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迹FudanCHT
博古游今·历史有迹 —— 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学生信息平台【历史|旅游|文博|史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史迹FudanCHT

史杰之音·国奖篇|曹宇明:轻舟已过万重山

史迹FudanCHT  · 公众号  ·  · 2023-02-04 22: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李清照有诗“生当作人杰”,“ 史杰之音 ”化用这一典故,旨在宣传与展示历史学系中的 优秀典型 :课堂上的“学术之星”、事务中的“工作榜样”、活动中的“积极模范”。

——

我们希望为同学们

开启一扇认识「史杰」的明窗

提供与「史杰」接触的直接平台

丰富与「史杰」沟通的渠道

——

让同学们能从优秀的学生模范身上得到启发,开创更多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工作事务、培养生活的爱好,陶冶人生的情趣。


本次我们邀请到的分享者是——

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2019级历史学系本科生——曹宇明!


受访者介绍

她是两届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 ,也是音乐爱好者,在学习上,她一丝不苟、成绩优异;在学习以外,她也同样热爱生活。获得国奖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三年多的探索中她获得了怎样的品质?今天,“史杰之音”走近曹宇明,聆听她的感悟与心声。


所获荣誉

2020年国家奖学金

2022年国家奖学金




独家专访



Q1:

欢迎来到“史杰之音”栏目,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来自2019级历史学系的曹宇明同学。在采访开始之前,请曹宇明同学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A:

我是19级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的曹宇明 ,爱好比较广泛但不专精,参加的活动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比如任重书院的经典研习班,另外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喜欢写写歌唱唱歌(但完全是自娱自乐),一直在古琴社,但学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四还去了昆曲社学习,希望曲谱不会像我的琴一样迎接在墙角落灰的命运。


坦白来说,经过身心疲惫的2022,我大三时期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大三上忙着谈恋爱和学专业课,大三下封控了嘛,忙着异地恋和志愿服务。在封控的两个月成为青志的志愿者也是这一年蛮重要的活动, 在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很让人崩溃的时候,志愿服务给了我很难得的贡献一点点微小的善意的机会 ,非常时期和同伴们一起工作的感觉也很美好,不过如果可以,还是希望这段记忆永远不重演,我能继续平凡的日常的校园生活(现在续费啦,还有三年研究生要读)。


疫情期间担任青志志愿者



Q2:

作为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你觉得获得国奖对你而言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获奖前后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吗?


A:

至于获得国奖的意义,除了对自己过去一年学习的肯定,我觉得主要是让我的家人感到开心吧,另外对于贫穷(还得谈恋爱)的大学生而言,奖学金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啦,谁会跟钱过不去 (bushi)


但是,认真说来,我会觉得获得奖学金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坦白来说,我的性格中有难以抑制的“争强好胜”的成分在,总是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更多人的认可,这一方面是我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却也是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于历史学这样一个需要沉下心来读书的学科而言。 获得奖项后,我花了一些时间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被骄傲自满、患得患失冲昏头脑,尽量理性、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以便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能更踏实地走下去。



Q3:

对于学业和学工如何有效平衡这一问题,请问一下您有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分享?


A:

说到经验,我其实没有太多能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因为据我所知,历史学系的学弟学妹对待学业和成绩已经相当认真,学术能力也都非常优秀。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我觉得可能还是心态上的经验。我大一和大三分别获得过一次国奖,但这两个学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的时候,我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学业,或者说追求成绩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绩点,但求知的状态并不理想,对结果的兴趣超过对待知识本身,压力很大、患得患失,这种“不平衡”就在大二一年和其他琐事一起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


调整过来以后,在大三这一年,我的关注点是比较分散的,虽然难免担心成绩,但对于成绩之外的很多事情真诚地发生了兴趣, 比如知识本身,比如音乐,比如友情和爱情,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也更加张弛有度。 这并不是由勤奋变得懈怠,而是终于将自己的人格从数不清的评价体系中剥离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掌握自己的生活。 想来,历史学系的学生最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可能是少数,即使对这部分少数人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也是不能完全通过绩点反映出来的。 绩点和奖学金固然是很重要的肯定,也是升学求职的敲门砖,但它们只是通往未来的手段,不是目的。 说到底,外部的肯定是具有相当的偶然性的,最根本的肯定还是来自自己 我们老师常说在课程之外“要有自己的积累”,我想这个道理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也成立,求学、生活,要在评价体系外,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积累。



Q4:

“自己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学术涵养,一种人生品质。那么你觉得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生,最需要的是怎样的品质?


A:

关于人文学科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就我个人而言, 我想一个是纯粹,一个是质疑 。说纯粹,指的是面对你感兴趣的知识、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单纯的、不顾一切的热情,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来到历史学系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我不敢说窥见了史学的门户,但却越来越多地感觉到横亘在我与知识之间的“障碍”,可能是有形的(如前所述的)评价体系,也可能是观念、门户和刻板印象。历史学毫无疑问是冷板凳式的专业,求知的历程是很寂寞很漫长的,不知何时才会峰回路转, 我想支撑人走下去的唯有对知识本身的热情,一时的意气、偶然的好恶, 皆不足以如此。至于“质疑”的品质也与此有关,学人不只要质疑前人的研究、也要质疑自己的观念,我想参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会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意识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人文学科的学生擅长阅读文本,擅长用概念描述事物、描述思想,但如果没有能力透过语言,看到它背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路径,那么就只能停留在言辞对言辞的无休止抗辩之中,对学术,对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我很喜欢做饭,有时候就觉得我们惯用的语言就好像猪油一样,看着雪白雪白,平平整整,装在形状固定的容器里,但只要你去加热、融化它,它就会融化、失去形状、变得透明,学生才能透过它看到更复杂的东西。




Q5:

之前你有提到历史学系的学生在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可能是少数,而我们也看到当下就业的大环境不太乐观,许多人文学科的同学都为此焦虑,想请问一下有值得借鉴的应对焦虑的方法吗?


A:

关于就业环境,其实我也很焦虑(哈哈哈哈哈),我家境平平,同龄人已经能工作挣钱,我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一个可能没什么“钱途”的专业。因为准备继续读书,我暂时还没考虑就业方面的事,但说到应对焦虑的办法,我想那就是“行动”。工作不好找,找找看嘛,放低期待,多看多问, 人总爱在空想的时候焦虑,那就不如做做事试一试。



Q6:

是的,有时候对未来感到焦虑也是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行动力。那你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怎样的?为此你有做过怎样的努力?


A:

未来我很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学者,虽然目前差距很大,但会一直为此努力。现在的计划就是在本专业读研,也有幸进入很出色的导师门下,近期的目标是写好毕业论文,学好外语,希望尽早过掉阅读外文材料的语言关。之所以有志于成为学者,是希望自己能通过学术跳出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越来越固定的劳动模式, 自己选择研究的方向,有自己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始终对过去的现在的世界保持新鲜的认识。 同时也能获得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照顾家人,陪伴爱人。




Q7:

在采访的最后,想问问曹宇明同学在新的一年有没有立下的flag?有没有对学弟学妹们的祝愿?


A:

新年的flag:提高工作效率和专注度!(我实在是太容易分心了哈哈哈)

对学弟学妹的祝愿,我想首先是平安健康!然后引用(乱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诗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祝我们都能挣脱形形色色的束缚,乘长风破万里浪。


- END -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文案整理|张怡婧

编辑|张怡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