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上下、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它代表着在情感上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他们”的痛苦,“我”的痛苦,原来是相通的,原本就是一个东西。
◎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
善良的人没有伤害心,他(她)总会尽力避免给其他众生造成痛苦。所谓不伤人,不伤物,往宽泛里讲,是不给其他众生制造困惑、烦恼。一句话,如果会让他人心生烦恼,宁肯不说;一个行为,如果会让他人陷入困惑,宁肯不做。
◎
地球,是一个大大的家,缺少谁都不完整。
◎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心情,积极健康地过好每一天,同时心中不忘怀着美好的祈愿。
◎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着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会慢慢消退,而谦卑和悲悯的柔和之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里。
◎
机遇的得与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然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却是由心态、见地决定的。
◎
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演成什么样都是自己担当。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
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寻回心的觉性,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幸福感。
◎
一颗习惯于散乱驰求的心系在一句心咒、一句佛号或呼吸吐纳上,就好像把一匹野马系在了木桩上,尽管它还是会跑开,但跑不远,兜一个圈子又不得不回来,等它自己跑累了,自然就老实不动了。心也是这样,尽管开始持咒、念佛时,还是会杂念纷飞,但不用着急,杂念随它去,我只抱住这一声心咒、佛号不放,慢慢地,心就安静下来了。
◎
对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任何际遇都可以转为修行的契机,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独感来修持慈悲心。当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独的感受里,这本身并不能自然让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积极的心态,你需要审视它,看到它背后的力量。
◎
三宝的加持在哪里?归根结底是在我们的心里。祈祷三宝,其实是在学习从内心去找力量。
◎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
发菩提心之后,我们还是会自私、愚昧。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这样。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
◎
能够意识到嗔心、贪心生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尽管内心感受到嗔恨、贪执,但不要把恨和贪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不要把嗔恨转化为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不要把贪执之心转化为追求和占有等行为。这样做的同时尽量保持对内心情感变化的觉察,你会发现,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对我们的干扰会减小。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