人说:“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祂是谁的子孙呢?基督就是弥赛亚。
”耶稣所使用译作“基督”的希腊文(
Christos
)与译作“弥赛亚”的希伯来文(
mashiach
)是同一个词。耶稣向法利赛人提出了一个关于弥赛亚问题。圣经预言弥赛亚将要来临。圣经预言一位伟大的领袖要来把一切导回正轨。耶稣说:“好吧,我来问你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问题。祂是谁的子孙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耶稣是说:“你们知道圣经论到弥赛亚。祂来自哪个支派呢?祂是谁的后裔呢?祂来自哪个家族呢?祂是谁的子孙呢?”法利赛人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答案相当简单,因为圣经多次提到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例如《撒母耳记下》第
7
章和《以赛亚书》第
11
章。这一点几乎所有宗教领袖都一致赞同。圣经说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耶稣说:“真的吗?《诗篇》第
110
篇怎么说呢?”
耶稣引用了《诗篇》第
110
篇。祂说这篇诗篇是以色列王大卫所写的。大卫在这篇诗篇中谈到了一个伟大的人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要在万国中掌权。这就是弥赛亚的形象。大卫在《诗篇》第
110
篇中谈到了弥赛亚,但大卫称弥赛亚为“主”。在第
1
节,大卫说:“
耶和华对我主说……
”耶稣问法利赛人:“为什么大卫称弥赛亚为‘主’呢?”众人都对此感到疑惑,因为在一个传统的社会里,当人们谈到自己的先祖或父母,可能会称他们为“主”。但人们总不会称自己的后裔为“我的主”,只会称他们为“我的儿子”或“我的女儿”,诸如此类的称呼。耶稣基督要说的是,如果弥赛亚只是一个凡人,如果祂只是大卫的后裔,如果祂只是如人们所想的将要成为军事和政治领袖,为什么大卫称祂为“主”呢?大卫是以色列王,拥有最崇高的地位,他到底会称谁为“主”呢?你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你必须明白,在一个传统的文化中,称自己的后裔为“主”是不合理的。耶稣是说:“弥赛亚是超越你所想象的。”
你也许会说:“这一点很有趣。感谢你告诉我。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不是一段出名的经文。它并不令人感到振奋。我明白了。现在,我不再疑惑了。这一点到底有何重要呢?”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当耶稣基督选择祂的论据时,当祂可以采取主动时,祂说什么呢?明白耶稣所说的话和祂没有说出来的话同样重要,也同样给人启发。耶稣没有说什么呢?一方面,耶稣没有尝试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没有以提出任何推理论证;另一方面,耶稣也没有施行神迹。祂没有说:“我给你们证明上帝存在吧。”耶稣没有运用超自然能力去施行神迹。我指出耶稣没有做这两件事,因为这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
节所说的相呼应。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
节谈到犹太人和希腊人。保罗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他是希腊化的犹太人。他懂希伯来文,也了解犹太文化和价值观。但他是说希腊语的,也了解希腊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
章指出这两种文化的一些有趣之处。保罗说:“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这是很深邃的道理。保罗既有智慧又很精明,他注意到这两种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去认识、确定和证实事物。
哲学家的解释是,这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认知标准、不同的认识论、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推论方式和不同的确定方式。犹太人讲求具体关系。他们不想要哲学或理性的论据。他们想要实际的方法。犹太人说:“我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实际的能力。施行一些神迹吧。施行一些无法解释又绝非巧合的神迹,来展示你是无所不能的。这就是证据了。”犹太人讲求具体关系。这是他们证实事物的方式,他们想要实际的能力。他们说:“给我证明这是可行的。”希腊人讲求逻辑和实证。希腊人想要可论证和合乎逻辑的论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提出论据证实上帝的存在,他提出著名的“不动的动者”和“无因之因”理论。基本上,希腊人就像伯特兰·罗素那样。希腊人说:“除非你给我理性、合逻辑、可证实和无懈可击的证据,使我找不到任何漏洞,使我确定这必定是真理,否则我不会相信。这就是证据。”
想一想保罗所说的话。保罗说,这两个文化有着不同的认知标准,这些认知标准涉及逻辑和理性的证据。为什么上帝要随从任何一个文化的认知标准呢?很多超过四、五十岁的城市人对我说:“我无法相信基督信仰。我正在寻找无懈可击的论据。我正在寻找证据。除非我看到证据,否则我不会相信。”你明白这种想法是多么狭隘吗?多个世纪以来,大多数文化和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判断真理的。这只是后启蒙时期的西方文化而已。为什么上帝要受人类文化的框架所局限呢?保罗说,上帝不受人类文化的框架所局限。上帝没有以那些讲求具体关系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去向他们证实真理,也没有以那些讲求理性和实证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去向他们证实真理。耶稣没有施行神迹,也没有提出理性和合逻辑的论据。祂做了什么呢?保罗说:“去看看圣经怎么论到基督。最终,认识和确定真理的方法是去了解圣经所描述的基督。要深入地了解经文、圣经叙事和福音所描述的基督。不是根据我们自己所想象的基督,而是根据基督的真正身份去认识祂。”
多年前,我经常听英国圣公会牧者迪克·卢卡斯(
Dick Lucas
)的讲道录音。他经常讲道,收录了很多讲道录音。我在他的讲道中听到他引述《伦敦时报》的这一篇专栏文章,说:“我乐意成为基督徒。我真的乐意成为基督徒,但我一直等待一个无懈可击的论据。”卢卡斯说:“如果你等待一个无懈可击的论据去证明耶稣的身份,你将要永远等待。因为据我所知,上帝没有给我们任何无懈可击的论据。上帝却赐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人。这个人最终没有任何让人驳斥之处。”卢卡斯要说的是,如果你说:“给我无懈可击的证据吧,只有当我看到这些证据时,才会有纪律地、持续地和仔细地根据圣经去思想耶稣基督的身份。除非你给我一些证明、一些我应该相信的理由,否则我就不会研经,也不会读经和默想。”那么,你将要永远地等待。如果上帝没有给你无懈可击的论据,却赐下一个无懈可击的人,这个人最终没有任何让人驳斥之处,情况会怎样呢?卢卡斯的意思是,只有当你从圣经去认识耶稣的身份,才会这样说:“这实在是一个神迹。你如何解释这些事呢?你如何解释耶稣这样的一个人呢?没有人能够编造出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人能够构想出这样的形象。”
有一个名叫罗纳德·沃森(
Ronald Watson
)的人读了有关耶稣的记载,深受感动而成为基督徒。你甚至从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说了以下这段很有意思的话。沃森说:“我发现耶稣带来了很多惊喜,但全是因着完美而带来的惊喜。我发现耶稣温柔而不软弱、有力而不粗暴、谦卑而不屈从。耶稣坚定而不苛刻、热心而不狂热、圣洁而不拘泥、热情而不偏颇。耶稣从没有犯错。人们找不到任何应说而又未说出来的话。”耶稣基督就是那个无懈可击的人。只有当你深入地认识耶稣基督,持续地思想和学习祂的教训,才能够认识和确定真理,使生命得着改变。有趣的是,我将会给你们展示,这是一个十分理性的方式,却不是理性主义。这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方式,却不是实用主义。
你也许会说:“你对这段经文作出这么多诠释,你有没有曲解经文呢?”我没有曲解经文。我是根据《约翰福音》第
1
章来理解经文。在《约翰福音》第
1
章中,约翰一开始便说:“
太初有道……
”译作“
道
”这个词的希腊文(
logos
),是一个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哲学术语。“道”是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各个思想派别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有人说:“人活在世上是为了服事神明。”各人有不同的观点。“人活在世上有什么目的?我们必须弄清楚,人活在世上的原则和目的。”
我来解释何谓福音。约翰说:“道成了肉身。”我们是以抽象的概念去寻找人生意义,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完美的标准变成真实。无懈可击的原则和完美标准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你可以投入其怀里、认识祂和事奉祂的人,祂也可以拥抱你。不要说你需要无懈可击的论据。你需要的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耶稣本可以去做很多事的。祂引述圣经说:“你要透过圣经去认识真正的基督,而不是透过自己的想法去认识基督。”这就是终极的论据。耶稣基督就是那个无懈可击的人。
二、终极的论据如何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说:“啊,这一点很有趣。我应当看看圣经有关耶稣的记载。我认为这意味着我不用推断,也不用思考。这是神秘的事,对吗?你给我建议一种神秘的方式吧。我读圣经就会感到圣经是真理。”不是这样的。我要告诉大家,领受基督信仰的真理,不只是理性的思考,也不只是学术讨论和逻辑分析,而是远超过这一切。看看耶稣怎么说。耶稣是不是说:“你们不用思考,只要相信就可以了”?耶稣没有这么说。
几位解经家解释了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人们对救恩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对弥赛亚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们相信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祂必像大卫一样,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领袖,或许像犹大·马加比那样。他们认为:“犹大·马加比好像弥赛亚一样,他帮助我们推翻塞琉古帝国和安提阿古·伊皮法尼的统治。现在我们有另一个更伟大的领袖,他会帮助我们推翻罗马的统治。”他们对救恩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对弥赛亚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耶稣问法利赛人说:“
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祂是谁的子孙呢?
”法利赛人回答说:“
是大卫的子孙。
”耶稣没有反对这个答案。在《马太福音》第
22
章
43
节中,耶稣说:“
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祂为主,说:‘主对我主说:祢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祢仇敌放在祢的脚下。’大卫既称祂为主,祂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耶稣要说的是:“大卫既称祂为主,经文如何与你们的看法相融呢?”他们对弥赛亚的看法与经文所说的不符,他们无法解释这一点。
美国科学史家及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库恩(
Thomas Kuhn
)所指出的科学知识的发展与耶稣所说的相似。多年前,汤玛斯·库恩写了一本书,名叫《科学革命的结构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库恩给科学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他指出在传统上人们以为科学是透过分析客观和中立的数据而渐渐发展出来的。科学家们说:“我们观察数据。我们完全保持客观。我们完全保持中立。我们透过观察数据所得的结果作出推论。我们透过数据把原则推论出来。科学根据那些原则发展出来。”但库恩说科学不是这样的。库恩说没有人是中立的。人人对现实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推论模式。天文学家最初有一套推论模式。他们认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一切都绕着地球转。他们以旧有的模式去观察天象和解释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库恩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你对现实有着自己的一套推论模式。当你有着自己的一套推论模式时,你就会以这个模式去解释所有数据,结果,所有数据都支持你这个模式。最后,你遇到与这个模式不符的数据,你就会去探究,并且说:“如果一切都绕着地球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在有点奇怪。”你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数据。你把它放在一旁。之后,你又取得了另一些数据。那些数据又与你的推论模式不符,你又把它放在一旁。库恩说,当你取得了足够的数据,就会开始说:“等一下。”你尝试采用另一个推论模式。你说:“也许是这个了。”你突然找到了一个模式,你说:“就是它了。它可以解释所有数据。”库恩说,科学并不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地发展出来的,而是思想模式突然经历重大转变。因为资料重新建构,所以你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资料有时候甚至与你现有的看法发生激烈冲突,并给你一个全新的、更精密、更有深度、可以解释所有资料的模式去看现实。而这正是耶稣所做的。耶稣没有说:“这就是认识真理的方法了。只要盲目地相信。不用思考。只要读圣经,深深感受到这必定是真理……”耶稣没有这么说。祂说:“你抱着这套肤浅、无用、片面的思想模式去看弥赛亚和救恩。你一直解释圣经,却没有认真去读圣经。这段经文又如何呢?”
耶稣给了法利赛人一些似乎与圣经其他部分不符的资料。有些人认为耶稣似乎是说:“你知道吗?弥赛亚不是大卫的后裔。”然而,耶稣显然不是这么说的。《马太福音》第
1
章已经指出耶稣是大卫的后裔了。耶稣不是这么说的。耶稣要说的是:“我有一些资料与你的思想模式不符,与你对耶稣的理解也不符,我要给你充分的资料。”注意,耶稣没有把谜团解开。经文说没有人敢再问耶稣什么,不是因为他们明白了,而是因为他们感到困惑。耶稣使他们百思不解地离去。耶稣说:“我给你们的资料必使你们的思想模式彻底改变过来,使你们的思想革新。你们对弥赛亚的理解肤浅和片面,你们必须要有更深的理解。你们必须明白,弥赛亚不只是大卫的子孙,而是上帝的儿子。祂不只是带来政治和社会上的改变,而是除去罪、死亡和邪恶。祂必定会更新整个世界,把一切错误都纠正过来。”
这一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耶稣不是说:“只要盲目地相信。”但祂也不是说要我们透过抽象和理性的辩论去认识真理。耶稣不是说:“我们处理一下进化论和《创世记》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看看良善和满有大能的上帝是如何除去邪恶和苦难的。”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我也谈论这些事情。但我们从经文看到,这不是认识真理的主要途径。当你看到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你在心理和理智上没有因此而改变、如果你没有因此而改变,没有得着喜乐和安慰,生命没有彻底改变,怎么办呢?只要相信吗?只要跟随耶稣吗?只要更加努力吗?不是的。
耶稣说要去查考圣经,看看那些拆毁和重建你旧有的思想模式的资料。你的问题在于肤浅无用的思想模式。你对耶稣的理解太狭隘。你心目中的耶稣太渺小。基督信仰不只是相信,也不只是思考。基督信仰不属于任何一种人类思想范畴。它不是认识论,不是理性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存在主义。基督信仰不属于任何一种思想范畴,却包含一切范畴。如果你看不到耶稣基督显明自己就是真理,你不能只怀有这样的希望:“当我读圣经时就会感觉得到。”你应该仔细思考所有经文里记载的资料。《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记载的内容。你也可以看看耶稣怎样回答施洗约翰的问题。这就是我选读《马太福音》第
11
章
2~6
节的原因。经文说:“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作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问祂说:‘那将要来的是祢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施洗约翰打发门徒去问耶稣是不是弥赛亚。
当你读经文时,你有没有这么想:“这实在有点奇怪。为什么施洗约翰问耶稣是不是弥赛亚呢?很久以前施洗约翰岂不是指着耶稣说:‘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他为什么竟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呢?”我来解释原因吧。这是因为施洗约翰的思想模式太狭隘。施洗约翰其实是说:“既然祢是弥赛亚,祢来到世上是要使世人得释放,而我是祢的先知,为什么我竟然被下在监里,快要被处决呢?”耶稣是怎样回答的呢?有一点很有趣。施洗约翰打发门徒去问耶稣:“祢是弥赛亚吗?”耶稣是怎样回答的呢?耶稣是不是说:“回去告诉约翰我是弥赛亚。”耶稣不是这样回答的。耶稣的回答不是这样的。耶稣说:“
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耶稣要说的是:“回去把实际情况给约翰看。回去把你所看见和听见的告诉约翰。看我怎么对待软弱的人。看我怎么把福音传给穷人。我来不是要寻找强壮的人,也不是要招募军队。约翰,你的思想模式必须改变。你无法接受自己下在监里,因为你的信心不够。你不知道我是谁。你以肤浅、片面的思想模式去看待弥赛亚。你的思想模式必须变得更有深度。你必须明白能力是从软弱而来的。你必须明白生命是从死亡而来的。你必须明白恩典。你必须明白这一切。约翰,回去思想这一切吧。”
耶稣基督也在对你说:“如果我还未彻底改变你的生命,你就无法确定真理。一方面,不要不问原由地相信;另一方面,我也不会给你理性和无懈可击的证据。看看我的真正身份吧。”当你认真地读圣经,持续地思想圣经给你所展示的耶稣,不断地反复思想,耶稣必使你感到震惊。祂必使你惊叹不已。你说:“怎么可能呢?我以为耶稣只是带来真理,却不知道祂是这么慈爱。我以为耶稣只是谈论社会的事,却不知道祂关注个人的事。我只看到能力,却看不到软弱。我只看到圣洁,却看不到恩典。”你不断遇到与你的思想模式不符的圣经记载资料,直到你经历彻底的改变。耶稣开始使你眼花缭乱,使你感到惊叹不已。你说:“这个人必定是真实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这样的人构想出来。”你明白吗?我们不只是透过辩论去认识真理,也不只是透过思考去认识真理。认识真理需要深切的思考。我们让圣经中所展示的耶稣基督拆毁和重建我们的思想模式、我们对救恩、耶稣、真神、十字架的理解。我们要阅读和思考圣经。我们要跟别人讨论和探究经文的真正意思。这样,我们必定不断感到惊叹不已。
多年来,我仍然不断感到惊叹不已。如果你不再感到惊叹,这表示你没有听到那终极的论据。顺带一提,你怎么知道自己真的在聆听呢?很多人对我说:“我怀着开放的态度。我乐意成为基督徒。我只是一直等待无懈可击的论据。”你至少也要不断地深入探究福音对耶稣的叙述,不然,你没有怀着开放的态度去接受终极的论据,你甚至没有聆听终极的论据。你会问:“我怎么知道自己真的在聆听呢?”答案是,当终极的论据最终使你感到被冒犯的时候。
三、终极的论据引领人往何处去?
终极的论据会带你到哪里去呢?有一点很有趣。在《马太福音》第
11
章
4
节,耶稣对约翰的门徒说:“
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然后,第
6
节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最奇怪的祝福。耶稣说:“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这么说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必定是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