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  13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  13 小时前  
芋道源码  ·  关于DeepSeek的最新认知 ·  昨天  
芋道源码  ·  年后面试的兄弟们注意了。。。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Redis Plus 来了,性能炸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要写“活”一个人实在太难了!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1-05-16 21:59

正文


写作最难处理的对象是人。

人性的复杂超乎想象。直视越久,越发现这是个无底洞。谁都希望看到真实,但每个人能接触的永远是“局部的真实”。

短短几百言,怎么去把一个人物呈现出来。大话空话套话,写得越多越让人物形象模糊。 许多人在提笔写人物的时候,不自觉代入“报告文学”“新闻联播”的感觉,堆砌一些缺乏辨识度的词汇,用自己厌恶的方式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

《刺杀小说家》剧照


30岁之后写“我的妈妈”和13岁时候写“我的妈妈”,能写出什么不同呢?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鲜活的人,只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而在真实的历史、社会语境之中, 这些真实的个体被你捕捉到、与你发生情感连结,也便有了被记录的意义。

发现值得写的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许你因为工作需要,要去采访某个学者校友、名人、企业家,写出一篇好看的人物报道;也许你单纯想记录身边的亲朋好友,留存家族和时代的鲜活记忆;也许你想要为一个喜欢、崇拜的偶像,写作他的人生故事......

不管是为工作,还是为记录生活,人物一直是写作类型中的重要主题。 写人物,也是一个让你静下心来,不断回望生活、体悟人性的过程。

而如何把这些你看到的人物故事、感受到的复杂情绪给准确客观地记录下来,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能力。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也许,在过程之中,你可能会遭遇到各种问题:

想要记录父母、儿女的故事,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面对采访对象,“社恐”患者表示无法有效地沟通、交流?
好不容易等正式开写,却又脑袋空空,不知如何开头?
......

但是,别担心,这是正常现象。 你遇到的这些问题,很多大作家们也曾经遭遇过。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爱丽丝.门罗就曾坦言:

“写作也许不能算作乐趣,因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会使我心情郁闷,难以集中注意力,但写作就是这样, 写作的乐趣就在于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我想讲述的东西尽可能全面地讲述出来,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爱丽丝.门罗,加拿大作家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尤其是对于写人来说,

如何通过写作全面、准确地刻画人物?
如何进行人物故事的结构编排?
如何把人写得血肉丰满、打动人心?

这背后是否有章法可循?写人物这件事可以教吗?

《杰出公民》剧照

对此问题,作家汪曾祺曾这样说,“我认为创作不是绝对不能教, 问题是谁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写人是一门“手艺活”,它需要磨练,也有一定的章法可循。

这次,三联中读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打磨,推出本年度重点课程 《如何写好人物故事——用口述史方法解析写作全流程》 ,我们希望借助口述史的方法和技巧,从采访技能、资料整合、写作技巧等角度, 为你解构一篇文 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教你写出好看、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身边和时代中的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课程


为什么要通过口述的形式?

口述是一种重要的记录方式。 在国际上,口述史已是一门专门学科,通过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人物和历史,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口述史表达的是亲身经历,更加生动、真实。

对于非虚构和纪实人物写作而言,真实是文章的基石和灵魂。 通过受访者的口述、回忆,可更直接地获得真实、鲜活的一手材料。对普通人来说,也更容易进入和习得。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照


国内一线大刊媒体人实战经验分享学者
作家多元身份多重维度讲述

而这一次,我们也邀请到了权威而专业的主讲团队,他们身份多元。

有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长期做口述栏目报道的 李菁 ,著名作家 余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顾春芳 ,曾在《新周刊》杂志社负责多年人物报道的 周桦 以及致力于口述历史和公共历史推广的资深媒体人 唐建光


他们将结合各自擅长的领域,亲自传授有关于人物写作的实战经验 ,从选题采访、前期搜集资料到文章的正式写作,为大家梳理一篇优秀人物文章的前因后果。


采访沟通、资料整合
写作构思全方位立体解析

首先,我们从采访开始教起。因为采访的成败,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曾任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现任中读总编辑的李菁。

李菁拥有多年的一线采访实战经验,近20年来,她的采访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是国内采访领域跨度最大、采访对象最多元的女记者之一。


2006年,李菁在周刊开设“口述”栏目,也成为了杂志广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她曾经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犀利,对话诺奖获得者阿摩司·奥兹、艺术家黄永玉、诗词大家叶嘉莹、导演张艺谋、学者傅高义等人。

她将结合多年一线采访实战的经验,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个好的发问者,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因“人”制宜,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海量资料里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在撬开了人物之口后,你还需要找到足够多的支撑材料。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 作家余戈 ,他致力于“微观战史”的研究和写作,其中著名的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


余戈擅长做严密的史料整合和严密比对 ,虽然他写的主题多为战争、历史,但他将会提炼出一套通用的方法论,教大家寻找资料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以及如何灵活地整合资料。


为人物搭建一个好的讲述路径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就进入正式的动笔环节。

首先, 人物传记作者周桦 将开启这一板块的讲述。周桦曾负责《新周刊》杂志社人物类栏目多年,长于商业人物传记撰写,曾经为企业家王石、刘永好、褚时健等人写作传记。


在这一部分中,周桦将从人物传记口述史写作阶段的步骤、书稿提纲的撰写等角度,为大家搭建好的人物文章的入门之道。


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打动人心

一篇文章是否好看,文笔表达也很关键。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家顾春芳 ,她在北大从事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的教学和研究,平常她也写作,那本非常受大众欢迎的著名考古专家樊锦诗的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就是她写的,在作品完成后,樊锦诗曾赞叹,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她说出了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


在这一板块中,顾老师将结合她的戏剧美学研究者和口述人物写作者双重身份背景,为大家讲述如何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打动人心。


人物文章的评判标准
亲族、社群、品牌口述史的写作延伸

在最后一个板块中,我们会为大家梳理一份好文章的标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13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深夜,暴涨!
13 小时前
芋道源码  ·  关于DeepSeek的最新认知
昨天
芋道源码  ·  年后面试的兄弟们注意了。。。
2 天前
芋道源码  ·  Redis Plus 来了,性能炸裂!
2 天前
机器之心  ·  深度 | 理解深度学习中的卷积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