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说到经验,我其实没有太多能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因为据我所知,历史学系的学弟学妹对待学业和成绩已经相当认真,学术能力也都非常优秀。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我觉得可能还是心态上的经验。我大一和大三分别获得过一次国奖,但这两个学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的时候,我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学业,或者说追求成绩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绩点,但求知的状态并不理想,对结果的兴趣超过对待知识本身,压力很大、患得患失,这种“不平衡”就在大二一年和其他琐事一起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
调整过来以后,在大三这一年,我的关注点是比较分散的,虽然难免担心成绩,但对于成绩之外的很多事情真诚地发生了兴趣,
比如知识本身,比如音乐,比如友情和爱情,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也更加张弛有度。
这并不是由勤奋变得懈怠,而是终于将自己的人格从数不清的评价体系中剥离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掌握自己的生活。
想来,历史学系的学生最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可能是少数,即使对这部分少数人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也是不能完全通过绩点反映出来的。
绩点和奖学金固然是很重要的肯定,也是升学求职的敲门砖,但它们只是通往未来的手段,不是目的。
说到底,外部的肯定是具有相当的偶然性的,最根本的肯定还是来自自己
。
我们老师常说在课程之外“要有自己的积累”,我想这个道理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也成立,求学、生活,要在评价体系外,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积累。